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2070年前后在世)
夏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号姒戎,亦称大禹、戎禹。四千余年前的夏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创立者,古代治水英雄。鲧之子,舜时为司空。曾奉舜命治理洪水,在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后,率领民众,重于疏导,居外十三年,几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战胜洪水,使人们得以平土而居。治水成功,被舜选为继承人,并大会诸侯于会稽(今绍兴),“昔者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今绍兴城东南郊),以朝四方群臣”,并在此处举行盟会和祭祀土地神之礼。计功行赏,“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帝王世纪》有禹“年百岁,崩于会稽,因葬会稽山阴县之南”之说。禹的儿子启,每年春秋都派使者来此祭禹。至第六世少康,恐禹宗庙祭祀绝迹,乃封其庶子无余于越,越国之称即始于此。
汉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上会稽,探禹穴”,后来在《史记·夏本纪》中说:“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据文献记载: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现在禹陵附近的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一百四十四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大禹陵景区由禹陵、禹祠、禹庙三大建筑组成,气势恢宏,景色秀丽。一“祭禹大典千年不绝”大禹死葬会稽后,即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以后历时千年,承传不绝。
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制规定,大凡皇帝登位,务必遣特使到绍兴告祭大禹陵。
清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则分别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亲来绍兴御祭大禹陵。1932年10月,以慈善将军著称的绍兴人朱庆澜与熊希龄、许世英等倡设尊禹学会。1935年10月16日,当时的浙江省暨第三行政区和绍兴县联合祭禹。
古代绍兴祭禹的日子,通常是在俗传为大禹诞辰的农历三月五日,民国时期,绍兴地方政府曾“定九月十九日为会稽山大禹陵庙年祭之期。每届由县主办,著为常典”,所需经费则“列入本县地方概算”。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大禹陵的保护,经常拨款修缮。
1995年4月20日,隆重举行了“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禹陵大典”,中央、省、市领导和海内外包括大禹后裔在内的各界代表数千人致祭,规模空前,是为新中国祭禹之始。
该志由沈建中编撰,研究出版社出版。沈建中先生涉及大禹主题的著述还有《大禹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