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77800000038

第38章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即摄无尽行。离障成德穷尽生界。为利乐故。果有二种。一离障果从护烦恼生。二成德果从护小乘生。前中又二。一烦恼染生远离果。此离惑障。二业染生远离果。此离业障。皆言生者。烦恼染等犹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离彼生。今初离惑先举所离。后于如是下结成能离。就所离中所起执著出没。是此总相。余皆是别。总中执著是前地中解法慢也。论云。我知大知者。我知谓执我能知。大知谓执所知大法。出没者。是前地中正受慢也。出者三昧起义故。谓修起彼定。没者三昧灭义故。谓定所除。今计我能修此定。此定即我所修故。论云。我修我所修。已释总句别有五种。一本。二起。三行。四护。五过。本即所有身见至蕴界处。于中身见为总。我等为别。别中我人等四为人我慢。蕴界处三是法我慢。而云本者有二义故。一以此我。为解法正受二慢之本。二者身见复为二我。及六十二见之本。有此差别。此中身见。若约实位。准唯识论。此地断第六识中。俱生身见及所起过。由得出世道品治故。以分别起者初地断故。是以瑜伽名为微细萨迦耶见。若约寄位。准仁王经四地名须陀洹位。以寄出世之首故。则亦得断分别身见。二思惟者明起。谓不正思惟而起慢故。三观察者明行。谓心行缘中多观所得。若法若定求觅胜相。令他知故。四治故下三句明护治者。数数观察修治所见我所者。起于我想取彼胜相。属我己故。财物者。如畜财者。受用护持故。以上三事防护自己所得。五著处者明过谓心坚安处法定二事故。五中前三起慢方便后二随助慢心。上总及显相正是所起。后结离中。由得道品正助方便无不离也。第二此菩萨下明离业染。上修道品正离烦恼。烦恼既去业亦随亡。亡不善业而修善业。文中先亡恶后进善。恶有二义故不应作。一佛所不赞者。尊敬佛故不为。二烦恼染者。畏恶名故不作。恶名则违利生道故。进善有二义反此可知。又不作烦恼所染。异凡夫业作。顺菩萨道业则异二乘。第二成德果中有四。一于胜功德生增上心欲果。二彼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三彼方便行中发勤精进果。四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此之四果。前三从前生后一复从此三果生。前中初二护小心果。后一护小行果。前中初果者。由本欲上求下救。今更为物转转上求。故云增上。文中二初牒前修因。后如是而得下显所得果。今初即牒前护小乘中总句也。随所起方便慧者。牒前不舍一切众生故。不舍众生而修道品。是有方便则道品慧解。修习于道及助道者。即前修习如是功德也。道即四地证智。助道即菩提分法。二显所得果有十句。初总余别。总云润泽者。深欲爱敬故。谓由修二道自有所润。深欲敬上。由为物修润及含生深欲爱。下别中九句释彼润泽。有三种胜。一柔软心者。明乐行胜。谓证法适神故。二调顺者。调和善顺缘中无碍。是三昧自在胜。上二是行体。三利益下七句。明离过对治胜。此是行用。于中初句总利他无过故。利益自利无过故。安乐下六句随过别显。若不寄对难显性净之德。六句即离六过。经中皆是能治。一无杂染心。治为利于食过。及为名妒心过。二治少欲功德过。三治不求胜智过。上三皆自利。四治懈怠不摄众生过。上四皆离于行生过。后二离于教生过。谓五治自见取不遵胜教过。六治舍为首不随说行过。如说修行。于闻思中最为其首。今舍彼首所以为过。又上救生即前悲果。求殊胜智即上求果。第二此菩萨下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谓前地中从佛闻法。是说法尊。今起传法修行之心。则为以报诸佛恩也。上希求种智由知佛有恩故。今思报亦上求果。文中先别明。后总结。今初十句。初总余别。总云知恩者。谓若随顺师教行报恩行。方是知恩故。别中彼行有九种。类摄为七。一知报恩者。依尊起报恩心。尊即是佛。此为恩主故偏名报恩。二有二句。依同法起报恩心。此名顺同行善友意。三质直柔软二句。依法起行。谓随顺受教不违师命。