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到二奶奶家,二奶奶已经做好了饭菜,进门我们先吃饭,吃过中午饭,找了个盆把虾耙子用刷子每一只都刷干净放大盆里,放上水泡上,我中间背着人放了点空间水进去,让其吐泥沙、杂质更彻底,扇贝、蛤蛎、牡蛎、小螃蟹、小虾都单独泡上,放了空间水让它们更加味道鲜美,而海白菜、紫菜也洗出来用掺了空间水的水泡上让其做凉菜更能味道鲜香。
而海蜇虽然我和云姐给打了可是二奶奶说这还不能吃得加东西腌制几天,我问二奶奶怎么处理呢,二奶奶说鲜海蜇,立即放入瓷缸或帆布袋内,按鲜海蜇体重0.2%,0.6%的比例,配制明矾,用水溶解,腌渍2天,使鲜海蜇收敛,排出水份,此谓“初矾”。然后按初矾海蜇的体重,加盐12%,20%,加矾0.5%,0.8%,再腌渍7天,10天,进一步排除水分,此谓“二矾一盐”。最后按二矾海蜇的体重,加盐20%,30%,加矾0.2%,6.3%,再腌渍10天。这样经过三周左右,使蜇皮含水分降到8%,10%左右,才能让毒素随水排尽。最后,还要将脱掉毒素的海蜇用清水反复浸泡、漂洗,直至完全脱去食盐、明矾。这时,海蛰呈浅红或浅黄色,厚薄均匀又有韧性,用力挤也挤不出水,才能放心食用。上述处理方法只是去掉了海蜇中的毒素,但海蜇有时会附着一种叫“副溶血性弧菌”的细菌,对酸性环境比较敏感,一般在醋中浸5分钟就会死亡,在淡水中也很难存活。因此,海蜇在食用前首先放在淡水里,将海蜇泡上两天,再用醋浸泡5分钟以上,这样就能消灭全部“弧菌”。这时候,你才可以放心大胆的吃,哦,海蜇好麻烦啊,好吃,但是需要漫长等待过程啊,呵呵安安想吃啊,没事二奶奶家有能吃的呢,晚上就给你凉拌好不好?嗯…二奶奶真好。婶娘笑着打趣“呦,安安这意思不给吃就不好呗,”我被笑的脸红了跑出去找哥哥玩,边跑边说,才不是呢,不给吃也好呢。
我们玩完了回来看见二爷爷在做虾酱和蟹酱,二爷爷说这个做好了放坛子里等我们回北京的时候带走,可以吃很久,二爷爷看小虾和小螃蟹都吐干净了就把它们都倒到一起,端着大盆去村部那,那有石碾子我想看看去变拿着个空盆跟着去了,到了那先打水洗干净石碾子在把大盆的小虾和小螃蟹用水泡着,我趁着二爷爷没注意把水换成空间泉水放到大盆里泡虾和螃蟹,二爷爷推碾子我就一勺一勺往里放一会就顺着碾子旁的出口流出了虾蟹泥,流到带来的空盆里,最后满满一大盆,足足装了两坛子,里面到了花雕,放了盐,盖上盖让其发酵,等到发酵好了就可以吃了。
二爷爷说等我们回去把这两坛子都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吃,这个不怕路上坏了不新鲜。
进厨房看到二奶奶在做饸仔煎,这不是广东福建那边的吃食吗,二奶奶也会吃真厉害,二奶奶就笑着说其实和北方的煎饼软饼大同小异,就是把牡蛎肉剁碎了放点葱花、或者绿叶菜、放个鸡蛋放点面子一摊,现在生活好了放鸡蛋、菜、白面也都改成淀粉了。二奶奶笑着说你叔叔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那会吃不上白面油也少我都给他们油加水摊,牡蛎放点玉米面加点盐他们也吃的很香呢。
而且这饸仔煎还有个传说呢关于它的起源,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民间传闻,西元1661年时,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意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在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饼吃,想不到竟流传后世,成了风靡全省的小吃,一种比较有根可循的说法是,蚵仔煎是随着郑成功大军和福建,潮汕移民的迁入,带入了台湾本土。成为现在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喜爱的美味佳肴。
婶娘做了清蒸虾耙子,香辣虾耙子锅看着就特别好吃,首先准备好蒜、葱、姜、花椒、干辣椒、香叶,二奶奶自制的辣椒酱,虾耙子控干水分,将葱切葱段、姜切姜片、蒜瓣切蒜片、干辣椒切段、香叶和花椒
炒锅加热,倒入比炒菜多一倍的食用油,放入干辣椒、花椒和香叶爆香,待到爆出香味和辣味后,放入葱段、姜片和蒜片放入淋干水分的皮皮虾,倒入少许花雕大火翻炒,加入两小勺辣椒酱继续大火翻炒均匀,加少许盐、糖调味,炒匀后即可出锅。那香味飘出多老远把在外面玩的哥哥们都给馋回来了,后来有给我们做了蛤蛎蒸蛋,清水煮蛤蛎,凉拌海蜇,这个海蜇据说是月份的时候赶海留下的呢,这顿海鲜大餐真丰盛。
我们几个孩子都吃的是肚滚溜圆呢,吃完晚饭,都不愿意动了,还是姑姑拉着我们消消食,才跟着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