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058300000027

第27章

住博山法孫 弘瀚 彙編

首座法孫 弘裕 同集

宗教答響四

卓發之文學問。華嚴會中。二乘如盲如聾。然亦兼攝聲聞。以包含無量乘故。此經雖云二乘種不生。乃所宣道品。大小互通。正與華嚴四聖諦品不異故。有生彼經劫。方證小果者。如大智度論言。彌陀亦以三乘度生。自應二藏五教總攝。何云不攝小乘。且既通雜華。復不能通雜華所攝無量乘耶。

師云。居士既知華嚴攝無量乘。豈上德聲聞。如身子目連杜視絕聽。悉是如來勝方便力故。為導引一類小機。發起深信。信於一乘。如法華云。佛以無數方便。引導眾生。其實皆為一佛乘故。此經云。二乘種不生者。正為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者。鈔云。豈獨凡夫。亦度二乘聖人。二乘既生。況菩薩不生。彌陀以三乘度生。當無疑惑。既以三乘化導。亦攝無量乘。二經互通。不言可喻。涅槃云。闡提不入。非闡提不入涅槃也。問。餘門學道。名竪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橫出三界。所謂餘門正指教中觀行故。參禪稱為別傳。淨土亦云。徑路皆以超越觀行故。今云。觀即是念。念即是觀。直以台觀當之。不反鈍置念佛耶。

師云。橫竪等論。鈔云。如蟲在竹。竪則歷節難通。橫則一時解脫。謂樂邦與苦域並峙故。曰橫也。此是一往之說。論一心者。橫竪皆遍。獨淨土不具竪。而止曰橫。彌陀經云。其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觀經云。是心作佛。心即佛故。淨土惟心。以界曰橫。論心豈不圓具耶。餘門非單指觀行。實乃具一切法門。參禪稱為別傳者。非五教之所詮。淨土亦云徑路。豈三觀之所及。今說觀即是念。念即是觀。舉一念即具觀行。以一念超越。即便往生。非觀行成就。然後乃生故。知念不妨攝觀。非觀行能鈍置念佛也。

問。觀經疏以十六觀通三諦。今以此經。旁通觀經。則入台觀門庭。以此經分屬圓教。則入事事無礙法界。然台宗以圓教。獨歸法華。而第四法界。惟華嚴有之。未知台宗三觀。得攝法界觀否。此天台賢首差別處。若為會同。

師云。觀經疏。以十六觀通三諦。今以此經。旁通觀經。亦不妨。以十六觀。旁通此經。何以故。彌陀經云。寶網行樹。蓮池階道。悉以金銀琉璃玻瓈合成。其佛光明無量。聲聞菩薩無數。復以西方攝。懸鼓豈不具足。一十六觀。似不必入台教門庭。台教當入我之一念。為徑中之徑。不亦宜乎。謂此經分屬圓教。天台以圓教。獨歸法華。鈔云。事事無礙。惟華嚴有之。既云圓教。豈不攝事事無礙。以事事無礙。標法界觀名。豈不攝圓彌陀分屬。如掬海之一滴。不妨同於全潮。天台賢首與此經疏鈔。別而不別。不別而別。非此之謂歟。

問。合論判彌陀淨土。是權非實。淨名惟心淨土。是實淨土。然淨名言。菩薩成佛時。直心等眾生。來生其國。是明言攝受眾生。死此生彼之事。與彌陀無二無別。正指往生事相。論中何以分作兩橛。疏言。此指事一心者。豈事一心。便不名惟心耶。

師云。合論云。彌陀淨土是權。如云一念至。一心不亂是權實。淨名淨土是實。如云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菩薩成佛時。如云直心等眾生。來生其國。是實中權。如指門必入其室。如入室必由其門。二經大意。不妨互舉。非分兩橛也。疏指事一心者。重在持鈔云若達此心。四性不生。與空慧相應。名理一心。此即事而理。安得不名惟心也。

問。此經言眾生生者。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大本乃言。生彼國者。皆當一生遂補佛處。皆當之義。不止多有。然則中不胎生等。皆是補處。皆為等覺菩薩耶。

師云。此經言。眾生生者。多有一生補處。此多字從近而言。大本云。皆當一生遂補佛處。此當字。藉遠而言。此經云。其國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華言不退轉。豈非當來遂補佛位。即中下胎生。遂補佛處。益明非是現稱等覺菩薩。良以延促同時。所謂徑中之徑。於斯益信矣。

