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
谭廷襄,字竹压,山阴(今绍兴)人。道光进士,十三年(1833年)任翰林院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再迁郎中,出为直隶永平(今河北卢龙)知府,调保定迁顺天府尹,擢刑部侍郎,咸丰六年(1856年)任陕西巡抚。次年(1857年)署直隶总督。次年四月,英法联军北上进犯大沽口,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奉旨偕崇纶至大沽与英法俄美四国公使谈判,一意主和,致大沽炮台失陷,被革职充军。咸丰九年(1859年)释回。十一年(1861年)接山东巡抚,任内镇压捻军、长枪会等农民起义军。同治元年(1862年)兼署河东河道总督,三年(1864年)进京,任侍郎、左都御史,1866年署湖广总督。七年(1868年)擢刑部尚书兼署吏部尚书。卒后,追赠太子少保。
相关链接“直隶总督弃军逃跑”大沽位于海河出海口,是天津的门户,两岸建有炮台,南岸3座,北岸1座,共安炮200余门,守军3000人;另于南岸炮台后侧及海河两岸驻军5000人,由直隶总督谭廷襄指挥。清成丰七年(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即策划北犯,企图直接胁迫清廷“修约”。
1858年4月,英、法舰船20余艘栽兵2600余人驶抵大沽口外。5月20日联军炮艇6艘轰击大沽两岸炮台,掩护陆战队千余人分向炮台侧翼登陆。各台守军发炮还击,击沉敌舢板2只击伤炮艇4艘,毙伤敌近百人。当登陆之敌逼近炮台时,守军冲出炮台展开白刃格斗。谭廷襄等在危急时刻竞弃军逃跑,后路驻军也不战自散。炮台守军孤立无援,300余官兵壮烈牺牲,南北炮台先后为敌攻占。26日联军炮艇沿海河驶抵天津城下。6月下旬英、法、美、俄公使胁迫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