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07—1187)
赵构,字德基,南宋高宗皇帝,1127—1162年在位。宋徽宗第九子,宣和三年(1121年)封康王,靖康元年(1126年),以河北兵马大元帅驻兵相州(今河南安阳),次年(1127年)徽钦二帝被俘后,即位于归德(今河南商丘)建南宋改元建炎。赵构曾两次驻跸越州,并将越州改称为绍兴。当时,金兵南逼,宋高宗为保住皇位,一直南逃,至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至杭州,改称杭州为临安府,同年十月至越州(今绍兴),以州治为行宫,十二月,经明州(今宁波)逃至定海。四年(1130年)初,由于各地军民奋起抗金,金兵北还,赵构从海上返回,同年四月第二次进越州,仍以州治为行宫。
当时越州官吏僧道便乘机联名上表,请皇帝地方赐额题字,赵构看到当时越州军民不畏强暴,士气高涨,也一度产生抗金到底,收复失地,重振朝纲,发展生产的决心。因此,挥笔写下了“绍祚中兴”四字(意为继承帝业,中兴社稷)。次年,下诏改元绍兴,诏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并以年号命府,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二年(1132年)初回临安,八年(1138年)定都杭州,三十二年(1162年)让位于赵奋(孝宗)。崩后葬于绍兴城之南25公里之攒宫,是为永思陵。
三十六年如梦醉,偏安一偶小朝庭。
家亡国破君何恨,翰墨凄凉雨打萍。
“宋六陵”在绍兴县富盛镇绍兴县茶场内,分布着南宋六帝、后妃及大臣的陵墓,后人称之为“宋六陵”。
宋六陵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这年四月,宋哲宗的皇后孟氏在越州行宫去世,生前留下遗言说:权宜就近择地攒殡,丧葬诸制从简,等待将来恢复中原时再归葬于北宋祖陵。但是,由于南宋王朝不思恢复,偏安一隅,因此不仅不能重返中原,而且最终为元朝所灭。南宋历代皇帝、后妃、大臣的遗骨,便只好永远留在了江南。
宋六陵内原有陵墓101座,其中帝陵实有7座,它们是高宗(赵构)永思陵、孝宗(赵脊)永阜陵、光宗(赵悖)永崇陵、宁宗(赵扩)永茂陵、理宗(赵昀)永穆陵、度宗(赵禧)永绍陵和徽宗(赶佶)永祜陵。因为名义上是暂时安置,叫做“攒宫”,所以陵园的建筑虽然沿袭了北宋的规制,但是其规模、气势则远不如巩县的宋陵。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江南释教总督西僧杨琏真伽奏发南宋诸陵,宋遗民唐钰、林景熙等人秘密转埋六帝遗骸至兰亭天章寺前,陵园遂废。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下诏将六陵真骨归葬故陵,并加修茸,新建了孝宗、理宗两陵享殿和唐义士祠。以后,还进一步划定了陵区范围,配置了护陵人员,春秋两度,按时致祭,从而使废置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宋六陵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旧貌。
岁月沧桑。在今天的宋六陵区域内,已是一片碧绿的茶园。诸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七八丛直插苍穹的古松,还是当年的旧物,仍以其森森的黑色,昭示着一个已经凝固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