問。單念佛人。不修助因。所謂但得本莫愁末。故云不修餘行。得波羅密。亦云。即是多善多福。乃諸佛以萬行因華。莊嚴法身。今念佛所證。止可云素法身抑己具足萬行莊嚴耶。

師云。單念佛人。不修助因。古人淨業中。知識殷勤化人。念佛同生淨土。豈非助因。不修餘行。惟念佛得到彼岸故。信此一門。即是多善。化彼同類。即是多福。又夙具種性。即是多善。夙修餘行。即是多福。即此已具萬行莊嚴。非素法身也。

問。宗門教人。參念佛底是誰。似與別則公案無二。未嘗回向西方。鈔云。體究念佛。與尊宿教人舉話頭下。疑情意極相似。此只相似。還是直參誰字。教分四種念佛。未列體究一門。今以攝持名中。却似經文本無此意。不應以此入淨業門庭。若謂參此話頭。悟則心開。不悟亦不失往生。此為禪宗留一退步。正墮偷心耳。若謂此疑不破。便不得生。是反不如一直念去。不起疑情者。雖不開悟。尚得往生也。乃智徹禪師。直以此作淨土正行。慈照天奇毒峯。皆教人參究念佛。此諸師又何所本耶。雲棲若祖諸師疏鈔。何不直拈誰字。若只相似。又更有差別否。其相似不全是處。何不道破。

師云。宗門教人參究。貴在以期大悟。更不回向西方。何得言留一退步。不失往生。是居士註脚。非宗門意。鈔中謂。體究念佛參與體者。不容無說。參謂參破。體謂體貼。體貼亦有佇思之義。宗門必不用。少林云。心如墻壁。乃可入道。又不與一直念去。較其優劣。雲棲祖諸師。亦是淨土一門。收此一類之機。放開一線。道又何辯相似不相似也。

問。一切國土。惟想所持故。以淨想換却妄想。如子憶母必善想。容儀歷歷可覩。今持名一門。但令念聲相續。不取相貌。只與讀誦無二。心易馳散故。稱名方便。或依出入諸息。以為藉氣束心。乃禪經中攝心調息。諸法。似屬小乘。未為第一義諦。將非大心凡夫所當行持耶。

師云。楞嚴云。憶佛念佛。謂憶念相繼。自得心開。非比單持名號。至一心不亂。夫讀誦者。惟記惟解。持名者只欲往生。如負重擔只欲到家。馳散何有。乃至一心不亂。非藉氣束心比也。生極樂國。如彈指頃。與法華其疾如風相類。大心凡夫。豈捨此捷徑法門。而別求乎。

問。大本云。若有眾生。發一念心。念無量壽。定生彼國。疏中尅期。止及十念。而不及一念何耶。又念性剎那生滅。此經七日。定力乃生。則未得禪定者。無分。若此一念。如一稱成佛。釋作歸命一心。則大本不應繫十念之後。若止如經文。作一念喜愛之心。則與化經言不動如來佛剎。不以愛戀之心。遂得往者。難易不同。此則全無定力。亦得往生。其勝方便。又當超越小本耶。

師云。十念與此本。相互通故。何分優劣。以一念具一切念故。一念未必為優。以十念即一念故。未必為劣。是故說一念。不妨十念。說十念。不妨一念。又剎那際不妨七日。七日不妨剎那際。經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或說一念。或說十念。或說七日。或說多劫。皆如來勝方便故。亦不論定不定喜愛不喜愛。但一心念佛。無事不辦。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更無疑慮。又何必以難易。較其超越也。

問。此七日若平時。姑置。待臨終方念。已為天如所呵。今既屬平時者。為是七日之後。盡此形壽。更不復亂耶。為復此後雖亂。終得往生耶。若永不復亂。不應止名七日。若更亂者。則已經退。何能感佛現前。

師云。經中云一日乃至七日。是剋期往生。不論臨終平時。一聞佛名。便發猛銳七日。往生者故不論。若未生者。在無間斷念念相續。豈可七日得定再不念佛名。其執持二字。何以消文。疏中云。執者聞名受之。勇猛果決。不搖奪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貞固。不遺忘故。何云七日。復隨散亂。行者一心正念。更加猛利。以終身。如初發念頃。何愁佛不感孚耶。

問。鈔中明理一心。為觀力成就。則體究。全屬觀門。但前言妙觀難成故。顯持名殊勝。今乃復通觀法。仍是定觀。勝於持名矣。若云參誰字是體究。則又全屬宗門。且當參話時。不應有念。如知不二寂照難思等。幾許理路可傍。未免兩處負墮。義云何通。

