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活跃着一群可爱的生灵。它们体型娇小,性格活泼,灵活机敏,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精灵一般,耀眼夺目。它们是谁?它们就“西藏黄羊”——藏原羚。
明星名片:
藏原羚俗名原羚、小羚羊、西藏黄羊或是西藏原羚,与普氏原羚相比体型略瘦小一些,身长是84~96厘米,体重在11~16千克之间,耳朵狭而尖。通体呈灰褐色,腹部的颜色为白色,在烈日的照射下,远远看上去其色与沙土黄色十分相近,故得名“西藏黄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稀有物种,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藏原羚又被称为藏黄羊、黄羊或小羚羊等。能够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藏原羚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抗病能力也很强,其生性活泼温和,极易接近驯化。
藏原羚的肉质鲜美,富含矿物质,富含多种氨基酸、高蛋白,属于低脂肪肉类,对人类的身体益处极多。藏原羚毛皮的质地柔软细腻,保温性能强,是高级皮装的上等原料。羚角是珍贵中药材,国内外人士都给予很高的评价。羚羊角在清热解毒,平息肝火、镇静安神、醒脑开窍、益气明目等方面的效果极佳。从藏原羚的自身来看,保护、养殖藏原羚都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藏原羚与藏羚羊颇为相似,一般人极难分辨。藏原羚的臀部长有一块较大的白色斑点,故得名“白屁股”,而这块白斑就成为了区别二者的最主要的特征。藏原羚善于奔跑,每一次奔跑时,雪白的屁股就会在烈日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因此又称之为“镜面羊”。藏原羚的白屁股和黑尾巴主要就是为了在同伴之间传递信息。
藏原羚体型小巧,不足1米,体重也不足20公斤,体格矫捷,反应灵敏,四肢纤细,蹄子狭窄,行动敏捷。其吻短而宽,前额凸起,眼睛又大又远,耳朵短小,雄性个体具角,而雌体无角。
藏原羚的全身被毛铺盖,毛直挺而且略微有些粗硬,又厚又密,尤其是臀部与后腿两侧的被毛不仅硬直且极富有韧性,四肢被毛短而密,紧贴皮肤。吻部披毛。头额和四肢下部均为灰白色,吻部、颈、体背、体侧和腿外侧呈灰褐色,臀部为白色,尾毛的颜色为黑色,尾下和尾侧均为白色,胸、腹部及其腿内侧为乳白。
藏原羚的头长在160~185毫米之间。其眼眶发达,为管状,泪骨窄长,形状与方形相似。眼眶的前缘凸起。牙齿坚硬、狭小,上齿发达形成凸起的齿棱。
藏原羚善食草类,喜欢在清晨或傍晚时分外出活动、取食。在青海分布较多,尤其是青海湖一带的藏原羚经常结群而出,甚至多达数百只。藏原羚属于典型的高原物种,栖居于海拔3000~5100米的高原之上,分布范围广,适应能力强,几乎可以在各种草原环境中生存,但在高寒草甸、干草原等地区见到藏原羚的机会更大一些,而在高原荒漠或半荒漠景观中的分布范围较小。那些草本植物茂盛、水源充足的地方是藏原羚的最喜欢住所,其活动范围不是很固定,时常到处活动、觅食。
藏原羚的食谱主要由莎草科、禾本科植物和经绒蒿等草类组成,而且很挑食,尤其不喜欢吃粗食。清晨和傍晚外出的频率最高,偶尔也会在湖边游荡,渴了就到山溪饮水,饿了就外出采食,日子过得不亦乐乎。冬春季节来临之后,因为食物匮乏,所以藏原羚在白天的活动也多起来。
随着季节的变化,藏原羚也会结成大小不同的群体。一般是冬春季群体较大,大约在数十头左右,有时也会结成上百头的大群;而在夏秋季节就会结成小群,大概在几头到十几头之间,也有个别的会单独活动。藏原羚的嗅觉功能不是特别发达,但是,听觉与视觉能力都极好,生性机警矫捷,在遭遇天敌之后就会迅速逃遁,将敌人远远甩到后面之后,还会停下来回头凝望,然后,再继续奔逃,或是在原地休息、觅食。其奔跑的姿势比较特殊,看起来很是优雅,一颠一颠的,可爱极了。
冬末春初开始进入藏原羚的交配期,每年都会经历一次繁殖,妊娠期为6~7个月,翌年的7~8月开始产仔,每胎只产1仔。在发情期,雄性个体之间不存在激烈的争斗现象,只是在群内互相驱赶,虽然弱者被逐出群外,但是,交配期一过,就可以回归群体生活。
刚刚出生的羚羊宝宝体色和成体一样,只是头上长有一块白色斑点,随着身体的长大斑点就会自然消退。产下不久的羚羊宝宝就可以随妈妈一起活动,数天之后便能奔跑,雌性藏原羚对于分娩环境没有任何要求。而草原上的猛兽狼和猞猁等就成为了藏原羚最重要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