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后,泾源县一场以“结构调整”为主攻目标的农业“产业革命”借助闽宁对口帮扶等扶贫工程的实施,东风正急,旌旗漫舞。1998年县委、政府因地制宜提出了“压夏增秋,稳粮扩经,积极发展脱毒薯、桑蚕、中药材和畜牧养殖”的调整思路,为尚未脱贫的泾源树起了一个奔向富民强县快车道的醒目“路标”。
习惯了传统生产方式的农民群众,有许多人却是踌躇观望,不敢上路。乡镇干部焦虑忧叹:群众思想保守,观念陈旧。
在直接实施组织动员工作的同时,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向宣传、广播电视、文化等部门面授机宜:调动各种力量,展开文化宣传攻势。
在此期间,帮扶泾源县的厦门市及开元区,积极支持挂职干部蔡顺驰、汪成旺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先后筹措了48万元的文化扶贫物资,有效地配合了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其中投资10万元,为10个贫困村的2200户农户安装了调频广播;将价值5万元的一批黑白电视机捐送给7个温饱示范村的157户贫困户;给泾源县广播电视局捐赠了价值28万元的电视节目制作设备。
1999年的新民乡是全县“万亩桑园”建设基地的核心乡镇。所属的张台村因为地理条件适宜,又成为全乡的种桑养蚕重点示范村,包括全村仅有的480亩川地在内的2/3的耕地都要退粮种桑,乡、村两级干部为此都捏着一把汗。吴广华、禹克江两个年轻人当时分别担任村支书和村主任,但他俩都是标准的贫困户——地少、粮少、劳动力少。他们担心自己说话份量轻,群众工作不好做。
1999年盛夏时节,一场透雨过后,张台村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清新。
“闽宁对口帮扶捐送电视”活动在全县7个温饱示范村再次掀起了“文化扶贫”热潮,为迷茫困惑中的回族群众又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盛夏七月的一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刘仲亲自陪同来自福建的各级领导来到泾源,参加了在新民乡张台村举行的捐送仪式。
张台村党支部书记吴广华兴奋地回忆说:“闽宁两省区的领导亲自给群众发电视咧!以后我才发现这电视还能帮助我们换脑子、找路子,不仅帮了我自己,而且帮了全村人!”
村主任禹克江高兴地描述着当时的情景:“群众自发地出来夹道欢迎远方来的贵客,30台电视机齐溜溜地摆在村部院子里,我当时也领了一台。有了电视机,信息灵了,眼界宽了,晚上跟亲戚邻里坐一搭(坐在一起的意思)看“农民之友”节目,了解致富信息,增加法律知识,对做好村上的工作很有帮助呢!”
闽宁对口帮扶资金购买捐送的30台黑白电视机,在环境封闭偏远的张台村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电视革命”。当年,全村有100多户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户受此影响纷纷自费购买了彩色、黑白电视机。三年后的张台村电视普及率已高达82%,利用村电视插转台和农户自购安装的电视信号接收器,可以收看、收听到十几套卫星电视节目和调频伴音;村委会通过插转设备时常为村民安排播放党建、法律、教育、农业科学和技术培训方面的碟片。
电视,使张台村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张台村基层组织由后进变先进,并且连年列居全县先进村行列,村容村貌气象更新,社会风气越变越好,乡上下达安排的各项社会、生产任务也能够顺利地完成。
来自电视、广播的信息知识帮助张台村回族群众提高了素质,转变了观念,拓宽了思路,找到了更多致富的路子。仅在2000年上半年,村干部从电视上得到劳务信息后,组织联系劳务输出近300人次,几乎每家最少有一人在外打工,全村劳务总收入近10万元。张台村的种桑养蚕推广项目进展顺利,给全乡甚至全县带了好头,提供了“联户连片,规模种养”的示范经验。全村种桑面积由1999年的25亩很快增加到2004年的1180亩,种桑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养蚕户也发展到265户,占总农户的85%。“产业革命”在张台村首见功效。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31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62元。
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的马福江也曾是家贫如洗的贫困户,近几年他既种桑,又养蚕,还开了一间小卖部,日子一年好似一年。现在他一家五口人有了12间崭新的瓦房,三间蚕房,购置了摩托车、彩电等家用品。他欣喜地告诉我们:“是电视开阔了我的眼界,鼓起了我劳动致富的信心——福建人民带来的好处我记着呢,当年的那台黑白电视我还留着,那是我一辈子的纪念呵!”
村民伍清俊对“电视扶贫”也感慨颇深,他说,自从张台村出现了“电视热”之后,庄风、民风都有了好的变化,惹是生非的事也少了,现在是有本事挣钱呢,没本事谝闲(说闲话)呢!
县广播电视局早在1995年从自治区争取到了调频广播项目资金。可是调频广播电台建成后,出现了“一头热、一头凉”现象——许多贫困村、贫困户无力购置接听设备。1999年至2002年间,在泾源县先后挂职任政府副县长和县委副书记的蔡顺驰、汪成旺从争取到的闽宁帮扶资金中安排10万元用于文化扶贫项目,为全县最偏远的10个贫困村的2200户农户安装了调频广播接收工具。随后通过厦门市电视台的帮助,为泾源县广电局捐赠了价值28万元的采、录、编设备,另外投资5万元添置了一台数字专业摄像机。这些配套设施使刚刚创办起来的县有线电视台如虎添翼,极大地方便了自办节目的采编制作,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利用这些援助设备,不但改进和丰富了自办节目,从舆论上积极配合了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而且在业务领域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泾源县1999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区马铃薯脱毒示范县”,2001年被评为“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2002年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县以结构调整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取得突破性进展,优质、高效、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2001年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了千元大关。在成绩背后,人们不会忘记其中也有闽宁文化帮扶的一份功绩啊。
2003年7月,固原市委宣传部、广电局、市广播电视中心在市电视台联合举办《情涌六盘》五县、区宣传月活动。泾源县广播电视局利用自己的采编设备,独立制作了《走进泾源》、《发展林草业,打造宁南生态核心区》、《构建腾飞的基础设施平台——泾源城市建设》、《六盘山下庄稼汉》、《人说泾源好地方》、《巧媳妇马梅英》等15部专题片,使“泾源宣传周”的播出内容斑斓多彩,引人入胜。活动结束后,泾源县广播电视局获得了“优秀策划奖”、“最佳编排奖”和“优秀栏目奖”。
2002年至2004年,闽宁对口帮扶将厦门市的集美区调整为泾源县的对口帮扶单位。应该说,这是泾源县文化旅游获得支持、萌发灵感的又一次机缘。通过挂职干部陈春夏的穿针引线和积极工作,厦门市集美区投放财政扶贫资金120万元,援建泾源县人民广场和闽宁文化中心等文化建设项目,有力地支持了泾源县文化旅游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