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亲缘选择
俗话说:“是亲三分向。”当人们遇到困难时,大概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亲戚帮忙。作为亲戚,对方也大都会很热情地向你伸出救援之手。从根本上说,亲戚关系是一种不易改变的比较稳固的关系。这些关系让人在办事时能全力投入,不讲价钱,更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如何采取最简便有效的手段,如何少花钱多办事。
公元前287年,楚国遭到了秦、赵、韩等国的围攻,眼看楚国都城郢就要被攻陷了,楚王焦急万分,这时一个叫钟和的大臣建议道:“大王何不派人去求助百越族呢?当初大王不是嫁了一位女儿过去吗?”
楚王仔细想了想,由于嫁的女儿太多了,倒想不起来具体是哪一位女儿嫁过去了。但是,目前有一支力量算一支,于是,他派钟和携礼到百越族去求助。
百越在当时是居住在今广东、福建沿海的少数民族,虽为数不多,但个个骁勇善战,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民族。
百越族首领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欣然允诺相助,立即下令调遣各个部落的士兵组成一支两万人的军队前去楚国。
最后,在楚国与秦国的交界处,秦、赵、韩三国军队与楚、百越的军队进行了生死决战,结果,在百越族的大力支援下,楚国不仅保住了都城郢,还一举击溃了秦、赵、韩三国联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钟和的提醒,要是没有百越这么一个亲戚,楚国就有可能要提前几十年灭亡。可见,在关键时刻,求助于亲戚是很明智的选择,亲情在很大程度上会不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求助的成功性是很高的。
由此可见,一个“沾”字是利用亲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它需要的只是发挥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隐藏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可用之线,然后顺藤摸瓜,也许就会找出一大串“得道飞升”的亲戚,而他们所起的作用,往往也会回报你所付出的辛劳。但同时必须注意的是,亲戚关系又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亲戚之间存在着多种差异,比如经济的、地位的、地域的、性格的,等等。这些差异既可能成为彼此交往的原因,也可能成为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与亲戚交往中如果能掌握并遵循亲戚交往中的一些规律,彼此的关系才会越来越亲密。
第一,金钱往来要清楚,切忌糊里糊涂。
求助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而得罪人,在亲戚之间是屡见不鲜的。比如亲戚之间的借钱、借物等是常有的事。有时是为了救急,有时是为帮助,有的就是赠送,情况不同,但都体现了亲戚之间的特殊关系,把这种财物往来当成表达自己心意和特殊感情的方式。
作为受益的一方在道义上对亲戚的慷慨行为给予由衷的感谢和赞扬是必要的。如果他们把这种支持和帮助看得理所应当,没有一点表示的话,对方就会感到不满意,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另一方面,对于需要归还的钱物,同样是不能含糊的。这是因为亲戚之间也有各自的利益,一般情况下应把感情与财物分清楚,不能混为一谈。只要不是对方明言赠送的,所借的钱物该还的也要按时归还。有的人不注意这个问题,他们以为亲戚的钱物用了就用了,对方是不会计较的。如果等到亲戚提出来时,那就不好看了。
对于来自亲戚的帮助要注意给予回报,这既是加深亲情的需要,也是报答对方帮助的必要表示。如果忽视了这种回报,同样会得罪人。
第二,不要高高在上或强人所难。
亲戚之间虽有辈分的不同,但是,也应当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特别是在彼此之间有地位、职务的差异的情况下,更应如此。常言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就是说,就亲戚而言,富裕的、地位高的人对于条件比不上他们的亲戚是很有吸引力的。地位低的人总是希望从地位高的一方那里得到一些帮助,同时在提出请求时,又怀有极强的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地位高的一方对来求助的亲戚表示出不欢迎的态度,那就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一般说来,地位低的人对于被小看是很敏感的,只要对方露出哪怕一点冷淡的表示都会很在意、不满,从而造成不良的结局。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求亲戚办事,特别是办一些有违原则的事,人家帮不了忙就心怀不满,说人家不讲情谊之类的话,这也是很使人伤心的。在有地位差异的亲戚之间最常见的矛盾是在求与被求之间,是在不能满足对方要求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如遇这些问题,一方应尽量地满足对方的需求,另一方则应考虑对方的难处,尽量不要给人家出难题,即使因客观原因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也应给予谅解,不能过多地计较。
第三,要体谅亲戚,不要为所欲为。
亲戚之间由于彼此关系有远近之分,有密切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在相处时应把握火候,掌握分寸。“亲戚越走越亲”是一般原则。但是,看你如何走法。过去走亲戚可以在亲戚家住上一年半载,现在就有很多的不便。大家都有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住的时间过长很多矛盾就会暴露出来。