故云质直。发修行事逢苦能忍。故云柔软。四无稠林行者。依受用衣食。于施主所自过不覆故。五虽实有德而不高慢。六善受教诲得师言诠。七于教不倒得师意旨。上七品中。初二依人。次三依行。后二依教。所依虽异皆同报恩。二此菩萨如是下总结。谓十句不出此三忍。即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调柔即质直。柔软寂灭即通结余句。第三如是忍调柔下。发勤精进果。谓行二利行勤无怠故。于前不舍众生护小行中。修勤故名方便行。中正是无尽行相。文中二。先牒其得时。后得不休下正显。于中十句初总余别别有九种不休息义。一不杂染者。彼精进行平等流注故。杂染者。共懈怠共染故。染则著而太过。懈则堕而不及。若琴弦之急缓若不进不怠为平等流。二不退自乘。上二自利三起广念利他之心。四为无边众生作利益愿。起摄取行。上二利他上皆自分。下四胜进。谓五炽然者常志顺行。犹如炽火上进叵灭。论经名光明兼照他地。六修习过余。七魔惑莫坏。上三自利。八摄取众生即是利他上八皆行。后一是解。谓九自断疑惑。决是非故。能伏他言如无畏故。若能具此为正修习。第四是菩萨下。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真如修上道品。故云满足由精进故。故瑜伽四十八蹑前精进。后即云由此因缘。所有意乐增上意乐。胜解界性。皆得圆满。故知此果从前二果生。谓意乐即第一果。增上意乐即第二果。胜解界性即此心界。谓由第三精进令前二果增长。故云满足。文中十句初总余别。别有九种。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行增益故。此一自分下皆胜进。二于五地已上胜上证中。明鉴决断故。三即彼上证因。谓对治善根治行过前。故云增长。四除灭所治烦恼障垢。五断除此地中秘密疑事。即是智障。微细法慢为秘密疑事。由无摄受则能除之。上二除内障。六触境明断。七依胜乐行三昧适神。八上依佛力化众生故。九论云。依现无量。三昧心智障清净故。此除定中智障。若直就经文。总显本愿皆得成就。第二位果中亦三。初调柔中四。一调柔行。二如摩尼下明教智净。三此菩萨下别地行相。四佛子下总结地相。初中三。一练行缘。二皆恭敬下明能练行。三又更下明所练净。二中一供佛福行。二以此下回向大行。三于彼下听法慧行。于中先在家。后复于下出家。然登地已上具十法界身。若出若在何啻不可。然随义隐显有无前却。以前三地寄同世间。还依世法。初二人王故有。三地天王故无。四地已上寄出世之首。故重明有。表心出家。故于调柔行中明之。欲顺天无。出家不于摄报中辩。六地已上表证法平等。无出无在故皆无出家。三所练净中有法喻合。金庄严具者。以三地阿含金。现作此四地证智严具故。余所有金者。即未作严具之金。二教智净者。以此地成就证净。从体起用故偏有此文。前以教成证故。喻金为严具。今从证起教故喻摩尼放光。摩尼宝珠即证智体。无垢名净寂照名光。圆满名轮。具上三义故称证智。言能放光明者。即放阿含光也。谓以此际智。证入无量教法门义故。故能照光明即是证智。所照教法以为智处。证能普照示现于教。得教光明。依证起焰故地名焰慧。非余宝下对前显胜。风等不坏对他彰坚。余并如前第三重颂有十七颂分三。初十二颂颂位行。次四颂位果。后一显名结说。前中四。初一颂增长因分。次二颂清净分。三有四颂颂修行增长分。于中初初颂护烦恼。后二颂护小乘。四有五颂颂修行增长果。余并可知。第五难胜地。所以来者。略有四义。一约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间。前寄初果。此寄罗汉义次第故。虽有四果。举于始终以摄中间。此依本论约所观行相。以后六地既观缘起。寄同缘觉故。但二地寄于声闻。仁王下卷。璎珞上卷。约人配位。以七地未离分段故。四五六七寄同声闻。二前明觉分相应慧。今辨诸谛相应慧故。三前得出世未能顺世。今能五明摄化。故次明之。四前得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摄菩提。故此后三意出于瑜伽。言难胜者。解深密云。即由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名极难胜。