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想通过以下的内容来反映当前新民乡桑蚕产业发展的面貌。
张台村地处新民乡先进河、西贤河和石嘴河流域的交汇处,年平均气温6.4益,无霜期147天,是泾源气温最高的地方。这个村从1994年开始,利用气温相对较高、日照充足的优势,试验发展种桑养蚕,逐渐成为全乡种桑养蚕收益最高的村之一。截止2003年,全村建有五间100平方米的村小蚕供育室一个,20平方米的农户小蚕供育室10个。全村已累计发展各种规模的优质桑园1080亩,户均3.34亩。2003年,全村养蚕380张,产茧152公斤,产值20万元,人均增加收入156元,桑蚕产业正在成为全村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全村279户人家,已全部成为了桑蚕之家。
与张台村相同,照明村种桑养蚕业的发展起步也较早,是最先尝到桑蚕业甜头的村之一。全村目前栽种规格优质桑园974亩,户均4.8亩,人均1.1亩。2003年全村两季共养蚕400张,产鲜茧1580公斤,收入22万元,人均300元,占当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的30%。今年44岁的种桑养蚕农户杨清廉家中共有16亩地,种桑9亩。2003年他家桑蚕的收益共3200元,用他的话说:“这种效益是小麦效益的4倍,而且周期短。”29岁的回族妇女马爱莲是照明村四队人。她从嫁到照明村就开始种桑养蚕。丈夫马全芳是个念经人,常年不在家,所以桑蚕的事儿全部由她一个人承担。她家的7亩地全部栽种了桑苗,可以说吃饭穿衣全部靠桑蚕业。几年来,她家的桑蚕累计收入已过万元,家里盖起4间新砖瓦房和两间新蚕房,并且购置了彩色电视机、摩托车,日子过得美滋滋的,成为村上人羡慕的家庭。
这是一代率先走出困境的泾源县的新型农民。幸福的日子已把他们与桑树蚕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些世代以小麦耕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农民,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中,不由自主地学会并熟练地使用着桑蚕产业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经营、生产模式。在新民乡,农民种桑的种桑,养蚕的养蚕,彼此互为买卖,紧紧相依。这一代新型的农民,其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让人看着激动。
2002年,泾源县全县共发展桑园10000亩,生产桑园4800亩,养蚕2600张,产鲜茧900吨,农民养蚕收入193万元。同年7月,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同志组织带领区、市有关部门专家,在新民乡专题调研了桑蚕业,对新民乡发展桑蚕业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这无疑更加坚定了全乡人民发展桑蚕业的决心和信心。
更令人感到兴奋的,是新民乡这个以发展种桑养蚕入手,在结构调整中发展壮大的大乡,正在发挥着其辐射带动作用,桑蚕业以新民乡为中心,开始向周边乡镇迅速发展。
2003年,泾源县泾河源镇、兴盛乡的21个村也开始发展种桑养蚕,到2003年5月,全县桑园面积已猛增至20000亩,成为固原市最大的桑蚕基地。
2003年底,泾源县累计桑园面积已达到21350亩,占全区桑园总面积的一半,涉及到三个乡镇35个行政村的5742户,其中养蚕户2512户,占全县农户的10%。
大调整带来了大转变。桑蚕产业的发展给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以极大的震动。存在于群众脑海中的根深蒂固的、古老的、单一的、粗放的传统耕作方式受到了强烈冲击。仿佛经历了一次洗礼,泾源县的农民固守的思想一日之间茅塞顿开——原来不种地、不种麦子照样可以活命,照样可以生活,可以挣钱!紧紧抓住这历史性的机遇,抓住桑蚕产业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泾源县重新调整桑蚕业发展工作思路,提出了“稳固现量,提高水平,逐年扩展,形成规模”的发展目标,将桑蚕产业作为一项优势产业来谋划、来发展。2004年4月,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刘桓、副厅长余东来、固原市科技局局长马志雄在泾源县召开专门会议,对泾源县发展桑蚕业进行会诊,就做大做强产业进行了专门调研和安排,并决定在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按照会议要求,泾源县成立了桑蚕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召开会议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
一条幸福之路已被指明方向。
一条小康之路已经初现端睨。
泾河源头,六盘山下,这片丰饶的土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中,再一次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这光彩闪着柔柔桑叶的亮绿,闪着皑皑蚕茧的雪白,这光彩让泾源县的农民看到了希望,为他们明天的生活注入了一份别样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