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262)
嵇康,字叔夜,上虞人,后以避怨迁移至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国)。三国魏末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世称“嵇中散”。与曹魏宗室联姻后,拜中散大夫。早年孤独一人,刻苦好学,一生多才多艺,既擅长诗文,又善书画,工琴瑟艺事,年长喜好老、庄之学,讲究养生服食之道。为了躲避司马氏的迫害,出奔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常浊酒一壶,弹琴一曲,清高自适,蔑视权贵,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相与友善,集于竹林之下,谈玄论道讥议朝政,为“竹林七贤”之一。后来司马昭以利诱的手法来分化“竹林七贤”,山涛、王戎等陆续出山为官,而嵇康坚持操守,不为所动。山涛任吏部尚书后,来书请嵇康出任吏部侍郎。嵇康愤怒万分,挥笔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在哲学上敢于反传统、反世俗、反权贵,厌恶儒家各种人为的繁琐礼教,认为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诗长于四言,汪洋恣肆,想像丰富。其音乐理论有“无哀乐可言”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证不同感情,并善弹琴。后因吕安案牵连被谋夺魏相政权的司马氏集团所杀。临刑前从容弹奏《广陵散》,表达了他愤慨不平的情绪。其哲学、诗歌、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有《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幽愤诗》、《声无哀乐论》、《琴赋》等。作有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风人松》、《玄默》等。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对稽康的思想、文采颇为赞誉,并将他的诗文精校整理成《嵇康集》。
任诞》中说:“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除山涛、王戎后来依附司马氏做了高官外,其余都旷达不拘礼法,不求名利。嵇康与阮籍齐名,并为七贤中的佼佼者。
““养生五难””《嵇康集》中,《答难养生论》一篇专论养生问题,“养生五难”是其中之一。所谓“养生五难”,即养生五大障碍:
一日“喜怒”侵害。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活动过强、表现失当,就会导致疾病,损害健康。如果善于调控情绪,除掉不合理的喜怒,就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二日“名利”干扰。一个热衷于“争名于朝、夺利于市”的人,只有断然去掉名利观念,才可能保持身心健康。
三日“滋味”妨碍。所谓“滋味”,不是指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吃喝,而是指对大吃大喝、豪华餐饮的过分追求。如果总是迷恋于此种“滋味”,就会影响健康。
四日“声色”破坏。如果一个人迷恋于声色犬马,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要想获得身心健康,就会“难于上青天”。
五日“神虑消散”影响。精神对形体有重大的反作用,要保持健康,必须守住精神,不要让它消散,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中曾引用嵇康的上述言论,并将“养生五难”定性为“养生之大旨”,给予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