師云。前言妙觀難成。顯持名殊勝。良以娑婆之眾。心多散亂故。持名攝念勝乎觀門。今乃復通觀法。以觀法是淨土法門故。如持一念。不妨具足諸觀。讀彌陀經者。西方勝境。孰不冥契。但以執持顯勝故。以觀境殊勝。不妨速於持名。以持名徑捷。不妨超於觀法。兩處義成。何得言墮。若宗門參究。是逗機之法。似不必與淨土和會。如參念佛者是誰。即屬宗門。言語道斷。又不可以理路為依傍也。

問。一部疏鈔。大意全重理持。則所明持法。最為要害。今既是持名。復云理觀。既是理觀。復拈話頭。禪淨止觀。三法混淆。雖復義理圓融。而行人念不歸一。將何為宗。此與一門。深入專修無間之旨。何復不侔。

師云。疏鈔一部。雖則全歸理觀。如玄談守約則惟事持名。文云。舉其名兮兼眾德。而俱備。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以此則知專貴持名。不妨發明理觀。觀理明徹。如膏益火。則更增猛熾也。若單提參究。單論觀理。如華嚴大部攝無量乘。上根利智。條條是路。亦不名混淆。但以根器相投。亦吾師翁之善巧耳。

問。疏言一心。即達磨直指之禪。又云。六祖斥無。乃門庭施設不同。假使纔弘直指。復讚西方。則直指之意。終無由明。既言即是直指。復云。為門不同。是少林與曹溪。亦復不同耶。

師云。疏言一心者。豈但直指之禪。一大藏教。無不收盡。即歸之直指之禪者。此是。為參究念佛者。說非。為持名者。發機。門庭設施不同者。正符合。直指之道。亦非。為持名者。發機。雲棲以參究念佛。收之淨土一門。此是廣被機宜。看疏鈔者。不妨求一門深入。譬夫入海者。而責之淮濟江河深淺廣狹。更較其同異。不亦愚乎。

問。疏指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屬理一心。若事一心者。多念止滅少愆。乃又引佛名經言。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罪。釋云。一聞則不待憶念。無量則不但八十億劫。然則何必獨指理一心也。覺於此中。自相違礙。又此經亦言聞經聞名。皆得不退。則一切等閒發願。散亂稱名者。咸不退耶。

師云。果得一心。則不論理事。疏鈔謂多念止滅少愆者。此是就散亂。而藉一心者說也。聞名滅罪。眾生在迷。亦復不知。如地獄聞名。即得究竟。并獲往生者。何止滅罪。葢論眾生心力之勤怠耳。大凡教中。論事論理。論定論散。如用兵之法式。臨陣決勝。貴在當人。必不以法式楷定。然後為正論者矣。

問。棗柏言。華嚴一乘大道。非往生菩薩境界。何故華嚴長子。乃以十願。導歸極樂。如生公說。闡提有佛性則後出涅槃為證。今行願全與棗柏不符。則一論宗旨竟將安歸。乃雲棲但拈出導歸之文。亦不能折棗柏之誤。當知棗柏未易輕詆。今欲和會兩義。其說云何。

師云。棗柏謂華嚴非往生菩薩境界。為顯一乘。不妨抑彼揚此。普賢導歸極樂。正謂攝無量乘故。棗柏為化大心凡夫。頓入華藏故。普賢是華藏中菩薩。以十願。導歸極樂者。為三根普利故。如觀方入一隅。則十方普現故。良以大心難發。極樂易生。究竟旨歸。彼此符合。以此則知棗柏。原非錯誤。雲棲安得以是為非耶。

問。因戒生定。因定生慧。則一心者。自制心始。此中自當發慧所為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也。天台念佛五門次第。亦復如是。今以事持屬定門攝。理持屬慧門攝。而云事持。未能破妄。利根徑就理持。將慧不由定。一切理路通明。便可當覺路耶。

師云。因戒生定。乃至天台次第。此是教家法則。然亦有先慧而後定者。如云專持名號。即得往生。自非慧根深發。莫能信也。雲棲以事持。為定門攝。理持為慧門攝者。此亦教家法則。然事非慧而不持。理非定而不發。事持既能發慧。安得不破妄耶。又可將一句彌陀具戒定慧。猶深入理。不可不知。何也。為專持萬德洪名。不生諸惡。豈非戒也。至一心不亂。豈非定也。自得心開。豈非慧也。念空真。念緣起無生。豈非理也。深入至理。淨土惟心。生彼不離生。此是正覺地。何必捨事持而入理解。謂之覺路可乎。

