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煎。临服入姜汁三匙。竹沥一杯服。
加减清膈化痰丸陈皮(去白) 贝母(去心) 半夏曲 天南星(汤泡姜汁浸炒) 白茯苓 天花粉(各一两)
片芩(去芦酒炒) 香附子(童便浸醋炒) 枳实(麦麸炒) 苍朮(米泔浸去皮炒) 海石(另研各八钱)
桔梗(六钱)
上为细末。烧竹沥。加生姜汁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九十丸。食远及临卧。滚白水送下。
加味化痰丸(治痰满胸膈。咽喉不利者。)
橘红(去白盐水洗) 半夏曲(炒各二两) 桔梗(米泔水浸) 海蛤粉(另研) 贝母(去心)
栝蒌仁(另研如泥) 香附(盐水炒各一两) 片黄芩(炒) 枳壳(麦麸炒) 连翘(各五钱)
诃子(去核) 桔白矾(另研各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炼蜜入真生姜汁。调和为丸。如黍稷米大。每服四五十丸。淡生姜汤送下。不可多服。
恐伤上焦元气。
清气化痰丸(治胸膈停痰。消饮食。理脾胃。顺气宽胸解郁。)
陈皮 青皮 苏子 香附子(各二两) 神曲 麦芽 山楂 茯苓 萝菔子 杏仁(各一两)
南星 半夏(各四两。以皂角二两。白矾二两。生姜四两。切片同水煮。取南星半夏焙干。)
上为末。竹沥姜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姜汤下。
咳嗽(九)
咳嗽者。须分春夏秋冬。并阴虚火动劳嗽风痰治之。春是春升之气。夏是夏火炎上。最重。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感。痰嗽者。嗽动便有痰出是也。劳嗽者。盗汗面赤是也。火嗽者。乍进乍退是也。风寒嗽者。鼻塞声重是也。
秘传加味二陈汤(方见卷上汤类。)
春嗽。二陈东加五味子。白芍药。杏仁。柴胡。黄芩。生姜。煎服。
夏嗽。二陈东加黄芩。五味子。黄柏。知母。
秋嗽。二陈东加苍朮。白朮。五味子。黄芩。杏仁。
冬嗽。二陈东加桂枝。苏叶。细辛。杏仁。麻黄。
痰嗽。二陈东加桔梗。前胡。贝母。紫菀。白芍药。
劳嗽。二陈汤合四物汤。加杏仁。紫菀。五味子。贝母。款冬花。(若久嗽去款冬花。加罂粟壳。是治其本也。)
火嗽。用石膏杏仁汤。石膏。杏仁。桔梗。桑白皮。芍药。真青黛。贝母。栝蒌仁。栀子。陈皮。积壳。
甘草。
肺胀嗽。用桔梗香薷汤。桔梗。香薷。陈皮。枳壳。黄芩。贝母。桑根白皮。地骨皮。
青皮。柴胡。泽泻。甘草梢。天门冬。灯芯。
肺实嗽喘。(两寸脉洪而有力者。)用葶苈桑白皮汤。葶苈子。桑白皮。紫菀茸。款冬花。石膏。
杏仁。栝蒌仁。黄芩。陈皮。枳壳。天花粉。桔梗头。白茯苓。甘草梢。
肺虚喘嗽。(两寸脉微而无力者。)用五味子汤。五味子。人参。桔梗。
上半夜嗽者属阴虚。二陈汤合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五味子。
五更嗽者。属阳虚食积。二陈东加枳实。神曲。山楂。
凡嗽得出者用半夏。嗽不出者去半夏。用贝母。若干嗽者。为最难治。
疟证(十)
疟疾者。起于内伤外感。无痰不成疟。脉自弦数迟是也。治法当看所挟客邪何如。若有风散风。有寒祛寒。有暑消暑。有湿除湿。有痰治痰。有积除积。客邪既去寒热既准。然后可截寒来不久则肾虚。热来不久则胃虚。若不截止。必成劳矣。经云。先补正气。后退邪气。理之必然。
秘传人参鳖甲饮人参 鳖甲 苍朮 白朮 半夏 浓朴 川芎 当归 槟榔 青皮 甘草(炙) 生姜上细切。若日间发者属阳。用酒水各一盏。黑豆一撮。桃枝头七个。乌梅一个。同煎至七分。
露一宿。未发之先。去渣空心服。若夜间发者属阴。
加升麻桔梗。若寒多者。加桂枝。酒多水少。若热多者。加柴胡茯苓。
水多酒少。若元气不足者。加升麻。若渴甚者。加天花粉知母。若久不瘥者。加常山草果。
秘传平疟饮(治疟不问新久神效。)
槟榔 枳壳 陈皮 甘草(炙) 常山 桔梗 地骨皮 五加皮 赤芍药 白茯苓(一方无茯苓有草果)
上细切。各等分。用瓷碗盛之。酒浸露一宿。临发日。去渣空心热服。渣仍用酒一盏半。煎八分服。若寒多。倍加槟榔枳壳。若热多。倍加陈皮甘草。
加味小柴胡汤日间发者属阳。本方合四君子汤。加川芎。葛根。苍朮。陈皮。青皮。用水煎服。
夜间发者属阴。本方合四物汤。加青皮。用水煎服。
人参参胃汤(治疟后调理最妙。)
平胃散。加人参。茯苓。半夏。草果。藿香。生姜。乌梅。
上细切。用水煎服。如 疟寒多者。加炮附子。
泄泻(十一)
泄泻者。多因脾胃虚弱。为饮食所伤。及风寒暑湿之气所袭而成。此病治法。须分气虚食积并寒湿火。不可一概妄治。经云。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湿者利之。火者降之。食积消之。此为大法。
秘传加减平胃散苍朮(米泔水浸去皮)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陈皮(去白) 砂仁 猪苓 泽泻上细切。用水二盏。加姜枣灯芯。煎至八分。去滓食远服。若泻如清水。脉来无力者属寒。
