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见少阳篇本条下)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二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生姜(五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汤治少阳经邪渐入阳明之腑。或误下引邪内犯而过经不解之证。故于小柴胡方中。除去人参甘草助阳恋胃之味。
而加芍药枳实大黄之沉降。以涤除热滞也。与桂枝大黄汤同义。彼以桂枝甘草兼大黄。两解太阳误下之邪此以柴胡芩半兼大黄两解少阳误下之邪。两不移易之定法也。
正方
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 桂枝 人参 黄芩 芍药(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正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芒硝(六两)上八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纳芒硝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不解更服。
正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洗) 大黄(二两) 桂枝 人参 茯苓 生姜(切) 龙骨(熬) 牡蛎 铅丹(一两水飞) 大枣(六枚擘)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此汤治少阳经邪犯本之证。故于本方中除去甘草黄芩行阳之味而加大黄行阴以下夺其邪兼茯苓以分利小便龙骨牡蛎铅丹以镇肝胆之怯。桂枝以通血脉之滞也。与救逆汤同义彼以桂枝龙骨牡蛎蜀漆镇太阳经火逆之神乱。此以柴胡兼龙骨牡蛎铅丹镇少阳经误下之烦惊。亦不易之定法也。
正方
四逆散
(有加减法见少阴下编本条下)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正方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承气者。用以制亢极之气使之承顺而下也。伤寒秘要曰。王海藏论云。仲景承气汤有大小调胃之殊。今人以三一承气不分上下缓急用之。岂不失仲景本意。大热大实。用大承气。小热小实。用小承气。实热尚在胃中,用调胃承气以甘草缓其下行而祛胃热也若病大用小。则邪气不伏。病小用大则过伤正气。病在上而用急下之剂。则上热不除岂可一概混治哉节庵论小承气曰。上焦受伤。去芒硝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论调胃承气曰邪在中焦不用枳实浓朴以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然此汤独可用芒硝以伤下焦乎。吾未闻承气汤有主上焦者。未闻调胃承气之证。至于坚而燥也。仲景调胃承气汤证。八方中并无干燥。不过曰胃气不和。曰胃实。曰腹满。则知此汤专主表邪悉罢初入腑而欲结之证也。故仲景以调胃承气收入太阳阳明。而大黄注曰酒浸。是太阳阳明去表未远其病在上。不当攻下。故宜缓剂以调和之。及至正阳阳明。
则皆曰急下之。而大承气汤大黄注曰。酒洗是洗轻于浸微升其走下之性以和其中。至于少阳阳明。则去正阳而逼太阴。
其分在下。故用小承气大黄不用酒制也。
正方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去皮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正方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去皮炙) 枳实(三枚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正方
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沸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正方
抵当汤
水蛭(三十个猪脂熬黑) 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 大黄(三两酒浸)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正方
抵当丸
水蛭(三十个猪脂熬黑) 虻虫(二十五个熬去足翅)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正方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麻仁丸
麻子仁(二升蒸胭去壳)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浓朴(一斤去皮炙)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作脂)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利为度。
此治素惯脾约之人复感外邪。预防燥结之法。方中用麻杏二仁以润肠燥。芍药以养阴血。枳实大黄以泄实热浓朴以破滞气也然必因客邪加热者用之方为合辙后世以此概治老人津枯血燥。之 结但取一时之通利。罔顾愈伤其真气得不速其咎耶。
正方
蜜煎导方
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三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抵欲大便时。乃去之。
正方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正方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正方
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芒硝(半升) 葶苈(半升熬)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顷服之。
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正方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二个)上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正方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者。服半钱。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正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麻沸汤者言滚沸如麻也)
正方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出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正方
生姜泻心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生姜(四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干姜 甘草(炙) 人参 黄芩(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泻心汤诸方。皆治中风汗下后。表解里未和之证其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是治痰湿结聚之痞方中用半夏生姜以涤痰饮黄芩黄连以除湿热。人参甘草以助胃气干姜炮黑以渗水湿若但用苦寒治热。则拒格不入。必得辛热为之向导。是以干姜半夏在所必需。若痞极硬满暂去人参。气壅上升。生姜勿用痞而不硬仍用人参。此一方出入而有三治也。其大黄附子二泻心。乃治阴阳偏胜之痞。一以大黄黄连涤胸中素有之湿热。一加附子兼温经中骤脱之虚寒也。用沸汤渍绞者。取寒药之性。不经火而力峻也。其附又必煎汁。取寒热各行其性耳。仲景立法之妙。无出乎此。以大黄芩连涤除胃中之邪热。
即以附子温散凝结之阴寒一举而寒热交结之邪尽解。讵知后人曰睹其方而心眩也。
正方
黄连汤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二服。
正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半斤) 黄芩(二两)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酒服。
正方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浓朴(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甘草(二两炙)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
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斤洗)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用代赭领。人参甘草下行以镇胃中之逆气固已奇矣。更用旋覆领半夏姜枣。而涤膈上之风痰尤不可测。设非此法承领上下。何能转否为泰于反掌耶。
正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一两碎) 禹余粮(一斤碎)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正方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 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水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石脂之涩。以固下焦滑脱。必稍加干姜粳米。以理中气之虚。虚能受热。故虽热邪下利。不妨仍用干姜之辛。以佐石脂之涩。汤中用石脂半斤。不为少矣。服时又必加末方寸匕。取留滓。以沽肠胃也。盖少阴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灼。
不能济火。火克大肠金。故下痢便血脓所以用干姜从治之法犹白通汤之用人尿猪胆彼假其寒。此假其热耳。
正方
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此汤通治三阴脉沉恶寒手足逆冷之证。故取附子之生者。上行头顶。外彻肌表。以温经散寒。干姜亦用生者。以内温脏腑。甘草独用炙者。以外温营卫。内补中焦也。其云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者。则知平常之人。附子不必全用也。况宋以前人。不善栽培。重半两者即少。大者极是难得。所以仲景有一方中用二三枚者。非若近时西川之多重一两外也。然川中所产求一两者亦不易得。近世用二三钱一剂。即与仲景时二三枚分三剂。相等耳。此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用麻黄发散经络之寒邪。熟附温补少阴之真阳。细辛发越肾肝之阳气。似异而意实同。盖彼以麻黄治表邪。附子温里虚。细辛通其阴经之邪。此以附子治表邪。干姜温里虚。甘草和其胃中之阳。嗣真所谓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是也。
正方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参(一两)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正方
茯苓四逆汤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
通脉四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