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请不要简单爱——谁在关爱我们的孩子
面对法律的仲裁,父母离异的贺佳对自己犯下的罪竟毫无悔过之意:“反正打人就为了取乐,只要不打死就行。看见被打的人,我就想起13年前不要我的老妈来,打她们就像打她一样,特别解气。找碴打人,就图个刺激,觉得好玩,随便抢点钱,最后被打的那个女的,走时还活着,谁知后来竟死了!”
单亲家庭的形式古已有之,然而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学家、心理卫生学家和政府等有关方面所关注。
离婚后,孩子大多和母亲同住,人们可能认为母子关系会更密切些,而事实上只有不到50%的母亲能保持离婚前那种融洽的母子关系,更多的是随时光流逝,母子关系愈加恶化。这个问题希望离婚的父母多加注意。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单亲妈妈的数量一直高于单亲爸爸。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亲爸爸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在美国,许多年前,几乎所有的父亲都不参与孩子的接生,但是现在90%多的父亲都亲眼目睹了自己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这样有助于男性对如何做一个父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著名心理专家郝滨分析认为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关心,要依据孩子的性格特征寻求恰当的教育方式,既要防止“简单粗暴”又要防止“过度溺爱”。应及早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帮助,及时解决,不要让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最终影响子女的终生幸福。
单亲家庭的孩子同父母双全家庭的孩子相比,需要得到更多的爱和关怀。因此在教育单亲家庭孩子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给孩子充分的爱护。亲人与幼儿园老师都要给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多的爱护,以补偿孩子失去的爱,使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得以愈合,使他们身心健康。父母给孩子的爱是真挚无比的,能给孩子无限的力量。但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既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这种爱,那么其他的有关亲人、老师及同伴对他的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弥补,成为鼓励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迈进的动力。
2.满足孩子必需的物质要求。单亲家庭即使经济条件较差,也应该尽量关心孩子的生活,尽量为孩子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一般的家庭的孩子相差不是太大。如果稍微差些,也应该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
3.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遭受不幸,往往心情压抑,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为此,家长和老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性的社会活动,以培养其积极情绪和优良性格。
4.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特长,促进孩子积极成才。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心灵受了创伤,往往心情忧郁,而家长应该设法转移他们的消极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或某种特长。如学乐器、学习唱歌、绘画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这样,孩子在生活中有了兴趣爱好,有了追求的目标,情绪就会乐观,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从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5.离婚时把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一书中提出这样的主张:离了婚的父母,虽然已经不是夫妻,但是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做孩子的父母。这话的意思是说,夫妻虽已离婚,但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仍然存在,父母仍应该关心子女,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不仅如此,父母在离婚时也不应该相互诋毁、仇恨,以免刺伤孩子的心灵。
单亲家庭的子女无疑比健全家庭的孩子们在心理上更敏感也更脆弱,为了能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能拥有乐观的性格和阳光的人生。我们要与孩子多一点情感交流和互动,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和赞美,来融化他们本来就敏感的心灵。对单亲孩子多一份关爱,给这些折翼的天使缔造美丽健全的飞翔之羽。
留守儿童,被遗忘的成长——谁在影响关爱我们的孩子
媒体和网络的传播迅速让一群孩子曝光在公众的视野中:他们的年龄在14岁以下,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其他地方工作不在自己身边。他们留在户籍所在地被寄养在祖辈或父母的亲戚朋友家里,而他们的日常费用开支由父母提供。 他们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很少,要么写信,要么打电话,可能以季度为单位,也可能一年都没有交流,他们少年老成,他们过得不快乐。
这群孩子就是“留守儿童”,他们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他们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家里或其他亲戚家中,而自己的家里则长年无人居住,这样的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亲情,家庭教育也存在着严重的缺失。