此从初说故。初分经云。善修菩提分法故等。摄大乘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唯识同此。世亲释云。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无分别。知世间工巧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修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此通初中后。瑜伽云。今此地中。显示菩萨于诸圣谛。决定妙智极难可胜。名难胜地。唯约地中。庄严论云。于此五地有二种难。一劝化无恼难。二生不从心无恼难。此地菩萨。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此多约地满。显扬论云。证得极净缘谛所知。诸微妙慧成极难成。不住流转。寂静圣道名极难胜。此大同本分。上诸经论多举难胜之法。未知何等无能胜耶。十住论云。功德力成。一切诸魔不能坏故。此对人显胜。亦兼于惑烦恼魔故。然诸经论言异意同。皆辨真俗无碍。若据实位。约仁王经。初地菩萨四天王即双照二谛平等道。今约寄位。前寄出世此方却入。故云无碍。故此地中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者。即前四地出世。厌生死苦乐趣涅槃。此障五地。今入真俗无差别道。便能断之。此断欣厌即是二愚。由此证得类无差别真如一约生死涅槃皆平等故。其所成行亦成二种。谓诸谛增上慧行。五明处教化行。此二无碍故得无差别。法身之果皆义旨相顺。次正释文文亦三分。初赞请分中九颂半分二。初八颂半供赞。后一颂请说。前中三。初一菩萨供赞。次一天王众。余皆天女。于中三。初一偈标。次四偈半赞。于中初二偈美感应。皆言久者。佛应由机机难有故。大海动者。动佛智海竭苦海故。后二偈半赞具德。初偈具智断。次半具恩。后一具此三德是故应供。三一偈结赞及请并可知。第二正说分中。先明位行。后辨位果。前中论分为三。初胜慢对治。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下。不住道行胜。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彼果胜。初即加行道。及初住地无间道。次即正住地解脱道。后即地满胜进道。初言胜慢者。慢有二种。一他地慢。谓四地中得出世智。取其胜相名为胜慢。今以十种净心为治。二自地慢。谓于此十心希求胜相。从以为慢。以随顺如道为洎此二通名胜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论云。胜慢对治者。谓十平等深净心者。前段能治也。又云。同念不退转心者。后段能治也。言同念者。即后总句。顺如与如同一念故。不退转者。即后段末句略举初后。以该中间前地治解法慢。此治身净分别慢。所治有殊不滥前地。言身净者。得出世智不染身故。文中二。先治他地慢。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治自地慢。前中三。初结前举后。二征起正显三结能入地。今初平等有二义。一是如理。二是因果净法。千圣同规名深净心。是此地观解故。论云。于平等中心得清净故。此复何异后地观察十******。此有三异。一此地治前于净起慢故。偏明净法平等。后地对此依真入俗。通观染净诸法皆悉平等。二此约举等理以显心净。后地举观察以入等理。三此通理事二等。后地一向约理融二谛故。此皆地地背相舍后渐胜故。二正显中十心分二。初三明诸佛法。论云。谓三世力等者。即果位十力等也。后七明随顺诸佛法二利因行顺成果故。于中前六自利。后一利他。前中合为三学。初戒次定余四慧故。离为七净。一戒净。二定净。三见净。四度疑净。见疑相显。经合一句为成十故。五道非道净。此前五净大小名同小乘。六名行净。七行断净。以彼宗中趣尽灭故。今大乘六名行断。经云修行知见。略无断字。七名思量菩提分法上上净。以依行断起胜求故。若约位者。初二在见道前。以创背凡。过宜以戒防。欲生真慧理须习定。然未合理判属世间。次三在见道。