問。觀雖十六。言佛便周。如經所言。觀佛身故。見佛心。觀佛身者。從一相好入。則眉間白毫。可攝念佛三昧。何故慈雲。但教人作蓮花開合想。鈔中亦止通普觀為助因耶。

師云。觀經言佛便周者。佛以法界為身故。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者。謂緣勝境。入實相理故。既從一相好入。毋論眉間白毫蓮花開合。以十六觀門。隨緣一觀。悉是助因。鈔中以普觀為助因者。猶為確當。

問。諸經多言。念佛行人。現前見佛。如遠公三覩聖相等。所謂能念佛人。佛住其頂。古德教人。決志求驗。正在平時。今經止言臨終佛現。豈七日功成。未能現見。僅感臨終耶。抑必現前見已。然後臨終得見耶。

師云。諸經多言。行人現前見佛。亦有當來見佛之語。楞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其必定二字。深有旨趣。如種穀得穀。必無虗棄之功也。遠公三覩聖像。現前見佛也。淨土諸師。臨終感佛來迎。當來見佛也。由此觀之。只愁不念佛。不愁行人不見佛也。毋論平時七日。但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喚醒自性彌陀。一切佛菩薩像。皆影現其中也。

問。往生菩薩。心不顛倒故。能預知時至。與本願相應。然則坐脫立亡。庶幾來往自由。能識死從何去者。何為古宿全不以此勘驗。至云死時何若欲先知耶。

師云。淨土菩薩。與宗門坐脫立亡。識得死從何去者。大不相類。淨業行人。尅期往生。預知時至宜矣。宗門中人知亦可。不知亦可。發明大理。視死生如夢幻。安得於夢幻中著脚。以生死為實事耶。又當知化儀既畢。來去自由。此等不思議解脫。惟同道者方知。又何得與淨業。較同異耶。

問。觀經十念。論明臨終心力猛利。能勝終身行力。乃大本十念。不言臨終。此與觀經。為同為別。若此七日。不必定是臨終。則此十念。亦屬平時。既非最後大心。何能化往寶王。論反以一念為正。是義何居。

師云。大本十念。克十念往生。而不克往生者。乃日日十念。雖不言臨終。以至臨終明矣。論明臨終心力猛利。此為一等猶豫。行人說恐臨終障重。不克往生。以猛利勝之。能勝終身行力者。此加勉之義。使行人以遂往生。假如平日猛利。大事已辦者。十念七日。俱不出一念故。何緣自生疑難。

問。觀音勢至。同侍彌陀。為西方三聖。觀音反聞自性與今持名一心。總以音聞為教體。正應同屬耳根圓通。又文殊亦發願往生。何反揀去。勢至鈔言。耳根不攝念佛。念佛能攝耳根。是勢至。能攝觀音。而觀音不攝。勢至將持名。不屬音聞。而觀音不補彌陀為安養教主耶。

師云。耳根以聲塵。旋入念佛。以舌上稱揚。然俱屬音。聞出入義別。文殊取一根深入。安得不揀。雲棲判根塵同異。豈可言觀音不攝勢至耶。如論往生行業。亦不取耳根圓通。豈勢至復不攝觀音耶。正所謂打鼓弄琵琶。非以諸法門。迹上較眾聖之所行處也。

問。世尊言。諸修行人。用攀緣心。為自性者。猶如煑沙。欲成嘉饌。今此念佛心。是攀緣心耶。非攀緣心耶。若用攀緣心者。一切覺觀思惟。皆是生死根本。若非攀緣心者。何言念性生滅因果殊感。若云此生滅心即不生滅心者。何云煑沙。此與波水之旨。當自不倫。波即是水。沙非是饌。大覺立喻。應不雷同。乃法華所云。若人散亂心。一稱南無佛。南能所云。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者。又非即用此生滅心耶。

師云。世尊斥世間人。認攀緣心為自性。非斥用攀緣心入自性。豈不聞。圓覺云。以幻修幻。天台專用六識。阿難云。供養如來。亦因此心。永退善根。亦因此心。以此推之。此心亦不惡。可以為入道之玄徑。論乎真性。何用念為論乎。樂土非念莫生。文殊云。念性生滅。此為選耳根圓通。淨業智人安得。隨文殊脚跟轉文殊。如修般舟三昧。又當以我念佛。為良導。法華一稱。塵勞起。而佛道成。南能不斷妄想興。而涅槃現。又當留待別時。向居士一一道破。

