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釋成等者。謂無今亦不立昔。去來亦爾。如前說凡諸二之數。如是非高下等。皆互緣互生實無自性。常情下。迷悟對釋。常情以所見之法。不識唯心所現。因緣所生。如幻如夢如影如響。於夢幻中謂生謂滅。反為虗相轉動分別之心。悟士了知緣生性空。唯心所現。去來無相。譬之同舟濟壑。一見岸移一了舟行。互不相是誰得誰失。不為所轉。予昔下。彼錄第七云。惑者則為無常不住新新生滅而謂之遷。若智者則了性空無知念念無生謂之不遷。又曰。若能見法是心。隨緣了性。無一法從外而入。無一法從內而生。無一法和合而有。無一法自然而成。如是則尚不見一微毫住相。寧觀萬法有去來。斯乃徹底明宗也(云云)。甚妙甚妙。可返照味之。不可下見論文談物。未知物即性空之理。一向物上求之。云前塵非後塵。前步非後步等。謬之謬矣。
疏。南華者。莊子書亦名南華經。即彼田子房篇也。文多。略云。丘以是日徂吾終身等(云云)。在疏徂。往也。言世態遷流日日徂也。交臂之義。諸說不同。疏用郭象等舊義可見。然具詳莊子之說。孔顏談道其理深遠。亦彷彿有不遷之說。恨其人已去其書獨存。味乎糟粕不具見其真也。有心力者亦可以咀之。東坡赤壁賦亦云。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虗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葢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疏。通結下。朕。初兆也。
疏。連引等者。疏總示之。亦通於物者。時亦物也。旋嵐者。智論十一云。大劫盡時。毗藍風起。吹須彌如爛草等。大疏云。亦云隨嵐。皆梵音輕重。即興雲之風。北方風也。亦是壞劫時風。餘可知。白駒者。即窗隙日影中飛埃也。飄馳甚疾。古人亦喻光陰急促。如杜工部詩云。身世白駒催游氣。即莊子舊解。若[囗/鬲]齋解又云。游絲即空中時有拂人之面者謂之游絲。眼力不可見之。然窗隙飛埃甚正。故鼓吹詩云。窗裏日光飛野馬是也。駛。馬行疾也。日月等者。俱舍頌云。夜半日沒中。日出四洲等。謂如此方夜半。西牛貨洲則日沒。北鬱單越日中。東弗提婆日出等。故一晝夜周四天下。餘文旨不異前。
疏。情計等者。誕。虗也。妄也。達觀等者。達。悟也。亦通也。觀。洞視也。亦禪家所謂具眼者。體。猶會也。究也。文旨已備者。上乃約文敷旨。理亦極成也。自此而下。會通內外之典。令知殊途同歸也。
疏。潛妨者。含其問意。梵網者。即彼經序文。諸經者。涅槃二十三云。人命不停。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云何縱心。令住惡法。壯色不停。猶如奔馬等。
疏。初二句等者。如法華第二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謂聞四諦之教。悟生空之理。修無常等道。證預流等果。此中正要無常等行。若廣釋甚繁。緣謂下。智論第十八云。辟支佛有二種。一名獨覺。二名因緣覺。獨覺是今世成道。自覺不從他聞故。因緣覺者。是人先世因緣故。獨出智慧不從他聞。等如一國王出在園中游戲。清朝見林樹華果蔚茂甚可愛樂。王食已而臥。王諸夫人婇女皆共取華毀折林樹。王覺已見林毀壞而自覺悟一切世間無常變壞皆亦如是。思惟是已無漏道心生。斷諸結使。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等。釋曰。論中覺緣離以即真。謂覺緣起諸法無常。離諸結使。得無漏智。名即真也。與智度因緣少殊。修無常是同。廣釋如別。
疏。通前等者。前亦潛妨。此亦潛通。研。窮也。復。審也。言權旨實者。如談無常密顯常義等。以常無常亦相待起。不相離故。偏見之士如言生解。聞東迷西。圓見之流聞一知二。涅槃下。經第九略云。先陀婆。西域呼先陀婆。一名四實。如是鹽器水馬皆名先陀婆。
疏。此理等者。可以神妙之智以會其理。不可隨識守名言事相之情求也。楞伽下。唐譯第五略云。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經中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恒河沙。此當云何。為如言而受。為別有義。佛告大慧。勿如言而受乃至廣說。生公即竺法汰之資。亦學於什公。初法顯三藏出六卷泥洹經。彼第六卷除闡提不得成佛。生公講至於此。評曰。夫稟質二儀皆涅槃正因。闡提含生之類。何獨不得成佛。應此經度未盡爾。是時智公守文。生公執理。往復移時僧多從智。竟為宋文帝黜。生虎丘後至廬山。得新譯大經。生公且講且解。每至闡提有佛性之言。諸師俛首扼腕而慙。初生公被黜。含垢忍死以待聖經。此經既至。證白不謬。說經纔了。即囑累眾曰。生為此經未至。忍死來久(云云)。可善流布。見麈尾紛然墜地而化。時號忍死菩薩也。希聲者。老氏云。大音希聲。今謂生公違經談理千古絕唱。準式者。可為標準軌式也。然唯等者。却戒之也。世有好名之流。狂簡僭儗妄生穿鑿斐然成章者。是誠厲女效顰。梟慕鸚語。古人云。離經一字便同魔說。