以见道中断身见故。断疑故断戒取故。戒取是非道。知无漏慧是正道。入见道时十使俱断。偏言三者。涅槃经说此三重故。又十使中五见及疑。但障见道。余四通于见修故略不言。就其六中三本三随。偏语其本。边见随身见。邪见随疑。见取随戒取故。断三结三随亦断但立三净。上五大小并同。小乘行净在修道。起断行故。行断在无学道。依行证断故。大乘后二皆在修道。断障成德故有二也。行实同时。若约位分。七地已还为行断。修道断结故。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顺菩提故。名思量上上余文易了。第二明如道行。又顺经意前明入心。从此已下皆明住心。应分为三。此摄方便具足住。修行十心是方便义。不退转者即是住义。二不住道行胜摄离痴乱行。智清净等无痴乱故。三彼果胜摄无尽功德藏回向摄德无尽故。今且顺论此明如道行。于中三。初标分位为显随如。已入五地。次以善下总显。后愿力下别明。总中四句。皆是正修诸行故总名顺如。谓前二句为所治。即四地修菩提分。以前十心。能善清净得入五地。于此净心希求胜相。即复是慢慢在文外故。以后二句而为能治。初句转求不住道行胜为能治。谓不住净心而起诸行。即治住净慢故。后句虽起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净之心。则能随顺真如平等。即如故。后别明中显上随如之行。有其八种经有九句。前七各一。后二为一。八中前二是起行心。一自利愿即修菩提心。二利他慈即不疲倦心。后六是行谓三得善根力。四不舍众行。五善巧修行。六无厌足故照明上上。七得他胜力。八自得胜力。此有二句。初句具三慧念。是闻思智即修慧。后句胜进究竟。上六行中前三自分。后三胜进。各有初中后思之。第二不住道行胜有二种观。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二佛子至得如是诸谛下。利益众生勤方便胜。初即自利护烦恼行故。不住世间。后即利他护小乘行。不住涅槃同时相导。名不住道。今初智胜分二。先明四谛实法分别。后善知俗下。复就此四明十观门化生差别。此乃十种观于四谛。非谓观十四谛也。故瑜伽住品云。此地于四圣谛由十行相。如实了知。今初言实法者。有佛无佛苦集二谛体是妄想杂染因果。灭道二谛体是出世清净因果。此约谛实义释。若约审谛释者。前二无佛不能知此是苦是集。宁有后二灭道因果。余如本品。后十观中略启四门。一制立谓四谛义含法界。菩萨穷照无遗。随智异说难穷。略举十明无尽。然十皆菩萨自智。智相难明故。论约化生以明其异。以此通名所知法中智清净也。二明开合。此十总唯是一化生分别。若随所化大小分二。前九化小后一化大故。若随化所起则分为三。前五生解次四起行。后一令证故。约人不同离以为七。初为根未熟。乃至七为大乘可化故。至文当知。三对实法以明通别。此十望前四谛。前五通观四谛。谓一世俗者。观四谛法相。二观其性空。三通观性相无碍。四观性相各异。五观此四缘起集成。次四别观四谛。谓六七八九如次观苦集灭道。后一但观灭道。菩萨地因证佛智故。远公后五亦通观四谛。谓迷于四谛故为苦集。悟其四谛故成灭道。后一穷四谛缘起实性清净法界。成大乘道。亦有此理。四正释文文分为二。初列十名。后此菩萨下次第解释。于中略为二解。一依瑜伽。二依本论。今初瑜伽十句不显文词。而略所说义阙。其第十知菩萨地而亦有十句。文有三节。初三名为此说。谓是所为故。一依晓悟他故知俗谛。二依自内智知第一义。三依俱处所故知相谛。谓自相是俗共相是真。二体不分故名俱处。次今经两句。彼应有三名。由此说谓由三藏教之所说故。故云依于契经调伏本母名。由此说。经中分位差别应是调伏。知蕴界处义当本母。此中第十义当契经。三有四句名如此说。谓如四谛相各别知故。即依于现在众苦自性故知事谛。依于未来苦生因性。依于因尽彼尽无生性。依于修习彼断方便性。如次可知。二依本论者。摄十为七。初一为根未熟众生。谓未堪入大为说四谛十六行等。名知世谛。即四重二谛中。第三重内俗也。不同瑜伽通于大小及根生熟。二为根熟堪入大故。为说法空第一义谛。三为疑惑众生故知相谛。谓有闻第一义谛。犹豫不决。若是空耶则无因果。若是有耶云何言空。今明即俗自相是空。共相俱处无违。故名相谛。四为谬解迷惑深法众生故知差别。谓前缘二境故名为疑。今闻俱处便谓是一。