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精灵,它们白天隐藏于林间休息,当夜色降临时,却变得异常活跃,三三两两地结伴而行,来回穿梭觅食,于水塘中嬉戏玩闹,好不自在。它们是谁?它们就是游泳好手——水鹿。
明星名片:
水鹿又被称为黑鹿,产自中国中南与西南地区。水鹿身体高大粗壮,角的主干只有一次分叉,全角共分为三叉。从额头到尾部沿背脊有一条宽窄不等的深棕色背纹,臀部周围的毛为锈棕色,颈部有深褐色的鬃毛,体侧为栗棕色,尾毛的颜色为黑色。水鹿栖息于热带与亚热带林区、草原以及高原地区,常常结成小群体,一起活动。它们属于夜行者,白天隐藏在林间休息,到了黄昏的时候,就开始活动出行,喜欢到水边去寻觅食物,也常常会在水中“泡澡”,擅长游泳,因此,才得名“水鹿”。水鹿的感觉十分灵敏,性情机警,还善于奔跑,通常以草、树叶、嫩枝、果实等为食。
水鹿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最大的鹿类,体长140~260厘米,尾长20~3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体重100~200千克,最大的水鹿体重可以达到300多千克。雄性水鹿长着又粗又长的三叉角。与其它鹿种相比,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水鹿的角小、分叉少;门齿活动;颈腹部位有一块手掌大的倒生逆行毛;毛呈偏圆波浪形弯曲。
水鹿的身体高大粗壮,体毛稀疏而粗糙。通常,雄性水鹿的背部为黑褐色或者深棕色,腹面呈黄白色;而雌性水鹿的体色比雄性的浅一些,并且略带红色。当然,也有棕褐色、灰褐色的个体。水鹿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颈部背中线直达尾部的深棕色纵纹。水鹿的面部稍微有点长,鼻吻部裸露在外,耳朵较大且直立,眼睛也很大,眶下腺非常发达,特别是在其生气发怒或者感到惊恐的时候,能够膨胀到与眼睛一般大。
水鹿的四肢细长而且有力,主蹄比较大,而侧蹄特别小。在其尾巴的两侧,密密麻麻地生长着蓬松的长毛,看上去就好像是一把扇子似的,尾巴的后半段为黑色,腹面颜色则为雪白。在水鹿群体中,只有雄性的头上才会长角,角从额部的后外侧生出,稍稍向外倾斜,两个相对的角叉会形成一个“U”字形。角形十分简单,呈三尖形。角的前端部分十分光滑,其余部分就显得有点粗糙,基部有一圈骨质的瘤突,为“角座”,也就是俗称的“磨盘”。在鹿类中,水鹿的角算是比较长的,长度一般为70~80厘米,最长的可以达到125厘米。
水鹿的分布范围很广,主要集中于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贵州、云南、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等省区。
水鹿喜欢栖居在海拔300~3500米之间的阔叶林、季雨林、稀树草原和高草地等环境中,喜爱夜间活动,没有固定的巢穴,有沿山坡作垂直迁移的习性。其活动的范围很大,但却很少到远离水的地方去。
水鹿非常喜欢水,全年都爱在泥水中跋涉,甚至到了冬天地方已经结寒霜的时候,水鹿还常常卧在浅水域中。水鹿在下雨之后,会变得异常活跃,夏天它们常常到偏僻的水洼地打滚洗澡,弄得满身污泥从而防止蚊蝇的叮咬。即使到了冬天,水鹿也喜欢流连于水塘。由于激烈的运动之后,水鹿需要依靠“水浴”来降低体温,因此,得名水鹿。水鹿以青草、树皮、竹笋、嫩叶为主食,故经常盗食农作物。
水鹿是一种生存能力很强的动物,能够适应崎岖山地。其坚硬的蹄甲,可以在布满岩块与石砾的山地自由活动,其四肢长且有力,能够在陡峭的溪谷中来去自如,并且,它们对人类的警觉性很高,所以,很难有目击野生水鹿的机会少,大多是依靠食痕、排遗、蹄印等残迹来了解它们在野外的具体信息。
水鹿的繁殖期不是十分固定,大多数在每年4~7月发情交配,怀孕期约为6~8个月,1~3月份产崽,每胎产1~2只。幼崽身上有白斑。2~3岁的时候即可发育成熟,水鹿的寿命一般为14~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