疏。既貴等者。躡前以明也。防。隄防也。此之二說等者。準略鈔。會涅槃經意。倒有二種。一凡夫本四倒。謂凡夫於身無常計常等。故佛初成道說無常等以破之。二二乘末四倒。二乘之人修前無常等行以出三界。然未識法身常樂之理。故此經中佛性妙有涅槃四德以破之。廣如彼經說。第二卷說非遷等者。第一義諦一切叵說。
疏。雙引下。引成具經乃義引之。智論五十一云。一切諸法不動相故。是法無來處無去處無處住等。疏中分之。各證前義太曉然也。皆對治等者。即大論。彼有四種。疏略示二。若經中說中道佛性之理。名第一義諦悉檀也。
疏。若經等者。經論但破執常非常之情。諸法之實不必隨言去留也。故經論之言雖各一偏。其旨未甞不圓也。
疏。初二句等者。此一段疏節釋論文。顯非重繁。各有義意。然旨不殊前。所以下。前舉二乘稟非常之教以證小果。今此但會所稟之教含有權實。更不會人修之所以。故疏示之云爾。然以論意酌之。教含權實。二乘見權而昧實故。但住化城未及寶所。及至法華與開方便之門而示真實之相。
疏。此會等者。內篇太宗師名也。彼有三藏。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藏天下於天下。文多不引。固。牢也。疏中直解。貴令易省。寓言者。謂假寓其辭。非實事也。彼書寓言者多。不能廣示。四梵志如常聞。新新下。亦全用朱文公熹註釋。
疏。二典等者。方便善巧引攝他宗。令信內法也。
疏。孔子等者。順世教說。智出人表。即名聖人。非如內宗。智與理冥為聖也。故孟子云。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莊周著書三十二篇。祖黃老。述自然。以毀仁義蔑禮樂故。儒者斥其不經。而為諸子之冠。人難盡之者。聖人之所到。聖典之妙趣。而凡情未盡識也。古人云。以小視大則不盡。
疏。此出下。且一年為一變爾。細而求之。如楞嚴第二。波斯匿王云。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等。形亦下。亦隨年月乃至剎那新新而變。少壯下。且約百年為論。實亦念念異也。若此則念念體異。執之為一故成倍迷。楞嚴云。迷中倍迷。謂迷相一倍之多也。若知下。出不遷之義。亦前後剎那隨變隨異。分分各住復何相到。故法華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以諸法緣生體用俱離。即有即空有之分位。即實相性空之位也。所以即遷而不遷。問明品偈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又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竟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以體用俱空故不相知也。
疏。此以等者。顯示論文善巧也。如前引內教以聲聞等內事明之。此引外典乃以梵志外事證之。不善作者之妙奇。何能知此論之巧辯哉。餘文可知。納婚曰娶。貴續其後也。似昔人諸法無分。不善於俗也。若是昔人則異位通同。不善於真也。故白首梵志特今日之新吾。朱顏梵志元在昔之故物矣。梵志一也。然朱白體殊。故似是而非真是也。莊子田子房略云。仲尼告顏回曰。汝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之者存等。
疏。源師下。負。載也。荷也。無常大化之力。負天地而趨。載萬法而走。實有力之大者也。
疏。初至等者。此意謂圓器受法。覽之殊文。解其同理。與夫守株待兔執迹求象者天壤隔矣。根行下。根謂根器。即上中下。行謂信行。樂謂好樂。欲謂希欲。故起信云。以諸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依一真等者。梁攝論意葢無不從此法界流。諸宗多引。此不疣贅。八萬下。且約對治八萬四千煩惱舉數。其實恒沙。俱舍等云。牟尼說法蘊。數有八十千。起信云。如是具足恒沙不思議佛法等。梵網下。彼經略云。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其旨下。教雖差別。皆為中道實相爾。如法華說。三世諸佛種種譬喻言詞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故人之學教不應偏解。以教望機若常非常皆防情之說。以聖人望。教唯宜捨權入實。以於凡有益故。原佛下。亦法華第一云。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事謂一乘知見也。而為眾生演說諸法。以此量之。說非常教本為常也。若以理推之。則一切諸法必二義兼之。如娑羅娑鳥等。若反迷之悟。則唯示不遷。故題云物不遷也。