名为谬解。今明体虽不异性相分位历然差别。五为离正念众生故知成立谛。谓既闻差别。谓皆有体名离正念。今明差别但是缘成无有自性。故云成立。随言显示故。论经名说成谛。六为正见众生知事等四谛。由无前疑执故名正见。可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事即苦谛生即集因。无生是灭因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不起名为无生。即无生智也。若小乘说。现在惑亡说名为尽。利根之人保彼烦恼。当更不起名曰无生。此尽无生是其灭体。无学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灭故为灭谛道。言无二者。论下重释云一行故。谓称灭而知故云一行。前列实法四谛明其所观。此中四谛明当如是观。七为大乘可化众生故。知菩萨地乃至如来智谛。谓先住大乘化令进故。言正觉一切相者。大乘要须于五明处善巧知故。菩萨地是因。言次第相续者。如从初地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也。以信解等者。为释外疑。六地已上乃至佛智。未曾证入彼云何知。故此释云。信解镜像观智力知非成就。智镜像即影像观。未得本质故第二利益众生勤方便胜中二。先总起悲观。二佛子下别起悲观。总中三。初结前。次如实下观过。后菩萨下起悲于观过中。先明非真。后诳惑下对人彰过。今初虚妄二字观内五蕴。谓妄想常等不相似无故虚。此明所取非真理无。不同情有故云不相似无也常作我想慢事故妄。此辨能取不实。非有计有常乐我净。皆名我想。非唯我见。我为本故独云我想也。诈伪二字观外六尘。世法牵取愚夫故诈。此显能取迷真。谓由妄取令彼世法隐虚诈实。使其贪取也。世法尽坏故伪。此明所取不实。世法相似相续似有义利。而实速灭无利故伪。后对人彰过者。上虚伪二境引心。总名为诳。妄诈二心迷境皆名为惑。论云。常等相。无非有似有故。虚事中意正取者。此解虚是诳义。谓令意正取故是诳也。又云。我想慢事正取故。妄事是患。此解妄是惑义。世法利尽故。诳事牵心。此解伪是诳义。世法愚痴凡夫牵取故。诈事相现。此解诈是惑义。愚夫即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三起慈悲者怜愍故。悲胜利益故。慈不住道行胜故云转增。皆言大者胜前地故。云光明者。救生方便智成故。转增光明。俱通慈悲。文有影略。转前慈愍分同诸佛。故名为生。第二别起悲观中二。先明化生愿。二如实观下明化他心。今初先牒前得是智力。近牒观有为远牒观诸谛。不舍众生牒前慈悲。后常求佛智正明起愿。愿救众生义故。二化心中二。先明大悲观。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此诸众生下。明大慈观。前中悲有二相。一如实观苦因缘集故。即知苦体性。二佛子至复作是念此诸凡夫下。观深重苦。人而多故即就人彰过。前中四。初总标二际。二知从下顺观二际。三虚妄下逆观二际。四若有下结如实知。今初前即过去后即未来。显无始终流转相故。二顺观中二。先明前际。后如前下类显后际。前中复二。先显缘集苦聚。后无我下显二空无我。今初无明有爱显流转因。能发能润此二为本故。生即是果故。涅槃云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有生老死。今菩萨观此而起大悲亦同净名从痴有爱即我病生矣。然生果有三。一欲求众生故流转生死。欲贪即是受身本故。二妄梵行求众生故。于蕴宅不能动出。外道计我常住其中故。三有求众生故增长苦聚。三有皆苦故。后显空无我。及类显后际。并显可知。三逆观中顺即苦集。逆即道灭。虚妄断尽即是灭也。出离是道。四结如实知。即双结二际逆顺有无三义。一约凡夫。但有苦集而无灭道。二约菩萨顺有逆无。三双约凡圣。真灭本有道亦符之。妄苦本空集亦同尔。凡夫迷故不觉不知。菩萨正了名知如实。第二观深重苦者。无始随逐故深。种种苦事故重。文中二。初总标可愍。不知本空故名愚痴。不知厌离故云无智。亦可俱通故为可愍。二有无数下释可愍所由。由迷二苦故初明深苦。不知故为可愍。后如是尽下明重苦不知。故为可愍于中二。