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启第十三①
【原文】
文王在酆召太公日:“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日:“王②其修以③下贤,惠民以观④天道。天道无殃,不可先倡⑤;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
“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
“⑥全胜不斗,⑦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
“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
“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⑧启之;害天下者,天下⑨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启之,无有闭之也。
“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⑩鸷鸟将击,[11]卑飞敛翼;猛兽将搏,[12]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13]愚色。
“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14]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
“大明发而万物皆照,[15]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
【注释】
①发启第十三:本篇主要阐发了万民归顺统一天下的策略和方法,强调要以德行取胜而不是以武攻取胜。②其:副词.表祈求的意思.相当于“当”.可译为应该。③下贤:对地位低下的贤能之士以礼相待,即礼贤下士。④天道:自然的规律,此处指天命。⑤人道: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此处指人事。⑥全胜不斗: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而大获全胜。⑦大兵无创:全军临敌而完好无损。⑧启:本文是开,这里引申为敞开胸怀,竭诚欢迎。⑨闭:本义是开,这里引申为不接纳,反对。⑩鸷鸟:指鹰、雕之类凶猛的飞禽。[11]卑:低下。[12]弭耳:将耳朵平贴以示温驯。弭:驯服,服从。
[13]愚色:愚笨迟钝的样子。[14]草营:草和菅。菅:一种多年生的草。[15]大义:光明正大的义举。
【译文】
周文王在丰邑召见太公,对他说:“唉!商纣王真是暴虐到了极点,任意地杀戮无辜的百姓,请您辅助我拯救万民于水火,您看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君主应当修养德行,礼贤下士,施恩惠给老百姓,并观察天道的吉凶。当天道还没有灾祸的征兆时,不能首先倡导征讨;当人道没有出现祸乱时,不可首先谋划发动战争。一定要既看到了天灾,又看到了人祸,才可以谋划兴师征讨。一定要既看到他的公开言行,又了解了他的秘密举动,才能明了他的内心世界;一定要既看到他的外在表现,又掌握他的内心情况,才能知道他的真实用意;一定要既看到他疏远哪些人,又看到他亲近哪些人,才能知道他的真情实感。实行吊民伐罪之逍,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遵循正确的路线,就可以达到一统世界的目的;建立的礼乐制度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确立强大的优势地位,就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
不经过战斗就能大获全胜,以全军临敌却能完好无损,这可真谓是用兵如神。实在是微妙,微妙啊!
能与他人同疾病而相互救助,同情感而相互保全,同憎恶而相互帮忙,同喜好而共同追求。因此,不费一兵一甲也能取得胜利,没有冲车机弩也能发起攻势,没有壕沟营垒也能坚固防御。
真正的智慧,不是表现为外在的聪明;真正的谋略,不是表现为外在的计谋;真正的勇敢,不是表现为外在的逞强;真正的利益,不是表现为外在的好处。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都欢迎他;为天下人招致灾祸的,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夺取天下,就象追赶野兽一样,天下所有人都有分享兽肉的愿望;又好像是同般共渡,若渡河成功,那么大家都可以从中受益,若渡河失败,那么大家都会因此而遭难。这样做,天下人就都欢迎他,而不会反对他了。
不从民众那里掠取利益,却能够从民众那里得到利益;不从别国那里掠取利益,却能够从别国那里得到利益;不从天下掠取利益,却能够从天下获得利益。不掠取民众利益的,民众拥戴他;不掠取别国利益的,别国归顺他;不掠取天下利益的,天下拥护他。所以说,这种方法妙在使人看不见,这种事情妙在使人听不到,这种胜利妙在使人不可知。真是微妙微妙啊!
鸷鸟将要发起袭击时,必先收起翅膀低矮地飞行;猛兽将要进行搏斗时,必先平贴耳朵,伏下身子;圣贤将要采取行动时,必先向世人显露出自己的愚钝和笨拙。
现在的商朝,谣言四起,社会动荡,而纣王依旧荒淫无度,这是国家灭亡的征兆。我观察他们的田地里,野草生长得比禾苗还要茂盛;我观察他们的大臣,奸佞小人比正直之士更受到重用;我观察他们的官吏,暴虐残忍,违法乱纪。可朝廷上下依然执速不悟,这是到了国家灭亡的时候。
旭日当空则天下万物都能普照阳光,正义所至则天下万物都能得到利益,大军兴起则天下万物都能欣然归附。伟大啊,圣人的德性!他独到的见地,无人能及,这才是最大的快乐啊!”
