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口头表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不论是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还是在工作中与领导、同事、客户等进行交流时,都离不开必要的口头表达。很多时候,良好的口头表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良好的口头表达并非一副伶牙俐齿。真正的能言善辩离避开机敏的才智和灵活的应变。即使工作中,遇到同事犯的错误,也可以委婉指出。既不使同事失去面子,又可以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中国人酷爱面子,视尊严为珍宝,有‘人活脸,树活皮’的说法。任何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现给大家,从而引来大家的赞叹、表扬之声。在公众场合,被别人直接指出错误或者指出别人的错误,都是很失面子之事。不管是被指出错误,还是指出别人的错误,都无意预示着一场无烟战争悄然爆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会有办事失误的时候。连万人之上的天子也不例外。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天子旁边说话的无不尽心甚微,小心说话。我们看一看,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是怎样委婉化解了老佛爷的尴尬。
慈禧太后酷爱看京戏,看完戏后,心情不错时还经常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但是他不想要糕点,于是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老佛爷另外恩赐点奴才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不错,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机灵,嘴巧,常常为慈禧太后打圆场,难怪会讨得她的欢心。从李莲英巧化慈禧的窘境,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的奥妙,和委婉指出别人错误的技巧。有些人也许会不以为然,觉得直截了当会给人以坦率直言的感觉。那我们再看看心直口快的林琳的故事。
(与前重复)一次,林琳参加一个同学的婚礼。新娘子苗条靓丽,前来祝贺的人都夸新郎好福气。可是林琳经常说话让在场之人感到惊讶,她说:“现在的人们都喜欢苗条的女孩子,女士们也以苗条为美。其实苗条也许是看起来赏心悦目,可实际不利于身体健康。身体过于淡薄的人容易得重病……”新郎听后也是又尴尬又心怀怒气。如此喜庆的日子,朋友却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实在是令人懊恼的。好在新郎新娘有涵养,又了解林琳的为人。所以当时也不跟她计较太多,可心里确是一百个不开心,以后也就与林琳渐渐冷淡了许多。
心直口快会虽然直接反应问题本质,但是如果不分场合,往往会弄巧成拙。有时人们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也拉不下来脸来当众承认错误。如果这个时候,再有人穷追猛打,在大家面前他出丑的话,吃亏的只会是自己。消极地给同事和领导保面子不如积极地给同事或领导面子。如果发现同事或领导有某种错误不妥之处,要委婉地向他提出,但要特别注意不可过分强调,以免引起他的反感。在交谈中要时刻注意他的反应,如果他表现出满脸的不高兴,或找出各种理由极力为自己辩解,你就要立即停止,不可再三提示他的错误。如果听完你的提示,他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为此表示烦恼,你可以找出适当的借口为他开脱、打圆场,使他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这样他会把你看作知心人。
卡耐基认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应恰当的使用模糊语言,模糊应含蓄委婉,深入人心避免刺激。委婉的批评的出发点在于帮助和爱护,如果经过批评给对方留下了不愉快的心里感受或与之结下仇怨显然与批评的初衷背道而驰。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就需要批评者考虑周全,多用些委婉的话语,采取些曲折的方式,才能够消除潜在的碰撞与矛盾,完成批评的真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