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早朝,严格说,这是颜广登基以来第一个早朝,任何人都不敢怠慢,早早地到来殿内候着,准备向新皇帝汇报政务。
新君初立,大兴王朝的每一项政事都需要重新梳理,先皇制定的各项政令,到了颜广这里,有的要被废掉,重新制定,有的则要延续下来。
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事安排,也要重新整治,这些琐事,足够新君及朝臣忙活一阵子。
朝堂上,郡王、三师、三公等文臣站在左班,唐国公李叔德、左右武卫等武将有序站在右班。
不久,颜广也早早地来到。
早朝的规矩,群臣向皇上行礼问安,然后各自呈上奏折,启奏各自管辖范围之事,然后群臣议事,最后由皇上给出解决方案。
按照昨天与孔甲定的计划,群臣刚刚行完君臣之礼,还未等群臣开口,颜广便抢先一步,命贴身太监宣读了自己登基以来的第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初登大宝,诚惶诚恐,幸而得众爱卿拥戴。为体现新朝新貌,且朕之励精图治之志,今昭告天下,朕决定,即日起,兴建东都,开凿大兴河,泽被后世。今日起,征用民夫五百万,各州县于一个月内按分配比例抽调民夫,不得有误,钦此。”
太监刚刚念完圣旨,龙椅上的颜广便眯着眼,偷偷地瞄向李叔德,看到李叔德微微皱了皱眉毛之后,才放心下来。
只要表兄皱眉,那么这个计划便算成了。
只是让颜广颇不满意的是,贴身太监将圣旨宣读完,朝堂下的左右两班文武群臣便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似乎对自己刚一登基便做出劳民伤财之事的决定有所不满。
可谁敢公然反抗呢?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兴建东都,开凿大兴河,每一件都不是小事,甚至是牵动着整个大兴王朝命运的国家大事,自然不是儿戏,更是劳民伤财之举。
虽然是新君初立,国家尚未稳定,但大兴王朝在先皇治世之下,近几十年没有战事,国家相对安宁,人民也过得安康,五百万民夫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至于因此而带来的民怨,那就让他们怨好了,作为臣子的,只是在执行皇上的旨意,即便是有民怨,也不会降在自己的头上。
做好了,乃是自己头上的丰功伟绩,做砸了,矛头自然指向皇上,何乐而不为。
但是皇上刚登上皇位的首要大事,竟是这两件大事,还是让所有人惊出了一把汗,让所有人不解。
这在历朝历代之中,是绝无仅有的。
于是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来。
龙椅上的颜广皱皱眉头,语气有些怒意地问:“爱卿们可有异议?”
文武群臣立刻纷纷跪倒下来,异口同声地说:“微臣不敢,没有异议。”
颜广满意地点点头:“没有就好,那就即刻着手去办吧。退朝。”说着便在贴身太监的搀扶下离开了。
这叫什么事?
颜广再一次令所有人震惊。
早朝就这么结束了?
等了那么久,准备了那么多奏折,还未来得及开口,什么都还没有汇报,就结束了。
今日早朝,皇上就为了宣布那两件大事吗?
越来越匪夷所思,实在是令人费解。
两班群臣唉声叹气,连连摇头,却又无可奈何。
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是当今天子,新皇帝得罪不起,
新皇帝第一道圣旨,更是不敢违抗。
大臣们叹着气走出了朝堂,只在右班武臣里面有一人站着纹丝不动,从太监开始宣读圣旨,到群臣离去,一言未发,对皇帝的第一道圣旨也没有什么反应,只是稍微皱了皱眉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此时他的心里,并不平静。
因为,他很少皱眉。
也因为,很少有事情能让他皱眉。
哪怕是面对强敌,肝髓流野,他也不曾皱一下眉头。
哪怕是兵临城下,烽烟遍地,他也从未胆怯。
却不想,从昨日起,他已经两次皱起眉头了。
这在以往的几十年中,是不曾出现过的。
他就是昨日舌战高昌国使臣的唐国公李叔德。
与那些老臣事不关己的态度不同,李叔德很确定,皇上的决定,是错误的。
对错之分,只有一念之间。但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你劳民伤财,就是错的。
既然是错的,那我为什么要去做?
可李叔德最终却没有站出来说一句:我反对。
这不是李叔德的行事风格。
要知道,即便是先皇在世,只要做错事,李叔德也会当面怒斥,丝毫不留情面。
只是为何今日李叔德闭口不言?
因为颜广不是先皇,先皇错了会改正,但这个表弟,错了什么时候改正过?每一次不是错到底?
即便你反对,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反而会让其他人误会,你唐国公包藏私心。
因为此时的李叔德正是钦原郡的太守。
因为钦原郡抽不出民夫。
那么你明知道皇上不会听你的,为什么你还要反对?因为你在维护你钦原郡百姓。
那么你钦原郡百姓是人命,我们州县的百姓就不算什么吗?
就算你是唐国公又怎样,国家大义面前,不该一视同仁吗?
既然我们抽得了,你钦原郡也得抽的了。
只是钦原郡刚刚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死了许多黎民百姓,更何况年轻力壮的青年人都被征去当了兵,如今钦原郡里剩下的多半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儿,哪里还有民夫可征用?
不能当面反对,又不能苦了钦原郡百姓,该怎么办?
李叔德思索良久,终究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应对皇上的旨意。
凭他的唐国公的身份,抗旨不遵也不至于有什么大的罪过,可是总不能明目张胆抗旨,颜广毕竟是自己的表弟,本来群臣对他都抱有极大的不满,均是口服心不服,如果此时连自己都不配合他的圣旨,恐怕更何况是他登基的第一道圣旨,那还怎么在朝堂上立足?
朝野不和,那大兴朝就真的危险了。
可难道眼睁睁看着钦原郡百姓再一次受到伤害?
没有办法,只能走后门了。
李叔德最终决定借自己与皇帝的特殊关系,为钦原郡百姓说情,为民请命,请求皇帝免除钦原郡的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