文启第十四①
【原文】
文王问太公日:“圣人何②守?”
太公日:“③何忧何啬,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④道。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
“⑤优之游之,⑥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
“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日‘⑦大纪’。⑧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⑨曲化直,⑩变于形容,万国不通,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11]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
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12]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日‘[13]大失’。
“天下之人如流水,障之则止,启之则行,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文王日:“静之奈何?”
太公日:“天有[14]常形,民有[15]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人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
文王曰:“公言乃[16]协予怀,夙夜念之不忘,以用为常。”
【注释】
①文启第十四:本篇阐明了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无为而治所强调的就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使“民化而从政”。②守:遵守,遵循。③何忧何啬既不忧虑什么,也不压制什么,一切都顺其自然。啬:闭塞不通畅、这里指阻塞、压制。④遒:刚劲有力,此处指繁荣滋长。⑤优之游之: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样子。⑥展转:翻来覆去,反反复复。⑦大纪:治理国家的纲纪。
⑧陈:宣扬。⑨曲:不公正、邪僻。⑩变于形容:使旧的不好的习气得到改变,即移风易俗。变,改变。形容,指旧的不好的习气。[11]大定:长治久安。[12]不安其生:不能安身立命,生活无着落,精神无寄托。[13]大失:最大的失误。
常形:指春、夏、秋、冬四季轮回。[15]常生:经常性的生计活动。[16]协:相同,相合。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圣人应遵循一些什么样的治国原则?”
太公说:“无需担忧什么,也不必抑制什么,天下万物就能各得其所;既不抑制什么,也不去忧虑什么,天下万物就会繁荣滋长;政令的推行,要使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就如同时间那样,在不知不觉中向前推移。圣人遵循这一原则,万事万物都会在无形之中发生变化,而且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这种悠闲自得、无为而治的政治,圣贤必须反复探求;探求到了,就不能不珍藏在心中;既然将它珍藏于心,就不能不去贯彻实现;既然已经贯彻实现,就不必将其中的奥妙明告世人。天地不宣告自己的规律,所以才能促成万物生长;圣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所以才能成就丰功伟业。
古代的圣人,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组成家庭,把家庭聚集在一起组成国家,把国家聚集在一起组成天下,分封贤人使之成为万国诸侯,这可以称之为治理天下的纲纪。宣扬政治教化,顺应民俗民情,变邪僻为正直,移风易俗。各国的风俗尽管不同,但如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人人都尊敬爱戴他们的君主,这就叫做天下大定。唉!圣人致力于清静无力,贤君致力于端正身心。愚蠢的君主不能端正自己的身心,因而会和他人去争夺。君王热衷于争权夺利就会导致刑罚繁多,刑罚繁多就会导致百姓心生恐惧,百姓心怀忧惧就会流浪逃亡。上至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都无法安身立命,以至社会长期动荡不安,这就叫做政治大失。天下人心的向背就如同流水,阻塞它就会停止,开启它就会流动,保持静止状态时它就很清澈。
唉!真是太神奇了!圣人知道了它从哪里开始,就能推断出它在哪里终止。”
文王问:“想使天下清静,该怎么办呢?”
太公说:“自然界有四季轮回,老百姓也有固定不变的生计活动。君主若能与百姓共安生业,那么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所以说最好的政治是顺应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教育感化进行治理。百姓受到了感化就会服从命令。因此,天道无为而能使万物生长,百姓无需施舍就能丰衣足食,这就是圣人的德治。”
文王说:“您所说的和我所想的完全吻合,我将朝思夕念,时刻不忘,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原则。”
文伐第十五①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
“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好)〔奸〕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
“二日,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
“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②身内情外,国将生害。
“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③卑辞委听,④顺命而合。彼将不争,⑤奸节乃定。
“五曰,严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
“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敌国内侵,国鲜不亡。
“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
“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
“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⑥国乃大偷。
“十日,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
“十一日,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危与⑦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
“十二日,⑧养其乱臣以迷之,进关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地,征已见,乃伐之。”
【注释】
①文伐第十五:“文伐”指用政治、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来打击敌人。本文分别列举了十二种“文伐”的方法,都是运用权谋诡诈之计,来扩大敌人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和削弱敌人,从而为最终用军事手段消灭敌人创造条件,奠定基础。②身内情外:身处此方而内心却向着对方。③卑辞委听:低声下气,曲意听从。④顺命而合:指顺从敌人的心意。⑤奸节乃定:指邪恶行为一定会发展下去。⑥国乃大偷:国事就会懈怠以致废弛。偷:苟且偷安。⑦咎:灾祸、罪责。⑧养:培养扶植。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想运用文伐的方法打击敌人,应该怎么办?”
