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一群勇敢的行者,拥有发达的听觉,灵敏的身手,喜欢在夜间外出活动、觅食。它们善于跳跃,可以在垂直的泥石壁上自由穿梭。它们是谁?它们就是暗夜的行者——石貂。
明星名片:
石貂也被人们称之为岩貂或扫雪,体形较紫貂稍大一些,属于较大型的貂类。大多数的石貂都会在在沟谷或乱石山坡上筑窝,喜欢在夜间活动,但是,在抚育幼仔的时候,也时常会在白天出没,抗寒力极强。石貂的食谱主要以啮齿类小动物为主要菜系,它们是草原的保护者,偶尔也会鸟卵、雏鸟,捕食青海沙蜥等小型爬行动物。石貂的皮毛坚韧轻薄,毛被细软、丰厚,富有光泽,是珍贵毛皮兽。
石貂的体形细长,与鼬有相似之处,体长在45~50厘米左右,尾长大概30厘米,体重在1.1~2.3千克之间。石貂的皮毛毛色单一,以灰褐色和淡棕褐色居多;喉斑大,可以延伸到前胸,通常是一些白色或者是略带棕色斑点。它们的四肢短粗,长有5趾,趾行性,各个趾上都长有趾垫,掌垫3枚。耳朵的形状短而宽,四肢比较鼬略长一些,比鼬多了四枚前臼齿,脚的下面长着浓密的粗毛。头部呈现淡褐色,尾部与四肢均为黑褐色,尾毛蓬松,针毛棕褐,绒毛浓密洁白,背部皮毛的颜色为灰褐色。头部短、宽,鼻垫有较深的纵沟,耳壳短而宽阔,躯体细长,四肢显短,尾长超过头体长的一半,呈圆筒状,尾毛蓬松。毛色除耳缘、颌、喉和胸部白色外,其余各处均为较一致的谈褐色。
石貂的尾长约为体长的一半,尾巴上的绒毛蓬松,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把扫帚,当它在雪地上行走和奔跑的时候,那动作机灵可爱,就好像在扫雪一般,也因此被人们叫做“扫雪”。体毛的颜色为灰褐色和淡棕色,喉部与胸部各有一个鲜明纯洁的“V”形斑纹,有的也会是茧黄色斑点,向后分叉,这成为石貂区别于其它貂类的最主要特征。
石貂的分布区域较广,而且生态环境各异,多生活于多岩石的山林或者开阔的草原与黄土沟谷地区。石貂的栖息环境多样,一般在石林地、开阔草原、黄土高原的深沟谷地和青藏干寒高原都会有石貂的踪迹。除了交配与哺乳期之外,喜欢独自活动,没有固定的洞穴,在树上的活动时间较长。但是,不喜欢高树。它们的巢穴一般筑在树洞或石缝中。石貂多在晨昏与夜间活动,它们的听觉发达,行动异常灵敏。白天石貂穴居洞内,夜间出动,尤其是晨昏前后的活动最为频繁。石貂善于攀爬和跳跃,可以在高20米、倾斜90度的泥石壁上行动自如。
石貂主要依靠捕捉各种鼠类、野兔、小鸟、鸡类等来维持生存,偶尔也会吃一些鸟卵、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等。除此之外,还吃浆果与其它果实。石貂主要以小型鸟兽为食,也吃鱼、蛙和大型昆虫,每每冬季来临,由于食物缺乏、饥饿难耐,石貂时常进入村落盗食鸡、兔。夏秋正是各种果实、浆果成熟的时节,亦大量采食。寻食范围最大可以达到800平方千米。
石貂的适应性非常强,可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但是,石貂大多数在海拔4800米以下的林地、草原、高原地带等地生活。
石貂是季节性发情的动物,性器官的发育周期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每年的7月份,雄石貂的睾丸已经发育完全,而且富有弹性,雌石貂的外阴部出现肿胀现象,这时它们就会发出求偶叫声,为一长一短的“哇喔,咯……”,声音短而高,很是响亮,长音则从高到低并微具颤音的喉鸣声,然后互相舔头部和阴部。要1个月的时间发情交配才会结束,雌石貂的妊娠期开始,大约8个月之后,也就是翌年的3~4月份产仔,每胎可以生下2~6个仔。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8个仔。幼兽约15~16个月达到性成熟。就这样,新一轮的交配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