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主公,拿下了,我们拿下了松江!”,1633年的11月9日的傍晚时分,黄大山上气不接下气,一路奔跑着闯进了书房,口中喊着这个经过陆路和水路,第一时间传回来的消息。
曾敏学此时正在书房里和黄复华谈论事情,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十分振奋,一叠声地说:“呵呵,恭喜主公,不,贺喜吴王!”
“哈哈,同喜,同喜!”
虽然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黄复华听到了这个消息也是忍不住满心的兴奋之情。
从1630年2月27日,崇祯三年的正月十六,黄复华来到大明朝,经过近四年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黄复华孤身一人,凭借着现代的知识,技术和产品,靠着他的学生等无数普通人的奋斗,终于完成了在世人面前的闪亮登场,多么不容易。
如今,黄复华,吴王殿下拥有了松江,苏州两府(尽管苏州府的常熟县还有部分没有包括在内),这个消息无疑将震动全天下。因为,松江和苏州两府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大明朝,苏州府和松江府这两个府,以不到全国2%的垦田面积,贡献着全国近14%的钱粮税赋。这两府的田地约有15.5万顷,其中苏州府占其中的三分之二弱,松江府占三分之一强。
更重要的是两府的地理位置。且不说松江府处于长江入海口,单说苏州,这个运河城市,在今天,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有80多公里的河段流经苏州境内。而明朝的苏州府可比今天的苏州面积要大得多。自从隋炀帝将京杭大运河贯穿连通之后,京杭大运河就成为了一条流金淌银的黄金水道,是历朝历代江南所征粮食及丝绸等物产通过水路运往京师及北方边关的主要通道。在漕运十分重要的大明朝,失去了苏州,北京的朝廷就是失去了江南的大半财富。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其实是“封桥”,这古时候常在桥上设“护粮卡”,每当漕粮北运经过的时候,就封锁河道,禁止别的船只通行。在明末这个时候,枫桥镇市面繁荣,南北舟车在此云集,是大米、豆类、丝绸、布匹等物产的重要集散港,江浙、湖广、福建一带的“皇粮”和土特产都先集中在枫桥,再经运河转运至京都及全国各地。枫桥一带,河里船只密布,岸上商店鳞次栉比,十分繁荣。
所以,崇祯皇帝和大明朝廷一旦知道失去了苏州,松江两府,必定会组织力量疯狂反扑。所以,除了要击败张可大领兵的第一次进剿,安定局面。然后,迅速收服两府的民心,征召训练军队,正是黄复华眼下的重要工作。
“敏学,对于在苏州,松江两府怎么安定局面,收服人心,政务院拟定出章程了吗?”
“主公,请放心。我们已经有了详细的章程。除了先前公布的今后免征辽饷,预征等措施之外,我们准备把今年的全部辽饷,每亩一分二厘白银,作为新公民的红包,都分发下去。就是该怎么分配,还请主公您指点一二?”
“哦,有什么疑难吗?”
“是这样的,主公。从已经掌握的资料看来,苏州府的田地中,官田约占63%,而松江府官田的比例更高,有近85%。这大明的官田,如今就是我新朝的公田了。这部分田地上的辽饷,该怎么返还呢?”