父母在外打工致使留守儿童的生活中缺乏亲情,而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亲情的缺乏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儿童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大,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外出务工的父母,一般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且工作也比较繁忙,没多少空闲的时间,一般一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家长两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五年以上没有回过家。总体来说,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较少,鉴于联系的方式多是电话,往往无暇顾及到孩子的学业、品德和心理状态等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放任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向低年级的同学索要钱物等行为,有的进出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年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当孩子们有心事时,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倾诉渠道,所以一些消极的情绪会慢慢郁结在心中,无法得到有效疏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祖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常引发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种种心理病症,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据调查,留守子女宣泄烦恼的途径,占51.2%的人选择“憋在心里不说,写日记”,“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监护人或老师交流这些正确的宣泄方式,过半的孩子积压忧郁,必然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在留守儿童当中,极易形成这种畸形心理和孤僻的性格。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据社会学家的有关调查显示: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期望上看,54.5%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希望“和亲戚共同生活”占8.6%,希望“一个出去一个在家”占36.9%,这表明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尽管如此,35.6%的留守儿童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的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得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来说,都会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创伤,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可能会使他们将来变得性格冷漠或产生其他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他们将来的健康发展。
在了解留守儿童心理感受时,发现回答“看到别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比例最高占到41.3%,“孤单无助感到被遗弃”占到27.7%。可见,亲子关系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育带来了严重后果,甚至还有6.6%的子女表示有过“离家出走”等念头或行为。可见,亲子关系缺失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蒙上浓重的阴影。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重要的社会化群体一直就是家庭。这种始终不变的重要性源于它在一个人一生中关键的头几年中所处的最初社会化主体的地位。社会化是从家庭开始的,在这里孩子们学会认识他们是谁,他们能够和应该从他们的社会期望些什么,这个社会对他们期望什么。在完成社会化任务的许多方面,家庭都是理想的场所。因为家庭是一个初级群体,其成员之间有大量的面对面的接触,儿童行为能得到密切的注视,错误和不宜的行为可以在早期就被发现并得到纠正。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不完整的家庭不能担负起孩子最初社会化的责任,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对孩子们产生的不良影响,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和性格上的问题。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学孙悟空——是谁在教育你的孩子
可能没有多少孩子看过《西游记》这本名著,却对猴哥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再熟悉不过。原因很简单,用大家的话说,“估计每年寒暑假都有不止一个台在放《西游记》,很难统计从《西游记》86年开播起,到底被重播过多少次”。而那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则几乎成了“全民偶像”。人们同时也惊奇地发现,孩子们喜欢学孙悟空上蹿下跳称霸王。
儿童和青少年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有极强的模仿思维和模仿能力,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将受到危机。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愈加成为难题:不无担忧的人们把目光对准了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指的是传播到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传播方式,一般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社会成员获取信息和社会生存资源的重要途径,报纸、电视、电影、杂志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在给人们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诸多弊端。从20世纪末学者们不断忧虑的电视问题开始,至今人们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关注。如果那个时期人们担心的还仅仅是电视减少了家庭成员的交流、造成未成年人阅读时间减少和观众“傻瓜化”倾向等,那么现在这些问题非但没有减少,还暴露了更多的其他问题,并且日益明显。
1.向往超自然的魔幻力量,脱离现实社会
《哈里·波特》《指环王》《午夜惊魂》,此种情节离奇、悬念跌宕的惊险刺激的故事片,一度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些电影的走俏使许多儿童沉迷其中,脱离现实生活。
2.影响孩子们价值观的形成
演员的着装和表演通过大众传媒传递出一种新的审美标准,毫无辨识能力的孩子盲目地模仿演员们怪异的神情举止和奇异的着装搭配。如果是女性,一般要有暧昧的眼神、扭动的腰身、奇异的装扮,歌词要有爱,最好是痛不欲生、欲罢不能的爱,歌声也可以不优美,呼喊嚎哭,捶胸顿足皆可。现代社会,如果打开电视、报纸、杂志或者互联网,想不看到上述那些新鲜的时尚都很难。很多父母在问:“电视里出现成年男女亲热的镜头时,我该不该把4岁孩子的眼睛蒙起来?”问题是,如果真要蒙的话,那只好让孩子戴着眼罩生活了。因为家里电视机可以不看,走在大街上广告牌是没法不看的。不论静态广告还是动态广告,动辄就是俊男靓女,很多广告在宣传产品的基础上,迎合大众的口味,以媚俗的形式出现,深刻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