在我国的每个省份,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经过一次次的痛苦的蜕变之后,变成了最终的模样,它们是谁?它们就是没有产卵器的昆虫——蝼蛄。
明星名片:
蝼蛄属于大型土栖昆虫。触角较体长短一些,前足为开掘式,不具产卵器。本科昆虫称为蝼蛄。又名拉拉蛄或是土狗。世界上有将近50种蝼蛄品种。中国具4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欧洲蝼蛄以及台湾蝼蛄。
蝼蛄是65余种昆虫的总称,前足适于铲土,体形狭长,身体呈圆柱形,头部尖小,圆锥形,体被绒毛柔软。长有翅膀,产卵管不是特别突出。蝼蛄将卵产于土穴里,穴内寄放着许多植物以此作为孵出若虫的食物。欧洲蝼蛄天生就具有护卵、若虫的习性,当蝼蛄灾害发生的时候,就会对作物或是园林造成损害。
蝼蛄的复眼小而突出,有两个单眼。前胸背板为椭圆形,背面高高隆起,如盾牌一般,逐渐由两侧向下延伸,几乎把前足基节包围起来。蝼蛄的前足非常特殊,为粗短结构,基节短宽,腿节略弯,为片状,胫节较短,形状类似于三角形,生有端刺,方便开掘。蝼蛄的内侧着生1裂缝,可不要小看了它,蝼蛄就是凭借它来听取外界的种种声音。蝼蛄的前翅短小,雄蝼蛄可鸣叫,发音镜仅以对角线脉与斜脉为界,形成了一个长三角形室,不完善;端网区较小,雌蝼蛄的产卵器逐渐退化。
蝼蛄的干燥虫体,大多数都已经碎断,极少会存在完整。那些完整的蝼蛄标本体长约3厘米左右,头胸颜色为茶棕色,略微掺杂一点黑棕色;复眼呈黑色且颇具光泽;蝼蛄翅膜质,多数均碎落,足多折损不全,腹部皱缩,呈浅黄色,个别为呈黑棕色。蝼蛄绒毛疏生,甚至无毛,质软,易碎。散发出一种特异的腥臭味儿。以身干、完整、无杂质和泥土的蝼蛄为最佳。
蝼蛄在我国的广泛分布于各个省份。在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的分布最多。蝼蛄主要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和沿河、临海、近湖等一带的湿地,尤其喜欢砂壤土与多腐殖质的地区。
蝼蛄喜营于地下,可以钻进15~20公分深的湿土。新播的种子是蝼蛄的最爱,主要以咬食作物的根部维持生存,这样一来就对作物的幼苗造成非常的大伤害,属于地下害虫的一类。蝼蛄常年居于地下,喜欢在傍晚和清晨出洞,在地表下活动、觅食。蝼蛄潜于土中,形成隧道,这样就会使作物幼根和土壤分离,因大量失水导致枯死。蝼蛄属于杂食性昆虫,对谷物、蔬菜以及树苗的危害极大。居住于南方的非洲蝼蛄也危害水稻。栖于台湾的台湾蝼蛄则在时时刻刻危害着甘蔗。华北蝼蛄是所有蝼蛄中为害最为严重的。蝼蛄喜欢湿润土壤,在干旱时极少外出活动,这个时期的蝼蛄为害最轻。蝼蛄的成虫具有趋光性。当夏秋时节,气温约在18~22℃,风速小于1.5米/秒的时候,夜晚就可以用灯光诱到许多的外出的蝼蛄。蝼蛄可以倒退疾走,尤其是在穴内更佳。蝼蛄的成虫或若虫都是游泳能手,雌虫具有护卵哺幼的天性。4龄的若虫就可以独立生活。
华北蝼蛄具有漫长的生活史,2~3年才会繁衍1代,成虫与若虫在土内筑洞,度过漫长的冬季,蝼蛄居住的洞穴深度在1~16米之间。每洞仅居住1虫,头部朝下。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气温上升时即出洞活动。每年的6~7月份是蝼蛄的产卵盛期,一般会将卵产于轻盐碱地,选择在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每次卵数十粒或者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的卵室之中。每个蝼蛄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经过10~26天的时间孵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岁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岁若虫越冬,到了第三年的时候幼虫慢慢蜕变为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份进入产卵期。生活在黄淮地区的非洲蝼蛄大约2年就可以繁殖1代,长江以南地区的蝼蛄1年1代。
非洲蝼蛄的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极为相近,只是更趋于潮湿,主要集中在沿河、池塘以及沟渠周围。非洲蝼蛄的卵期在15~28天之间。第一年即可在黄淮地区孵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总共能活8~9岁,到了第二年夏秋时节,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的5~6月份即可进入产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