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企业财务报表上的项目是按一级科目所列示的,为了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便于进行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比较,同时,也为了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企业一级会计科目的名称、内容由财政部在有关会计规章制度中统一规定。所示的会计科目是财政部规定的我国企业应设置和运用的一级科目名称。一级科目会随着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变化,进行调整。
明细科目又分为两级,即二级科目和三级科目。每个企业除设置一系列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的总分类科目外,为什么还要设置明细科目呢?这是因为总分类科目只用货币计量单位对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总括的反映,所提供的是概括的会计信息。比如“固定资产”是一级科目,它能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增加多少固定资产,减少多少固定资产,余额是多少的总括信息,但究竟增加的是房屋还是机器设备,减少的是运输设备还是传导设备,各项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新旧程度、修理维护保养情况等,从总分类科目上得不到这样具体的信息。因此,在总分类科目下还需要设置明细分类科目,用来提供详细的会计信息。例如在“固定资产”一级科目下,按固定资产的大类设置二级科目,如房屋及建设物、机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办公设备等;再在每一个二级科目下,按每一项固定资产设置三级科目,例如在房屋及建设物二级科目下,按每一幢房屋或建筑物设置三级科目。其他各个一级科目,也需要根据具体内容设置相关明细分类科目。
会计科目通常设置三级,其关系为:总分类科目对明细分类科目起控制、统驭作用,也称为统驭科目。明细分类科目对总分类科目起补充作用,也称被统驭科目。总分类科目也称为一级科目,可控制二级科目,再由二级科目来控制三级科目。逐级控制便于资料的相互核对,如发现差错,也便于在较小范围内核对。
2.2 设置账户
(1)账户的含义
企业日常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十分复杂频繁,为了便于提供日常管理所需的资料,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由于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有必要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进一步开设账户。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结构、用以系统和连续地核算和监督各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发生增减变化的一种专门方法,它是会计核算方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常把账户的名称叫做会计科目。
(2)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即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只表明某一项经济内容,仅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标志;账户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并通过账户的结构反映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
(3)账户分类
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于是账户也分为三级,即一级账户、二级账户和三级账户。一级会计科目分为五类,一级账户也分为五大类,即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在每个一级账户下,再根据二级科目和三级科目,分别设置二级账户和三级账户。如此,每个账户都记录某一特定的经济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格式。
一级账户分为五类,它们分别为:反映各项资产增减变化及其结存情况的资产类账户;反映各种债务的形成和归还情况的负债类账户;反映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的所有者权益账户;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成本形成的成本类账户和用来计算盈亏的损益类账户。前三类账户由于反映企业资产和其资金来源状况,因而,又可称为反映资产和资金来源类的账户;后两类账户由于反映企业经营成本、损益的形成情况,又称之为反映经营过程的账户。这五类账户既有分工、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账户体系,从不同的侧面对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经营成本的增减及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做个别的、系统地记录。
(4)账户结构
为了正确地反映各项交易或者事项所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经营成本的增减、利润的形成和分配情况,每个账户按其反映的交易或者事项的内容,有其特殊的结构。但从以上对交易或者事项的分析可以看到,每个账户引起资金变动的数量变化,总是表现为增加或减少两种。因此,账户的基本结构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反映增加,另一部分反映减少,同时,为了及时反映各账户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结果,每个账户还应该设有结余栏目。这三个部分,构成了账户的基本结构。
在教科书和教学中,有一种代表账户的简化格式。因为这个简化的格式像英语字母T,因此,被称为T式账户,它仅仅用来说明实际账户的轮廓。
借贷记账法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账方法。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记账必须采用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发生以后所引起的资金变动的内在联系,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用方向相反、金额相等的方式,在相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