加炮干姜。肉桂。甚不止。加制附子。若泻如痢。黄赤稠黏。或乍泻口渴。脉来无力者。属火加黄连。黄芩。炒干姜少许。若泻而腹痛。右关脉来有力者。属食积。加草果。枳实。山楂。若泻腹痛。或呕吐者。加木香磨姜汁服。若泻。小便短赤。脉沉者。属湿。加滑石。灯芯。
若泻。腹如雷鸣者。加煨生姜五大片。若久不止者。属脾泄。脉来无力。
加人参。黄 。若甚不止者。加升麻。炒白朮。苍朮。
温六丸(治泄泻并痢。)
六一散一料。加干姜五钱。一方去干姜加红曲五钱。名清六丸。治证见上。
上为末。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汤送下。
秘传灸法(治吐泻垂死者。)
灸天枢气海三穴立已(天枢在挟脐二寸。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
痢(十二)
痢者多是湿热。亦有食积者。初不可便用止涩之剂。宜早据虚实。通因通用为先。以断下为后。
祛外邪。分阴阳。清积滞。淡以渗泄。苦以坚之。又中间有权变。痢久不可下。当察证调之。
此乃概论。痢方纷杂。治者慎按焉。
引方感应丸(治痢初起祛逐之。此通因通用之法。见卷上丸类。)
秘传万病遇仙丹(治一切痢疾。并积聚 瘕。男子女人小儿一切腹病。惟孕妇不宜服之。)
黑丑(一斤取头末五两半生半炒用) 莪朮(生用) 茵陈(生用) 槟榔(生用)
三棱(醋浸煮) 猪牙皂角(醋浸去皮核。另为末。各五钱。)
上为细末。将皂角末用水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男妇每服三钱。小儿每服一钱五分。五更初用冷茶送下。痢五六次。见秽积乃除根。忌油腻湿面生冷之物。功效不可尽述。
大承气汤(见卷上汤类。初起用之。此仲景治痢之法。)
芍药汤(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此药是也。见卷上汤类。)
香连丸(治下痢脓血。赤白相杂。里急后重。见卷上丸类。)
六一散(治痢之圣药。功不能述。见卷上散类。)
参苓白朮散(治噤口痢。一切痢。见内伤类。)
保和丸(治食积痢。湿热痢。看所感作汤送下。见内伤类。)
秘传香连丸(治大人小儿一切痢疾。)
黄连(二两。以一两同吴茱萸炒。以一两同砂仁炒。凡同炒者不用。) 木香(一钱)
肉豆蔻(面炮) 诃子(面炮去核各二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若红痢。甘草汤送下。若白痢。
干姜汤送下。若红白相杂。清米汤送下。
秘传和中饮(治痢不分赤白新久。服之无不效者。若发热噤口不食者。慎勿服。)
白朮 陈皮(去白) 白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 草果(去皮七分) 甘草(炙三分)
陈仓米(二钱) 砂糖(二钱) 乌梅(一个) 罂粟壳(醋炙一钱五分)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三黄熟艾汤(治热积脏腑。下痢赤色。及治伤寒四五日而大小热痢。服诸药多不止。宜服之。小儿亦宜。)
黄连 黄芩 黄柏(各七分五厘) 熟艾(一钱)
上细切。用水一盏。乌梅二个。用水煎服。
秘传团鱼羹团鱼(大者一个)
上一味。用水煮去肠甲。加生姜七片。砂糖一小块。不用盐酱。少入米粉。
作羹吃一二碗立愈。
胃苓汤(见卷上汤类。)
呕吐恶心(十三)
呕吐恶心者。宜分气虚。血虚、痰火、伤食。不可妄治。经云食顿出者名曰吐。食时欲呕不呕。欲吐不吐。名曰恶心。食后停寒在膈者。名曰伤食。若右手脉来无力者属气虚。有力属痰火。
若左手脉来无力属血虚。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白朮 甘草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去滓再入姜汁服。若气虚者。加人参黄 。
若血虚者。加当归。若痰火者。加姜汁。炒黄连。黄芩。山栀。若胃口有痰火者。加姜汁。炒黄连。
炒干姜。若挟食停寒者。加砂仁。枳实。山栀姜汁。若恶心者。加黄连。炒干姜。生姜汁。若脾胃弱者。加砂仁。藿香。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慎勿下。思邈云。呕家多服生姜。
吞酸(十四)
吞酸者。饮食入胃不化。湿热所蒸故也。法宜温药散之。若久吞酸不已。宜以寒凉药调治之。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苍朮 枳实 浓朴 黄连 黄芩 山栀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煎一盏服。
秘传正胃丸吴茱萸 黄连(各一两)
上以黄连细切。同吴茱萸。以井花水浸七日。去黄连。将吴茱萸焙干。每日清晨服四十九粒。
米饮汤送下。
嘈杂嗳气(十五)
