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比喻用欺骗的手段暗中行动。
【原文】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计名探源】故事发生在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三十万离开长安,远征辽东。这一天,大部队来到海边,唐太宗举目远望,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不禁发愁起来,很担心如何才能渡过大海。
作战总指挥张士贵看到这种情景,就连忙和各位大臣商议对策,有位名叫薛仁贵的部将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主意,说道:“皇上担心大海阻隔,难以征伐辽东,我有一个好的计策,一定能叫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东征的胜利。”
数日后,当地一位乡绅请求见驾,声称愿为征辽将士提供军粮,唐太宗听后很高兴,便率百官随其来到海边,进入一间用彩色帷幕包裹起来的屋子,室内陈设富丽堂皇。太宗一时兴起,与众将饮酒进食,好不热闹。
过了一会,风声四起,波浪声巨大,颠簸异常厉害,桌子上的酒菜洒了一地。唐太宗吃惊不小,让身边的大臣掀开帷幔,不看则已,一看更是震惊:满目都是一片苍茫的大海,这哪里是在什么屋里做客啊,分明是在大海之上航行。这时,张士贵赶紧上前请罪:“陛下正随大军航行于大海之上,前往辽东。”
原来,所谓的乡绅,是薛仁贵乔装扮演的,“瞒天过海”之计正是他想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天”,本意是指天子,所谓“瞒天过海”,是指哄瞒着天子,在不担惊受怕的情况下平安地渡过大海。
【古代战例】
高颖计陷京口
话说南北朝时期,公元583年,陈叔宝当了陈朝皇帝。他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奸臣乘机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已统一了北方,国力强盛,斗志正旺。他分析局势,深知陈朝国力空虚,已不堪一击,便派兵南下,想一举攻灭陈朝。
可是,隔着一条宽阔的长江天堑,如何进攻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呢?老臣高颖悄悄向他献了一条妙计。
隋文帝依着高颖的计策,一声令下,几路大军浩浩荡荡一齐进攻,首先切断了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队的联络,使他们不能相互照应。与此同时,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队人马向陈朝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进军。兵马来到长江北岸驻扎下来。只见帐篷林立,军旗飘扬,人喊马嘶,一派战前景象。
看见这个阵势,江南陈朝将领以为隋军即将渡江攻城,顿时紧张起来,召集全部人马,抖擞精神,准备与隋军决一死战。
哪知剑拔弩张地等了好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城,反而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的小船。陈朝将士以为隋军水上力量不足,不敢轻易进攻,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
可是不久,隋军又集结江北,安营扎寨。陈军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几次,弄得陈军人困马乏,加上粮食又被隋军间谍烧毁,陈军更是人心惶惶,进退两难。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第二年春天,贺若弼仔细观察陈军的阵势和情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一声令下,突然挥师渡江。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金鼓震天,由于陈军疏于戒备,猝不及防,哪里还有还击之力?隋军一举攻占了京口,随后又乘胜进军陈国都城建康,最后灭了陈国。
隋文帝笑逐颜开,重奖有功将士。他夸赞高颖道:“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若不是如此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取胜?姜,到底还是老的辣嘛!”
【古计今用】
假做真时真亦假
以假乱真,瞒天过海,是精明商人惯用的一种手段。美国服装商德鲁比克兄弟二人开了一家服装店,他们的服务十分热情周到。每天哥哥都站在服装店门口向路人推销商品。但是兄弟俩都有点耳背,经常听错话,会错意。
有一次,两兄弟中的哥哥十分热情地把顾客请进店中,反复介绍某衣服如何如何好,一番介绍后,顾客无可奈何地问道:“这衣服多少钱?”
哥哥把手放在耳朵上问道:“你说什么?”
顾客又高声问一遍:“这衣服多少钱?”
“噢,价格吗?待我问一下老板,十分抱歉,我的耳朵不好。”他转过身去向那边的弟弟大喊道:“喂!这套全毛衣服卖多少钱?”
弟弟站了起来,看了顾客一眼,又看了看服装,然后回答说:“那套嘛,72元。”
“多少?”
哥哥回转身来,微笑着对顾客说:“先生,42元一套。”
顾客一听,赶紧掏钱买下了这套衣服,满心窃喜地走了。
事实上,德鲁比克兄弟谁也不聋,他们是以“聋”来促销的。
这对美国兄弟着实把“瞒天过海”计谋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