疏。隨聲等者。責守文滯理之士也。聲。名言也。然隨聲取義有五過失。如十地論說圓音者。略示云。謂如來一音之中具一切音。說種種法。徧投諸類。如出現廣示。今此取義。令於一法圓解多義。多義歸於一實。不可聞遷只悟無常等。
疏。古今下。謂不可指古是今等。
疏。初有等者。謂依不動不來各陳三句也。甚易。
疏。初二句等者。眾典萬殊故曰羣籍。千門異說故曰百家。然上等者。通指向上論文。例諸者。謂苦空無我等。或說苦下多在小乘。或說常下多在大乘。然大乘中亦有一經而雙彰者。如涅槃說藥分千品。喻教差。愈病無殊。喻旨一也。教海等者。以悟心為主也。封。守也。昔有江行而失劒者。刻舟以記之。隨行殊方猶指刻舟處失之。迷之甚矣。刻舟喻守文。失劒譬迷旨。刻舟弗獲于劒。守文焉能悟真。瘡疣者。謂不能忘言求旨。反成文字之病。役心焦思徒致功力爾。
疏。自此等者。分科也。上論雖談今古三世之時。仍對物明之。故成異也。
疏。謂凡下。迷悟對辨可了。雲泥者。儒者以高低相懸謂雲泥也。
疏。言似相反者。謂互相違反。亦老氏文。如前指去住雖殊其致一也。
疏。執遷等者。求。推求也。謂於今日尋古日也。下但反此。
疏。文通等者。疏以古今二相雙釋之。然執者下。迷人常情但計今去古為遷。如古詩云。昨見春條綠。那知秋葉黃。蟬聲猶未斷。寒鴈已成行。又云。屈指千萬世。過如霹靂忙。皆謂世態迅速遷去也。遷之漸久以成古。且以理求之。但積時以成古。終不遷時而成於古。況時者剎那墮滅。性亦無在。特妄想分別計有三世。故維摩經云。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論智者解達也。疏中括而示之。
疏。四象即四時下易繫辭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等。解云。四象。木火金水也。今謂四時者。以論云風馳。故曰時也。葢依四象轉取之。木王於春。火王於夏。金王於秋。水王於冬也。璿璣等者。瑤疏云。一天樞。二璿。三璣。四權。五衡。六開陽。七瑤光。辰謂辰星一點。此方觀之在北。即論語云。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是也。謂三台七星等皆繞此而行。一晝夜一周天。如電而卷。言疾遷也。源師下。以所解理正。故名而取之。遠公即廬山遠法師。答什公之偈略云。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毫涉動境。成此頹山勢。釋曰。生死二法。窮之無本端也。如中論說。生在前邪。不死何生。死在前也。不生何死。如是推之無端首也。起滅即生死。有無際者。謂此二法緣會而有。有非真有緣離則無。如論初說。一毫等者。謂迷此性空之理。迷情一毫初起。即涉生死紛動之境。山崩曰頹。謂生死一起。勢難可止。如山一頹落也。此約迷說。悟可例知。
疏。初句利他者。且依法相宗說。二利之行經三阿僧祇劫方滿因位。論言萬世百劫。且屬對以舉數。修鍊者。謂修進鍊磨也。問者。假問以起下文。
疏。初句下。論語之義。勸人進學。具云。譬如為山。雖覆一簣。進。吾進也。解云。為山九仞。功始一簣。進之不已。九仞遂成。進之在我。故云吾進也。老氏亦云。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積土下。就喻以明。運行下。約法以明。謂果自因招。非因不果。果既昭然。知因不化。後句下。彼六十四篇中文。仗亦託也。由初下。亦喻顯也。千謂千里。就其句法但云千。由行下。亦就法顯理不異前。通喻二行者。行雖有二果。法唯一故。通證也。但舉下。中間之行例同初因。皆不滅也。大疏者。即華嚴大疏。說佛身十種無礙。此即因果無礙也。彼宗以因果交徹互不相礙為玄門無礙之義。今取果中見因一分之義以證因行不化。云云者。經云。一切功用猶如一念。即不遷也。圭峯釋云。今一念備知。炳然齊現。猶琉璃瓶盛多芥子。義甚同前。前問下。指疏謂三世互因互待而起。念若不生三世相泯。則一性顯矣。論約下。若因若時皆名為事。事法體虗即同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