問。經末先言不退。後云往生。正以現生取辦。超乎餘教。鈔中反開少壽多障。不克往生一路云。于來世得生。此墮慈照所云。其人自不知我當生淨土。却要來後世。再得生人中也。乃引禪門。纔出頭來。現成受用語為證。則何以永明揀去。有禪無淨。一流明淨業之諦。當於宗門耶。

師云。經中先言不退。後云往生者。謂先說淨土已生者。後云念佛必定往生。非現生取證也。鈔中開少壽多障。為多障行人不信決定往生。如信者則不障矣。來世得生者。謂不信。聞名亦種下。來世種子顯。聞名殊勝。超乎餘教故。不墮慈照之語。永明抑揚之說。單扶淨土一路。將宗門推向。萬丈深坑。亦不為分外禪門有。三生打徹故。云纔出頭來。現成受用。又何勞逐句。與淨土合轍。

問。準提密圓與華嚴顯圓。並屬第一。疏云。持名功德猶勝準提。今念佛人。盡此報身。方得往生。所證極果。僅至上品。何以不如準提所開。不轉肉身。便得往詣十方淨土。只于此生。得證佛果耶。

師云。佛所設教。為當機者極成。如此土釋經者。亦復如是。天台歸圓法華。李長者亦多料揀。李長者必看天台三大部。天台未見李長者合論。若見時。又不知當何如。華嚴準提及淨土法門。各有所主。不可逐一比況。古德云。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纔見便生擒。似不必向迹上追尋。夙具靈根者。纔聞著一言一句。便有出身路。所謂大藏小藏。從自心中流出。豈可以部帙。較優劣耶。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复仇三公主的复仇计划

    复仇三公主的复仇计划

    三个6岁的小女孩,被自己的父亲抛弃,然后被一个爷爷收养,最后强势回归。
  • 许先生别想逃

    许先生别想逃

    第一次见面,他把她甩了个狗吃屎。第二次见面,他顺手救了她一命。第三次见面,她堵住他:“许梓修,做我的男朋友。”佟诗君,家庭优越,做事漫不经心,唯独对一个男人执着。许梓修,出生尊贵,冷漠薄情,偏偏心里独爱一个人。他:诗君,如果没有你,我活在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的意义。这是一个女大佬遇到闷骚腹黑大灰狼的故事。
  • 那时星光璀璨

    那时星光璀璨

    【甜宠文】南怀瑾是说唱圈的天才,15岁时写的歌就得到了前辈的认可,一首成名曲所有人都会哼两句。在他20岁成立了个人厂牌Star,然后就认识了赵安然,南怀瑾多年后回想起那一天,早知道自己会离不开她,就应该早早的对她好。。。让她永远都离不开自己。
  • MC沐梦方程

    MC沐梦方程

    MC与现实融合的世界。他既不是MC咸鱼王,也不是MC大佬,而是一名游戏时间仅半小时的新手中的新手。这是一段惊心动魄,背后充满故事的经历,既千变万化,而又永恒不朽,他,诺东耀,在MC极限模式下,能生存多久?这是穿越?还是梦?已经无法证实了。————————————————————本人写作能力不高,敬请谅解。以此作品致敬Minecraft和每一位真正融入MC的热情玩家,感谢支持!
  • 三尺旧事

    三尺旧事

    以情入身,铸我之剑。大梦一场,江湖过客。我有故事,你要看吗?
  • 我爱的可能不是你

    我爱的可能不是你

    为了你放弃这个世界又如何为了你改变一切又何妨,斩断后路只为前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盘丝扣

    盘丝扣

    她是薄家童养媳,柔美可爱,他是俊美无双的日本军官。抛开世俗的角度,让我们来谈一场轰轰烈烈的,不含杂质的爱恋。山野村上:“这一次,让我抓住你的手,求求你不要拒绝……”“我们生来就是敌人,不可能。”当两人再次站到对立面,兵戎相见,背负着国家的使命,究竟会如何抉择。
  • 逆神召唤系统

    逆神召唤系统

    作为一个21世纪的懒癌末期患者,穿越到危机四伏的异世界怎么办?别紧张,别人靠练功,咱们靠养狗。萌宠可以撩妹,凶兽可以杀人,还有众多的人形宠物,以假乱真。
  • 渡灵玄录

    渡灵玄录

    命运挫折,逆境百出,叶修的生命是使命的召唤还是另有他谋,特殊的命格将如何摆布?尽在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