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没有因循守旧,他充分认识到穿“胡服”和练“骑射”在今后争霸战争中的优越性,因而在国内锐意改革,使得赵国一跃成为可以和秦国一争高下的大国。
立志强国
战国后期,虽然齐、楚、燕、赵、魏、韩六国之间经常打得不可开交,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秦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迅速提升,以致于构成了对山东(指崤山以东)六国的严重威胁。当时六国中与秦国接壤的是韩、赵、楚三国。韩国是个弱国,一直是秦国的首要打击目标。楚国自从春秋末年灭了越国以后,一代代国君一个比一个窝囊,空守着偌大的疆土和几百万人口,却只能在秦国面前低三下四。只有赵国出了个赵武灵王,使得赵国可以与秦国抗衡。
赵国周边有韩国、燕国、魏国,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尤其是赵国西南与强大的秦国接壤,这使得赵国的周边环境非常险恶。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奋图强,振兴赵国。他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认真研究了壮大赵国力量的办法,以超凡的才略和气魄,毅然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民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
车战退化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的战争还遵循所谓的礼法,战争规模也有限,最多双方投入兵力也就是几万人。当时各国都以战车和与之配合的步兵作为军队主力,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但是笨重的战车只宜在较为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中运转十分不便。到了战国时代,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参战兵力动辄数十万人,为数十万大军配备战车显然是任何一国都力所不及的。此外,战国时期的战争没有了春秋时那种所谓的战争礼法,交战双方都以消灭对方军队,直至灭亡对方的国家为第一目的,作战形式也不再是两军在一个相对平坦的地区,先两阵对决,然后再相互冲杀。可以说,战国时期的战场遍及中原大地任何一个地方,作战地区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这就更使得战车不再适合战争的发展。
赵国由于长期与胡人作战,逐渐发现车步协同的作战方式在对抗胡人骑兵时处于严重的劣势。战车冲击虽然有力,但是高速奔驰的战车改变前进方向很困难,冲击步兵队型也许还有些作用,但对于灵活机动的骑兵却一筹莫展。此外,众多的步兵也难于在与骑兵进行的机动作战中追上高速的战车,使得车步协同变得无从谈起。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学习胡人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免于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才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因此,赵武灵王通过在全国,特别是在北方近胡地区的人民中招募善于骑射的人,改组部分步兵为骑兵;收编边地游牧族的胡骑等途径,迅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武灵王还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了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同时武灵王也认识到为了适应骑战的需要,必须改中原地区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
在普遍以中原正统和华夏礼乐文化自傲的氛围中,武灵王敢于改革传统的舆服制度,而取法胡人的服饰习俗,足见他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气魄宏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政治改革
“胡服骑射”也没有仅仅停留在军事和服饰层面,还逐步渗入到政治层面。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就确立了任用官员不论出身、只论才能与军功的制度外,其他六国都还保留着落后的贵族政治体制。在六国之中,为官者绝大多数都是国君一系的家族和由此衍生出来的贵族子孙。出身贵族的人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很多都是不学无术的人。而广大布衣百姓即使有经天纬地的才能,也很难在六国中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这就使得大量的人才都流向了秦国,秦国的张仪、公孙衍、乐池、甘茂、楼缓、金受、杜仓、寿烛、范雎、蔡泽、吕不韦、徐诜、昌平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等著名将相都是从六国到秦国后才出人头地的,这无形中加大了六国与秦国在综合国力上的差距。
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的时候,受到了国内贵族的一致抵制。为了推行自己的改革,赵武灵王不得不罢免了一些贵族的官职,起用了一些来自民间的人才,这些措施也使得赵国的政治面貌发生了一些改变。
经过赵武灵王的努力,赵国成为北方的大国,也成为唯一一个有实力、有信心与秦国一争高下的国家。
兄弟阋墙
只可惜赵武灵王虽然在国家大事上是个英名君主,却没有解决好自己儿子的问题。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在外打仗,把国内的事交给儿子管。周赧王十六年(前299),他将王位传给了次子赵何,就是赵惠文王。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
赵武灵王在立赵何为王之后,仍在长子赵章与次子赵何谁掌大权的问题上,感情用事,优柔寡断,这就刺激了赵章篡位的野心,也引起了赵惠文王的不满。惠文王四年(前296),赵武灵王又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把赵何分在赵的地方,依旧做赵王;把赵章分封在代的地方,做代王。正当武灵王犹豫未决之时,政变发生了。
赵章起兵反叛,可他的计划不够严密,刺杀赵惠文王没有成功,只杀死了大臣肥义。紧接着,赵惠文王开始反击,派李成、李兑两人剿杀赵章。此时赵武灵王正在赵国都城邯郸附近的沙丘宫居住。赵章兵败后投奔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收容了他。
李成、李兑的大军包围了沙丘宫,杀死了赵章。他们害怕赵武灵王秋后算账,就将赵武灵王围困在沙丘宫中。赵武灵王被困在沙丘宫中三个多月,最后饿死在宫里面。一代英主就落了这么个可怜的下场。
失败的教训
战国时期,各国都先后进行了变法,只有秦国的变法最彻底,最成功。各国的变法中最大的阻力就来自于那些传统的贵族势力。变法的结果必将使这些传统的贵族势力失去从前的种种特权,因此他们抵制并仇视变法也就不足为奇。这正因此,各国的变法目的之一也是巩固国君的权威,只有将大权集中在国君手中才能压制那些反对变法的贵族势力,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而赵武灵王却反其道而行,不但没有加强巩固自己的权力,反倒将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则常年在外,或征战,或在各地游历,完全将大权交给了别人。赵惠文王即位的时候只有14岁,身边围绕的仍然是那些传统的贵族大臣。因此,沙丘宫之变表面上看是赵章、赵何兄弟争夺王位,殃及了赵武灵王,其实却是赵国传统贵族力量对于赵武灵王变法的反击。
历史词典
战国漆器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知道和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漆器的制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以漆涂于物称“髹”,用漆绘制图案花纹谓“饰”。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胎朱漆碗是现知最早的漆器。商周时期开始用色漆和雕刻来装饰器物,还设立有国有漆园。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漆工史上的重要时期,漆器种类和髹漆工艺都得到飞速发展,漆器业空前的繁荣,甚至使新兴的诸侯不再仅热衷于青铜器,而把兴趣转向光亮洁净、易洗,体轻、隔热、耐腐、嵌饰彩绘五光十色的漆器。
春秋战国漆器工艺取得辉煌的成就首先体现在器物种类丰富,几乎包括当时生活各方面的用品。其次,这时期漆器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山东、山西都有大量的春秋彩绘漆器出土。战国漆器的产地更是遍及各地,目前已经在中国40多个县市的80多处发掘出漆器,其中以河南、湖南、湖北三省最多。同时,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花纹装饰也达到极高的造诣。花纹的图案以云、雷、龙、凤纹为主,飘逸轻快,富于变化,看似随心所欲,实则自有章法。湖北江陵包山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漆奁,描绘的是楚国贵族出行的场面。奁盖上共绘有26个人、4乘车、14匹马、5棵树、1头猪、2条狗、9只雁,画面以黑漆为地,先用单线勾勒出轮廓,再平涂颜色。整幅图画构思精妙,布局疏密有致,生动传神,是春秋战国漆器中的杰作。春秋战国的漆器业空前繁荣,为以后漆器工艺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把持朝政的仍旧是那些传统的贵族势力,这样赵国在天下的争霸中败给秦国,并最终亡国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胡服”的习惯依旧被保留下来,由“骑射”而强大起来的赵国军队也得到不断的加强,直到长平之战中才损失殆尽。
时间:战国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