3.1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任何账户都分为借、贷两方,并且把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账户的右方称为“贷方”。同一笔交易或者事项在记账时,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的借、贷两方必须做相反方向的记录。在一个会计期间,借方登记的发生额称为借方发生额;贷方登记的发生额称为贷方发生额。下面分别说明在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及发生交易或者事项时的记账方法:
(1)资产类账户
资产类账户的结构是:账户的借方反映资产的增加额,贷方反映资产的减少额。在一个会计期内,由于某项资产的减少额不可能大于其期初余额与本期增加额之和,所以,账户期末若有余额,必定在借方,称为借方余额。
资产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2)负债类账户
负债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正好相反,账户的贷方反映负债的增加额,借方反映负债的减少额。在一个会计期内,由于某项负债的增加额与期初余额,通常也要大于其本期减少额,所以,这类账户期末若有余额,必定在贷方。
负债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3)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贷方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在一个会计期内,由于某项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与期初余额,通常也要大于其本期减少额,所以,这类账户期末余额必定在贷方。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4)成本类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各种构成材料成本、产品成本和固定资产建设成本的耗费,在成本没有形成之前,可视为资产的一种转化形态,所以,成本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基本相同:账户的借方反映成本的增加额,贷方反映成本的减少额,所以,这类账户期末余额必定在借方。成本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成本类账户
借方期末余额=成本类账户
借方期初余额 成本类账户借
方本期发生额-成本类账户贷
方本期发生额
成本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5)损益类账户
损益类账户由两类账户构成,即费用类账户和收入类账户。
1)费用类账户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发生的各种需要由当期收入补偿的成本和费用,在收入抵消之前,也视为资产的一种转化形态,所以,费用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类似:账户的借方反映费用的增加额,贷方反映费用的减少(转销)额。由于借方反映的费用增加额在期末一般都要通过贷方转出,所以该类账户通常没有期末余额。费用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2)收入类账户
收入是企业在经营中取得的各项收入,收入在结转损益之前,可视为所有者权益的一种形态,因而,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类似:账户的贷方反映收入的增加额,借方反映收入的结转额;由于贷方反映的收入增加额在期末要通过借方转出,所以,这一类账户通常也没有期末余额。收入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下面将这五类账户发生额及余额的模式归纳如下:
3.2 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借贷记账法的特点如下:
(1)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英文简写为(dr)和(cr),表示记账的方向。
用“借”表示资产、成本和费用的增加,以及负债、所有者权益及收入的减少;用“贷”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及收入的增加,以及资产、成本和费用的减少。
(2)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由于借贷记账法用“借”和“贷”在不同类型的账户中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且交易或者事项的四种类型引起资金变化的情况决定了登记入账时必然在一个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所以,有借就必然有贷。同时,每一项交易或者事项同时记入一个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实际上是对一个交易或者事项引起的资金变化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方面增加,另一个方面必然等量减少;或是双方同量增加;或是双方等量减少。所以,借贷双方的金额必然相等。下面列出用借贷记账法反映交易或者事项四种类型的规律:
下面将举例说明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运用。
例1,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5000元备用。
这个事项涉及两个资产类账户“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一增一减。一方面,企业库存现金的增加,应记入“库存现金”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银行存款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其账户记录如下:
例2,企业以短期借款直接偿还应付账款10000元。
这个事项涉及两个负债类账户“应付账款”和“短期借款”的一增一减。一方面,企业应付账款减少,应记入“应付账款”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短期借款增加,应记入“短期借款”账户的贷方。其账户记录如下:
例3,企业收到投资人A的机器设备投资80000元。
这个事项涉及一个资产类账户“固定资产”和一个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实收资本”的同时增加。一方面,固定资产增加,应记入“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实收资本增加,应记入“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其账户记录如下:
例4,投资人B收回对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价值12000元。
这个事项涉及一个资产类账户“无形资产”和一个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实收资本”的同时减少。一方面,实收资本减少,应记入“实收资本”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减少,应记入“无形资产”账户的贷方。其账户记录如下:
(3)账户不要求固定分类,可以设置双重性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