太公说:“大凡文伐,不外乎以下十二种方法:
第一,根据敌人的喜好,来顺从满足他的愿望,那么他就会滋生骄傲情绪,肯定会去做邪恶的事情。如果能够利用他的这个弱点,就一定能够将他铲除掉。
第二,亲近拉拢敌国君主的近臣,以分化削弱敌人的威力。敌国近臣一旦怀有二心,就再也不会忠心耿耿。朝廷失去了忠臣,国家必定面临危亡。
第三,偷偷地去贿赂敌国君王的近侍近臣,跟他们建立深厚的交情。这些人身居国内而心向国外,敌国必将发生灾祸。
第四,助长敌国君主的放纵享乐,以增强其荒淫欲望,用大量的珠宝去贿赂他,送美女以供他淫乐。言辞谦卑,曲意听从,遵循他的命令,迎合他的心意。他将放松警惕,继续放纵自己的邪恶行为。
第五,故意对敌国的忠臣表示敬畏,只送给他一些微薄的礼物。当他出使我国时,故意加以拖延,不要马上予以答复,极力促使敌国君主改派使者。然后再诚心解决使臣前来所要交涉的问题,向他表示亲近以博取他的信任。这样,敌国君主就会弥合与我国的关系了。这样以不同态度来对诗敌国的忠臣和奸佞,就能够离间敌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谋取敌国了。
第六,收买敌国朝廷内的大臣,离间敌国朝廷外的大臣,使那些有才干的大臣心向国外,造成敌国内部互相倾轧,这样敌国就很少有不灭亡的。
第七,想使敌国君主对我深信不疑,就必须用许多贵重的礼物去贿赂他;同时收买他左右亲近大臣,暗中给他们种种好处,使他们忽视生产,造成财粮匮乏,国库空虚。
第八,用贵重的金银财宝贿赂敌国君主,然后乘机与他同谋他国,这种图谋对他是有利的。他得到利益后,必定会信任我们,这就密切了敌我两国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的日益加强,必将导致敌国被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国反而被敌国所利用,这样的国家最终会遭到惨败。
第九,用显赫的名号尊崇他,不要使他身陷困境,给他以权倾天下的感觉,服从他的意志以博取他的信任。把他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先夸耀他功绩举世无双,再恭维他的德行可与圣人相提并论。这样,他必定妄自尊大,再也无心于国家的治理,国事就慢慢地荒废了。
第十,对敌国君主表示卑微屈从,就一定能得到他的信任,从而了解他的真实情感。秉承他的意愿,满足他的要求,和他就像一母所生一样亲密无间。获取他的信任之后,就可以微妙地加以利用。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有如神助般将它轻而易举地消灭掉。
第十一,要想尽办法使敌国君主耳目闭塞。凡为臣民,没有不羡慕权势与财富,厌恶危险和灾祸的。暗中许诺他以高官厚禄,秘密赠送给他金银珠宝,就可以收买敌国的英雄豪杰。自己国内积蓄充实,但外表却装作贫乏。暗中吸纳敌国的谋士,使他与自己图谋大计;秘密结交敌国的勇士,借此鼓舞我军的土气。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贪图富贵的欲望,并不断地使之滋长蔓延。这样,他们就会成为我们的同党,这就叫做闭塞敌国君主的视听。敌国国君虽统治着国家,但却耳目闭塞,这种统治如伺才能维持长久?
第十二,培植扶持敌国作乱的臣子,以迷乱其君主的心智,进献美女淫乐,以迷惑其君主的意志,赠送良犬骏马,以疲乏其君主的身体;经常地报喜不报忧,以使他沾沾自喜。然后观察有利的时机,与天下人共谋夺取他的国家。
在恰当运用了以上十二种文伐方法后,就可以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了。这就是所谓的上察天时,下观地利,有利的征兆一旦出现,就可以兴师讨伐敌国了。”
顺启第十六①
【原文】
文王问太公日:“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日:“②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能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能③怀天下;恩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权盖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则天运不能移,时变不能④迁。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
“故利天下者,天下⑤启之;害天下者,天下⑥闭之;生天下者,天下⑦德之;杀天下者,天下⑧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⑨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注释】
①顺启第十六:本文主要论述了治国之道。首先指明君主应该具备大、信、仁、恩、权和事而不疑这六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治国的前提,接着阐明君主只有使百姓获得利、生、彻、安,远离害、杀、穷、危,国家才能长治久安。②大:器量、度量。③怀:赢得,归附。④迁:迁移,引申为变更、变动。
⑤启:开,比喻敞开心扉,以示欢迎。⑥闭:关,比喻关闭心扉,以示拒绝,反对。⑦德:因沐浴恩德而感激。⑧贼:
因残暴不堪而仇恨。⑨恃:以之为恃,将他视作依靠。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如何才能治理好天下呢?”