还有的人到亲戚家做客一点也不体谅对方,而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就给亲戚带来很多麻烦,也容易造成矛盾。比如,有的人有睡懒觉的习惯,每天要睡到太阳升起来才起床,他们到亲戚家也不改自己的毛病。亲戚要照顾他,又要上班,时间长了就会影响亲戚的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进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因此,在与亲戚交往中也有一个优化自己的行为方式的问题,如果交往方式不当就会得罪对方,这样在你需要帮助时对方便很难伸出手来帮助你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寄托,是我们遇到困难时的救星。但是亲戚也是凡人,所以我们要在平时就多注意保持与亲戚们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样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借助亲人的力量解决困难。
为什么说“远亲不如近邻”——地缘关系
宰相张英家要盖房子,地界紧靠叶家。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中间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家提出,他家的地契上写明“至叶姓墙”,现按地契打墙有什么不对,即使要留条路,也应该两家都后退几尺才行。俗语说“宰相家人七品官”,这位老管家觉得自己是堂堂宰相家总管,况且这样建墙也有理有据,叶家一个穷秀才的意见不值得答理。于是沿着叶家墙根砌起了新墙。这个叶秀才是个倔脾气,一看张家把墙砌上了,咽不下这口气,便写了一纸状文告到了县衙,打起了官司。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身在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管家看了这首诗,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来到叶家,告诉叶秀才,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秀才看了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度量。”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后人称为“六尺巷”。
张英以撑船的度量,与邻居保持了一个和谐的关系,演绎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这则小故事也涉及一个社会学的理论。那就是地缘群体,以地理位置为纽带,由于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共同生活、活动而形成的群体,包括邻里、同乡、民族社区等具体形式,其中邻里是最典型的地缘群体。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离得近的人比离得远的人更有用”。因为离得近,接触的机会多,刺激频率高,成为朋友就比较容易。一个人和我们住得越近,我们就越能了解他,与他也就越能成为朋友。请你想一想: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谁是你最亲近的朋友。多数情况下,他们可能是和你邻近的孩子们。
可是,在现代交际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与邻居的关系。人们住进了现代化的高楼,邻里之间也开始变得冷漠。一堵墙,隔开的是居住的人们,但是不应该让它隔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隔开彼此温暖的心。可是现在,很多人住在楼房里,每天活动在自己的那一点空间,几乎没有与生活圈以外的人接触的机会。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何许人,做什么工作,甚至不知道对方是男是女。虽然我们都在承受着生活的压力,缺乏安全感,不想被外界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但是我们忽略了这样一群在地理上与我们相近的人,让原本可以友善和睦的关系变得僵硬冰冷,也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孤独。
远水解不了近渴。其实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最能够及时地给予你帮助的,往往不是你身在远方的朋友和同学,而是你的邻居。
他是某公司的一位董事长,当他的公司财源广进的时候,他的汽车碾了别人家的小鸡小鸭;他的狼犬自由散步,对着邻家的小孩子露出可怕的犬牙;他修房子把建材乱堆在邻家门口。坦白说,他在邻居中间没有什么人缘。
后来,他的公司因资金周转不灵而每况愈下,他与邻居们经常在街巷中相遇,邻居步行,他也步行。他的脸上有笑容了,他的下巴收起来了,他家的狼犬也拴上链子,他也经常弯腰摸一摸邻家孩子的头。可是,坦白说,他仍然没有什么人缘。
一天,他偶然跟人闲谈,谈到人世烦忧和恩怨。一位邻居随口说:“人在失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可以在得意的时候弥补;在得意的时候得罪了人,却不能在失意的时候弥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若有所悟地点一下头。
他暂时停止改善公共关系,专心改善公司的业务。终于,公司又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起来。他又有小车可坐,不过他从此不再按喇叭叫门,在雨天减速慢行,防止车轮把积水溅到行人身上,他的下巴仍然收起来,仍然时不时地摸一摸邻家孩子的头。再后来,他搬迁了,全体邻居依依不舍地送到公路边上,用非常真诚的声音对他喊:“再见!”
与人交往,你如果用心,对方就一定能够感受到你的心意,也一定会回报你温暖。尤其是邻里之间,见面的次数多,彼此之间的生活也有可能相互影响,所以如果你主动向对方示好,对方一定不会再如从前那样冷漠地对你。比如,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人,有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默契配合,工作效率倍增;而有的关系则相当紧张,甚至到了有你无我的程度。这些都是在邻近关系中时常发生的现象。但是,事情也是相对的,离开了具体的情境,离开了满足需要这一人际关系的基础,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就会把邻近性孤立起来而犯绝对化的错误。因此,如果你想有目的地接近某些人,引起对方注意,不妨考虑一下先成为他的近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