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身体强壮,拥有制胜的精良武器巨角。它们嗅觉与听觉异常发达,能够快速地发现食物与危险。它们在外形上与骏马十分相似,仿佛是自家兄弟。它们是谁?它们就是生性机敏的假骏马——马鹿。
明星名片:
马鹿,是一种大型鹿类,在体型上仅次于驼鹿,因体形与骏马颇为相似而得名“马鹿”,身长约在160~250厘米之间,尾长是12~15厘米,肩高大约在150厘米左右,体重为150~250千克,雌兽与雄兽略小一些。夏毛比较短,且不具绒毛,毛被为赤褐色,脊部较深,腹面略浅,所以又被人们称为“赤鹿”;马鹿是典型的北方森林草原型动物,只是因为它的分布范围比较大,导致栖息环境多样。
马鹿是一种仅次于驼鹿的鹿类,它的体型较大,因为体形和骏马相似而得名。相对于雄兽,雌兽要小一些。马鹿的蹄子非常大,侧踢长而着地,尾巴比较短。头和面部较长,具眶下腺,耳朵很大,形状类似于圆锥。鼻端无毛裸露在外,两侧与唇部均为纯褐色。其额部和头顶呈深褐色,脸颊为浅褐色。它的颈部和四肢较长。
雄性马鹿具角,且体重越大,角也越大。雌兽不具角,仅在生角的相应部位微微有些隆起的嵴突。一般情况下,雄性的角可以分为6~8叉,有的可达9~10叉。在根部生出眉叉,倾斜着向前伸出,和主干成90°角;主干细长,向后微斜,第二叉与眉叉紧紧相连,由于距离极短,所以称为“对门叉”。这是区别于梅花鹿角和白唇鹿角的最主要的特征。而第三叉和第二叉之间的距离较大,主干又分出2~3叉,主干的表面有稀稀疏疏的小突起和浅槽纹。
马鹿的夏毛极短,且没有绒毛,全身为赤褐色;背部的颜色较深,腹面相对浅一些,故称为“赤鹿”;冬毛厚实,且长有绒毛,为灰棕。臀部长有不规则形状的斑点,面积较大,以褐色、黄赭色和白色为主调。马鹿川西亚种,其身披黑色背纹,臀部长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几乎覆盖了整个臀部,亦称“白臀鹿”。
东北马鹿生活在海拔不高、范围较大的针阔混交林、林间草地和溪谷沿岸林地。而白臀鹿主要栖居于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或冷杉林边缘;生活在新疆的塔里木马鹿则栖于罗布泊的西部地区,因为这里的水源充足,而且这一带的灌丛、胡杨林和疏林草地等资源也比较丰富。
马鹿具有迁徙性,栖居环境也会随季节的变化和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白臀鹿比较懒惰,从不作远距离的水平迁徙活动,尤其是在夏季,只是在仅有的几个“睡窝子”之间的活动,范围很狭小,因此被人们称为“座山鹿”。
环境是否隐蔽、水源和食物的是否丰富,是马鹿选择生境的各项要素中最重要的指标。由于她们灌丛、草地等环境情有独钟,这样的环境不但有利于隐蔽,且食物条件与隐蔽条件都很好。就算一段时间内食物较贫乏,也能依靠在荒漠、芦苇草地和农田中采食植物生存下来。
马鹿喜欢在白天的时候外出,尤其是黎明前后最为频繁,主要以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为食,其种类多达上百种。相对于其它动物,大自然对于马鹿的待遇还是很好的,马鹿饮用的是矿泉水,喜欢舔食多盐的低湿地,甚至还会吃烂泥充饥。夏季,马鹿还可以到沼泽与浅水中进行水浴。
马鹿喜欢单独行动,有时也会结成小群活动,成员有雌兽及其幼仔,成年的雄兽就会离群独居,或是几只结伴外出。马鹿的天敌主要是食肉猛兽,比如虎、熊、豹、豺、狼、猞猁等,由于其生性机警,奔跑迅速,听觉与嗅觉器官发达,且身体强壮有力,且有巨角作为自己精良武器,对于捕食者来说,马鹿也算的上是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不易捕杀。
马鹿的发情期为每年的9~10月份,这时的雄兽就会变得相当懒惰,经常用蹄子扒土,而且频繁的排尿,继而用角顶撞树干,把树皮撞破或折断小树,时常发出“吼吼吼……”的叫声,刚开始的时候叫声显得有些低沉,而且多半是在夜间,进入高潮时则会日夜大声吼叫,异常恐怖。
处于发情期的雄兽,会变得非常暴躁,以武力来赢得美人的芳心,这样的争斗时常发生,而且异常惨烈,几乎整夜争斗不止。在格斗的过程中,一般弱者在抵挡不住的时候不会坚持到底,而是选择败退了事,作为强者也不会穷追不舍,只有在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时候,而这种情况也是最惨烈的,最终会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是致命的创伤。而取胜的雄兽则可占有几只雌兽。
发情期的雌兽眶下腺张开,全身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经常摇尾和排尿,这样的情况会持续2~3天左右,性周期是7~12天。
雌兽的孕期是在225~262天左右,通常会选择在灌丛、高草地等隐蔽处产下幼仔,每胎只产1个宝宝。初生的幼仔通体为黄褐色,零星点缀着白色的斑点,体重在10~12千克左右,前2~3天内软弱无力,只可以躺卧,且很少出来行动。5~7天之后会慢慢随雌兽一起活动。幼仔的哺乳期限为3个月,在长到1个月大时就会出现反刍的现象。12~14月龄的时候便逐渐长出角,但不分叉,到3岁时就会长出2~3叉。3~4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一般为16~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