太公回答说:“器量要盖过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要盖过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爱要盖过天下,然后才能赢得天下;恩惠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保全天下;权势盖过天下,然后才能不失掉天下;遇事果断毫不迟疑,就如同日月星辰的运行那样不可改变,如同春夏秋冬的更叠那样不可变动。这六点都具备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所以为天下人谋取利益的,天下人就欢迎他;为天下人招致灾祸的,天下人就反对他;使天下人得以生存的,天下人就感激他的恩情;使天下人无法生存的,天下人就痛恨他的残暴;顺应天下人的意愿的,天下人就拥护他;使天下人陷入穷困的,天下人就憎恨他;使天下人得到安定的,天下人就把他当作依靠;使天下人陷入危难的,天下人就挣他视为灾星。天下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只有深谙治国之道的人才能担负起一国之君的重任。
三疑第十七①
【原文】
武王问太公日:“予欲立功,有三疑:恐力不能攻强、②离亲、③散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因之,慎谋,用财。夫攻强,必④养之使强,⑤益之使⑥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
“凡谋之道,周密为宝。设之以事,玩之以利,争心必起。
“欲离其亲,因其所爱,与其宠人,与之所欲,示之所利,因以疏之,无使得志。彼贪利甚喜,遗疑乃止。
“凡攻之道,必先塞其明,而后攻其强,毁其大,除民之害。淫之以色,啖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
“既离其亲,必使远民,勿使知谋,⑦扶而纳‘之,莫觉其意,然后可成。
“惠施于民,必无爱财。民如牛马,数⑧馁食之,从而爱之。
“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⑨王天下。”
【注释】
①三疑第十七:本篇主要论述了统一天下的三项策略及其实施方法。因之就是因势利导,助长敌人气焰,使之不攻自破;慎谋就是周密谋划,来离间敌国君臣的关系;用财就是不吝惜财物,来收买敌国臣民。这样就能达到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目的。②离亲:指离间敌国君主的亲信。③散众:指分化瓦解敌国的军队。④养:纵容。⑤益:放任。⑥张:狂妄自大。⑦扶而纳之:引诱敌人进入我方圈套。⑧矮:喂养、饲养。⑨王:称王,统治天下。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建立功勋,但有三点疑虑:担心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进攻强敌,担心无法离间敌国君主的亲信,担心不能分化瓦解敌国的军队。请问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处理这种情况,应该因势利导、周密谋划和使用钱财。进攻强敌,一定要先纵容他,使他恃强蛮横;放任他,使他狂妄自大。过于蛮横,一定会遭受挫折;过于狂妄,一定会导致失误。要进攻强大的敌人,必先助长他的强暴,要离间敌君的亲信,必先收买他的心腹,要瓦解敌国的军队,必先争取敌国的民心。
凡是运用计谋,以周密最为重要。许诺给敌人一些好处,给予敌人一些利益,敌军内部必定会你争我夺。想要离间敌国君臣的关系,就应该根据君主近臣的喜好,给予他们一些好处,送给他们想得到的东西,许给他们丰厚的回报,以此来疏远他们和君主的关系,使他们不能够施展出自己的才华。他们因为得到种种好处而非常高兴,就不会对我们的图谋产生任何怀疑了。
凡是进攻强敌,首先必须蒙蔽敌国君主的视听,然后再进攻他强大的军队,摧毁他庞大的国家,以为民众扫除祸害。而闭塞敌君耳目的方法是:用美色腐蚀他,用厚利引诱他,用美食娇养他,用淫乐速乱他。
既要离间他的亲信,还须使他疏远自己的民众,不要让他识破了我们的计谋,要用种种手段引诱敌君入我方的圈套,让他无法觉察我们的意图,这样我们就能够成就大事了。
要将恩惠施舍给广大民众,一定不要吝惜财物,民众就如同牛马,你经常喂养他们,他们就会拥护爱戴你。心灵可以产生智慧,智慧可以产生财富,财富可以养育民众,民众中可以涌现贤才,在贤才的辅佐之下,君主就可以统治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