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分娩后,阴道都会排出血性的黏稠液体,这种阴道排出物医学上称之为恶露。
(1)恶露的产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胎儿娩出后不久,胎盘就从子宫壁上剥离,留下的血管断端经产后子宫收缩而关闭,但仍会有少量血液渗漏出来。这些渗漏出来的血液,还有子宫壁上残留的蜕膜组织以及黏液等汇成暗红色、较黏稠的称为恶露的血性液体。恶露是产妇产后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子宫的缩小和子宫壁创面的不断修复,出血逐渐减少乃至消失,恶露的色泽和排出量也会有所改变。
恶露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产后3~6天,恶露呈红色,血液成分较多,称为血性恶露;第二阶段为产后7~15天,此期恶露中所含血液量微,主要为黏液和坏死的蜕膜组织,呈粉红色,称为浆液性恶露;第三阶段为产后2~3周,恶露内含大量白细胞、坏死的蜕膜组织及表皮细胞,呈白色,称白色恶露。
(2)恶露变化的临床意义:恶露是反映子宫恢复好坏的标志之一。产后每天观察恶露的排出量、色泽及气味的变化,就可以及时了解子宫的恢复情况。正常的恶露带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排出量不超过月经量,有光泽,不污浊。
倘若血性恶露量多、持续时间长,常常提示子宫恢复不良,应酌情给予子宫收缩剂,促使子宫收缩。若恶露为鲜红的血液,应警惕胎盘残留的可能,须及时就诊,进行宫腔探查,必要时行刮宫术,以清除残留的胎盘组织。若恶露量多,且有腐臭味,色泽污浊,再结合腹部检查子宫有压痛,甚至产妇还有发热,则提示有宫腔内感染,应及时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产后较长时间的恶露排出,使子宫腔通过宫颈和阴道与外阴相通。因此,保持外阴清洁,对预防生殖道感染十分重要,否则,容易引起官腔乃至盆腔感染。产后应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上下午各一次,以去除外阴部的污垢及恶露;勤换卫生垫,卫生垫应包装完好,换垫时,手不要接触卫生垫中央,以防污染;勤换内衣内裤,确保外阴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