黄复华听了先是一阵欢喜,这都得感谢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啊,留下了这么丰厚的田产。朱元璋打下江山时,因为痛恨江南苏、松等府支持张士诚与他作对,除了把张士诚和张士诚手下的家产田地全部没收以外,还拼命地打击这些地方的豪强,抄家没产。另外,大明朝王府庄田遍及全国各地。在两京十三省中,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广、江西、广西等省都设有王府,有的一省还有多个王府。有王府则必有庄田,唯有南北两京和浙江、福建、云南等省没有设立王府。“吴越不以封,以其膏腴;闽、广、滇、僰不以封,以其险远”。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制度。
黄复华思索了片刻,慢慢地说道:“官田就以原先百姓租种的田亩数量发给他们。另外,我们要遏制大户占有太多田产,贫苦失地的农民依托于大户。你们要拟订一个法案,原则上一户不得超过二十人,否则不能申报取得公民资格,也无法享受免费医疗等相应待遇。雇工,雇农等,只要组建了家庭,都可以独立申报户口。另外,再议定一个妥善的方法,把官田拿出来合理分配给原先官田的租种者,无地的贫苦农户。”
“主公圣明。如此一来,万众归心。以苏州,松江两府超过六百万的人口基数,就是以两百分之一的军民比,我们也可以新练个三万大军,应对来年明廷给我们的军事压力。”
“可是苏州,松江两府乃是富庶之地,老百姓有人愿意来参军吗?如果强征,恐怕军心不稳啊。”黄大山在一边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曾敏学笑着解释道:“呵呵,大山。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苏松两府富庶确实是天下闻名。但是,普天下各个地方的田土虽然也是肥瘠不同,但是也很少有象松江这样高下悬殊的。”
“真的?我还真不知道。你仔细说说。”
“松江府吧,东西两边,不但土地肥瘠不同,而且水力条件差别也很大。西边田土较低,很容易引水灌溉。普通人家夫妻二个人,可以耕种二十五亩地,稍微勤快一点的可以耕作三十亩。而且土地肥力高,自然所获就多,每亩普遍能收到三石以上。按每亩收到三石五斗计算,每年就能得米七八十石。就算上等田田租收到一石五斗,也出得起,余下的也不少。可是东边就大为不同,田地高,很难汲水灌溉,而且田力贫瘠。稍微照顾不到,苗就容易枯死。如果遇到干旱年份,恐怕要彻夜不休地用水车灌溉。普通人家夫妻二个人极力耕种,也就能照顾个五亩地。如果年岁丰熟,每亩还能收个一石五斗。虽然,下等田取租,多的也就八斗,少的只须黄豆四五斗。但就是这样,农夫辛勤劳动一整年,还了田租之后,也不过余下两三个月的饭米。松江东边的农户,至了夏天中间只好吃吃粗麦粥,却要日夜车水,脚底都要磨穿起泡。这些人和西边吃鱼干和白米饭的种田人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所以,以我们优厚的征兵条件,在松江府东边这样的地方,还是很容易招收到足够人员的。”曾敏学最终总结道。
黄大山,包括黄复华都连连点头。黄复华又加了一句嘱咐:
“对了,我们要在旱地推广高新作物。另外,把各种土化肥的方子推广开去,增肥地力。”
“闪开,都快闪开,六百里加急!”在从江南进京的驿道上,一个兵士伏在一匹骏马上,沿着驿道中央,拼命狂奔,嘴里还大喊大叫着。马蹄下激起了滚滚的一路烟尘。他胯下的良马已经跑得直喷粗气。这马显然脱力了,到了前面的一个驿站必须换马了。而这匹马,能不能恢复过来,继续活下去也是个大问题。
道上的人们赶紧纷纷地躲到道路的两边。等到快马奔过,烟尘平复以后,才纷纷回到路上,开始议论纷纷。许多人都在感叹:“唉,看来江南也出了大事了。如今是怎么了,这天下怎么都不太平呢?”
这个兵士递送的正是黄复华起兵造反,嘉定等县望风投降的消息。这北京城离苏州实在是太远了,三千多里路程,就是六百里加急,也要跑上个五昼夜多的时间。农历十月初一,黄复华起兵造反,这消息一直到了十月初七的上午,才传到京城。不一会儿,这个石破天惊的重大消息就传到了大明内阁各成员和崇祯皇帝的耳朵里。
崇祯皇帝看到这文书,还有随着送来的,登着造反宣言的报纸,气得脸都发青了。除了相当生气之外,他心里也有两分懊恼。
其实,那天盛怒之下,崇祯下完手诏不到半个时辰,他就感到后悔了。因为,这诏书下得实在太过仓促,没有周密的考虑。若不是因为顾着自己的颜面,不能失了皇帝的威风,他都想追回这份诏书。
可是,他终究没有去追回,因为,作为大明亿万子民的最高领导,他崇祯皇帝怎么会犯错呢?!就是在后世的天朝上国,这样的语录也是广为传诵:“员工守则第一条,领导永远正确。守则第二条,如果领导不正确,请参照第一条。”“领导永远是正确的,错误都在下边。”甚至网上还有人给出总结:领导上班睡觉,不是偷懒,是必要的休息;领导上班吃东西,不是嘴馋,是恢复体力;领导上班喝酒,不是贪杯,是工作应酬;领导上班来晚,不是迟到,是要事缠身;领导上班和下属打情骂俏,不是调情,是培训干部;领导大喊大叫,不是发火,是果断地阐述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