初牒前诃后。二转更下正明重苦。于中三。初观生苦。机关苦事即是生苦。言机关者。显无我故。抽之则动息手便无。若造业因生生不息。随生死下明有集爱。于诸蕴下明离灭道。二不知下观老病死四大毒蛇。是不知病苦不能拔下。明具彼集。文有四句。一妄梵行求众生。不能拔出诸慢见箭。外道多起故。二欲求众生受欲者。不能息三毒火。三欲求众生行恶行者。不破无明。以见少利行大恶行。后受大苦故云黑闇。四有求众生。不竭爱欲大海。三有之爱广无边故。观如实中说彼三求。以为苦果。今为集者。三求皆能为集因而受果故。二文互举。次不求十力大圣导师。明远彼灭。不向灭者故。入魔意下明远彼道。顺怨道故。三于生死下总结过患。举生死海总显于苦。觉观波涛总明有集。此中兼显死苦之义。略不明老。第二大慈观中二。初睹境兴慈。后佛子下广愿饶益。前中二。先睹境。后我今下兴慈。今初即睹前众生受深重苦。以为慈境。文中先总。无救下别。总中无父曰孤。明前无所恃。涂尽曰穷明后无所依。任重无替曰困常。受生死故。强力所逼曰迫业惑所陵故。后别中无救无依释上孤义。论云。谓现报已受不可救脱。当报因招无善为依。次无洲无舍释上穷义。溺于觉观波涛。不闻正法智洲为对治故。在于生死旷野不为善友慈舍庇故。次无导无目释上困义。离于寂静正。念思推究竟前导故。离于正见之明目故。既无导无目非困如何。次无明下释上迫义。无明者。无明住地旧烦恼故。黑闇者四住客尘故。常起邪念故。为其覆翳不闻正法。故为彼缠裹。二兴慈中独拔修善。令物得菩提涅槃之乐。第二广愿饶益。亦彰慈所为。文中二。先牒前总明。上来修善皆为救护。即是慈相。后利益下别显救护。有十种相。前二为救未来。后八通于现未。一住不善众生。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众生令得安乐果。谓成彼善故。三愍贫乏者与资生具。四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顺缘不足苦。五世间系闭者令得解脱。下有五种令诸外道信解正法。谓六未信摄令正信。七令离无利勤苦。八疑惑众生疑除解净。九已住决定劝修三学。以调三业。十已住三学令得涅槃。上三即解行证。论意皆为外道。理实后三兼通余类。上来不住。道行胜竟。自下大文第三明彼果胜。即不住道行胜之果。有四胜果。一摄巧德胜。二名为无厌足下修行胜。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修下。教化众生胜。四佛子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下。起随顺世间智胜。四中初二自利。即所知法中智清净果。初自分后胜进。后二即利他勤方便果。前化他行。后化他智。今初摄功德中十句。初三摄闻胜。然有二义。一即三慧。如次配闻思修。二显二持。念即闻持智。及有趣即是义持。义有多种。略说二种善巧。谓智即法智胜。有趣即义智胜。然二释皆闻在初故。论名摄闻胜。次二摄戒胜。一忍辱柔和胜。即戒因成也。谓内怀惭愧不诳幽明。自护七支不招讥毁。故能持戒。二戒无缺胜即戒体成也。乃至命难不舍戒故。后五摄智胜。一者因缘集智。此知法相智。无因倒因名为非处。正因缘集名之为处。知处治于非处。故名觉者。二者证智知魔事对治。随识分别皆魔事故三知妄说智。异说对治。即知教智。正说为义句。邪说为非义句。邪正交杂拣邪得正。名善分别。四神力起用智。依定起通治邪依故。五化众生智。折伏摄受随世宜故。上五中前三自利。后二利他。第二修行胜。有十一句。前四自分。一增长因行集五度福故。二依止因行慧为所依故。此自利福智对。三化生不疲行。四令物证灭行。此二利他因果对。后七胜进。五起佛法行。六起净土行。此依正一对。七依佛法身起行相好法身故。八依佛所作起行。显三密用故。此二外相内密对。上四皆起菩提。九敬重法行。进依胜己故。上五自利。后二利他。十愿取有行。十一离小乘行。即显是拣非对。第三教化众生胜中二。初正明化生后佛子下。结行成益。今初分二。初总以四摄摄生。后示现色身下。别明四摄。文有八句。一示色身是同事摄。随顺众生应化自众故。二演说法即爱语摄。谛语法语为爱语性。一切种爱语中多约开演。论云为疑惑众生。即一切门中之语也。三开示下。皆利行摄。此句为于菩提无方便众生。示菩萨行。