嘈杂者。似饥不饥。似痛不痛。主心血虚少。痰火所挠。而有懊 不自宁之况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痰火之为患也。治法消其痰。降其火。健脾行湿。是治其本也。
秘传加味四物汤(治嘈杂。主补血。)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白茯苓 黄连 山栀仁 半夏 甘草(炙)
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若嘈杂心痛。加茯神。生地黄。
秘传加味二陈汤(治嗳气。主消痰。)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黄连 黄芩 山栀 桔梗(各以生姜汁炒)
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梅核气(十六)
梅核气者。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乃厉痰也。此积热过甚使然。
秘传加味二陈汤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黄芩 枳壳 苏子 桔梗 浓朴 肉桂(少许)
上细切。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临服姜汁磨木香服之。
水肿鼓胀(十七)
水肿者。皆脾土有亏。不能防制肾水。以致泛溢于皮表也。其证先眼胞上下微肿。皮薄而光。
手按成窟。举手即起满。小便短赤者是也。治法须先顺气行水。然后实其脾土。滋养肺肾。以制木火二邪。更却盐味。断妄想。以防助邪而保母气。丹溪有论最详。治者推而求之。则达其蹊径矣。
秘传助脾渗湿汤(治水肿鼓胀。)
苍朮 白朮 人参 枳壳 枳实 黄连 山栀 浓朴 大腹皮 萝菔子(炒) 猪苓 泽泻上细切。用水二盏。生姜三片。灯芯一握煎。再用生姜汁磨木香同服。若大便燥结者。加大黄微利之。若小便不利者。加滑石。若皮浓气短。饱闷腹肿者。为鼓。若见脐凸。腹露青筋。
手掌足背俱平者。不治。
丹溪治肿胀大法。宜补中行湿利小便。以人参白朮为君。苍朮陈皮茯苓为臣。黄芩麦门冬为使。以制肝木。少加浓朴以清腹胀。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虚加补血药。痰盛加利痰药。随证加减。用之无不效者。
虚损(十八)
虚损者。内外感损不同。甚者****所致。审知诸损。固非专方一剂可以兼治。今略据证设方。
治加谨察用之。更当详于难经机要五脏治法。庶几毋错。
引方十全大补汤(治气血俱虚而挟寒者。以下五方。见卷上汤类。)
四君子汤(治气虚。)
四物汤(治血虚。)
八物汤(治气血两虚。)
补中益气汤(治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暴伤元气。恶寒发热。证似伤寒者。)
加味虎潜丸人参 黄 白芍药(酒炒) 黄柏(盐酒炒) 当归(酒洗) 山药(炒各一两) 锁阳(酥炙) 枸杞子虎胫骨(酥炙) 龟板(酥炙) 破故纸(炒) 菟丝子(盐酒浸三宿焙干) 杜仲(姜汁炒断丝)
五味子(各七钱半) 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熟地黄(酒浸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髓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用温酒或姜盐汤送下。一法取紫河车(即初胎产孩胞衣) 一具。长流水洗净。去筋膜蒸熟。同前药末捣和成剂为丸。
滋阴大补丸川牛膝(去芦) 山药(各两半) 杜仲(姜汁炒丝断)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浸去甲) 五味子(去核) 白茯苓(去皮) 小茴香(炒) 柏子仁 远智(去心甘草同煮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钱) 熟地黄(酒浸二两用怀庆)
上为细末。红枣肉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用七十丸。空心淡盐汤。或温酒送下。与上虎潜丸。相间服之佳。所谓补阴和汤。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温而不热。
非达造化之精微者。未足以议于斯也。
秘传固本牛胆丸(固本乌须发。功效不能尽述。传者得于京师文选司。购费珍价。宜秘藏勿轻授。)
人参(去芦)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酒洗)
当归(酒洗) 莲花蕊 何首乌(赤白相半) 槐角(三月上已采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