即利行自性。四于大乘疲倦众生。示佛威力。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故。五为乐世间众生著财位故。示其过患。明位大忧大财多祸多。六为不信大乘先未行胜。善赞如来智。七为无智外道示以神通。上三即难行利行。八总显一切门一切种利行。故云种种方便。然利行爱语亦可参用。由彼爱语示其所学。即为利行故。次下广明布施故。别中略无四摄。广义如瑜伽四十三辨。第二结行成益中。初结前。心恒下成益。趣佛智者。为化众生更求胜力。余文已作不退。未作增修。第四随顺世智胜者。明染障对治。染即烦恼障即所知。文分为三。初总标多门。二所谓下。别示其相。三及余下总结成益。二中显五明相故。大般若云。五地菩萨学五明故。即分为五。一文字算数。是其声明。通治懦智障。言文字者。名句文身。即声论中法施设建立故。算数即数建立故。又治取与生疑障。二图书至咸通达。即当因明。咸通达者。正是明义种种论者。言论尚论。诤论毁谤论。顺正论教道论等类非一故。地水火风即是诤论中摄。谓诸邪见计不同故。顺世外道。唯地为因。一切皆以微尘成故。水风二仙外道。以风水为因。世界水成故。风轮持故。事火外道以火为因。火成熟故。图书印玺即尚论。随世所闻故。又此图书亦正教量。即治所用事中忘障。论云。取与寄付。即事中障。闻法思****中障。作不作已作未作应作不应作。皆业中障。印障亦是现量。又治所取物不守护障。玺即玉印。三又善下。即医方明。即四大不调。众生毒相病障对治故。善疗能断皆除断方便。断已不生故名为善癫至蛊毒病相病因。于中颠等内四大。鬼等外众生。蛊毒通二。有草毒蛇等毒故论经说。咒药等即病因死因对治。即善方药摄。四文笔下。工巧明。文笔赞咏即书算计度。数印工业中书所摄故。韵属曰文。对词曰笔显德为赞。寄情曰咏。次歌至谈说即音乐工业。悉善其事通上二文。皆忧恼障对治。国城至其宜。即营造工业。草树华果亦兼营农工业。此即不喜乐障对治。金至示人。即生成工业系闭障对治。日月至无错谬。即占相工业。是所得报分过作恶因障对治。谓皆由前世恶因。感此凶吉等故。日月五星以为七曜及二十八宿并上知天文。地震即下知地理。夜梦至休咎。即中知人情。鸟鸣即察鸟情。亦是人情所感咸善无谬。总究上三才。五持戒下。内明治五种染。一持戒治破戒染。二入禅治贪欲染。三神通治邪归依染。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谓治杀生祀祠求梵福故。五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上来所释多依本论及瑜伽十三四五。其中更有别理恐厌繁文。又论与经有不次者。但可以论就经。不可回经从论。第三总结成益者。此起世智具四种相。一异障中无障故。云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事中不知名之为障。损恼生事复是事中异障。今无此捕猎等之异障。二与无过乐即为利益故。谓虽不恼令其染著。亦不为之。三发起清净即咸悉开示。谓能起助道之事。四所用清净。即渐令安住无上佛法。谓用此得净故。第二位果亦有三果。初调柔果亦四。一调柔行。二教智净。三别地行相。四结说地相。前中有法喻合。法中正起行内。又更闻法得陀罗尼者。论云。非得义持者。对胜显劣般若未现前故。所以得闻持者得二难故。一地初十平等心。难得能得故。二地中乐出世间智。现世间智。此不住道难得能得故。此之二难对劣显胜故。得闻持不同三地唯世间闻持。喻中真金砗磲磨莹者证智契如事为真金。教智光明能示现如事。犹彼砗磲。二佛子菩萨住此难胜下。教智净中日月等者论云。依阿含增长智慧光明胜前地智故。谓胜前地珠光。余文如前。第三重颂。二十二颂分三。初十七偈颂地行。次四颂地果。后一结说。初中又三。初五偈三句。颂胜慢对治。于中初四偈颂十平等。余颂如道行。第二了知下。六偈三句颂不住道。于中初两偈一句。颂所知法中智清净。后既观知下四偈半。颂教化众生勤方便。于中初一偈颂总观有为虚伪起慈悲二心。次一偈半颂悲观中观缘集苦。次一颂半颂观深重苦。后半颂大慈观。第三名为下。四偈半颂彼果胜中。初半偈颂摄功德胜。次一颂修行胜。于中如是一切为众生句。兼颂教化众生胜。后三颂起世智胜颂位果。三果可知五地竟。

同类推荐
  • 佛说长者子制经

    佛说长者子制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乘起信论义记

    大乘起信论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明英宗宝训

    明英宗宝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发觉净心经卷上

    发觉净心经卷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维诗集

    王维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天赋世界尸鬼

    天赋世界尸鬼

    故事背景是在一个绝大部分人都有某种天赋(俗称超能力)而极少数是毫无天赋的世界,而男主是一个平庸的人,但他的经历却不一般,自从他的遭遇开始他便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但生活又怎能允许他如此轻易的放弃这样的经历呢?好了,就让这些文字带你们走进他的故事中去吧
  • 延明纪略

    延明纪略

    崇祯八年,李自成、张献忠联营与左光先沿汉水对峙。卢象升统领东南,洪承畴经略西北,两面夹击,义军左右冲突,一把火烧了朱元璋当年出家的皇觉寺。徐光启提出编列的《崇祯历书》终于修成,西学东渐成果日丰。郑芝龙与刘香大战珠江口,一举成为海上霸主。多尔衮收服察哈尔各部,皇太极敲打代善,获得了后金内部的无上权威。日本江户幕府正式锁国。西班牙在秘鲁的银山日渐枯竭。《布拉格合约》签订,德意志的战场看上去要偃旗息鼓,红袍宰相却已经带着法兰西的雄师准备入场。汉中府,杨渊写下一副对联。“谋国之忠,识人之明,自愧不让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
  • 无名冒险史

    无名冒险史

    一部书架里空白封面的的书,记录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冒险故事。
  • 出肉装的迈特凯

    出肉装的迈特凯

    木叶的苍蓝猛兽,迈特凯参上!凯,就应该出肉装!狂徒全图浪,八门复活甲!在我双抗叠满的肉装面前,各位外星人全都是垃圾!
  • 傲慢与毁灭

    傲慢与毁灭

    镜像太阳系,第四行星,我们的世界。世界已经严重污染,我们正在走向黑暗……但,也许,我们的文明将幸存,虽然幸存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如果它还承认,自己诞生于人类文明的怀抱,如果它不打算拿走我们这些亡者的尊严,那么,我们的文明将幸存,并且,永生……然而,这都是不可能的,它必将拿走我们的一切,财富、光荣与梦想——甚至,我们的墓碑。我们不能就这样默默的走进一个没有墓碑的坟墓。我们名字将不能铭刻于墓碑上,所以,它将铭刻于你的梦魇里,永世不灭。好吧,可怜的,人类文明的孩子,你又能向谁提起我们呢?宇宙是这样的空旷和冷寂。这样吧,我们也不做你的梦魇了……你将永世孤寂,直到……宇宙的热寂。
  • 99年体育生的故事

    99年体育生的故事

    坎坷又搞笑·孤单却热血·记载着自己做的种种傻事
  • 我的网课日记

    我的网课日记

    记录每天同学网课之间的趣事,可能开学时就会停更,但我会我坚持日更
  • 家有青春期男孩:父子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家有青春期男孩:父子共战青春期必读书

    我们知道,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胜过好学校。其实,好爸爸一样胜过好老师,也一样胜过好学校。但是,你做到了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讲?你做到了吗?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到上述两点,请阅读并实践《家有青春期男孩》,其中的各种技巧与理念,一定会让你成为一个好爸爸!让你这个好爸爸胜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胜过好学校。
  • 画江湖之逍遥三绝

    画江湖之逍遥三绝

    南宋末年,江湖动荡不安。明教突然死灰复燃,而明教教主萧陌偶得逍遥派三大神功。此后,称霸江湖无人能及,江湖因此腥风血雨,萧陌为自己一己之私,不顾众人劝阻,在北冥神功的威力下,让已经死灰复燃的明教再次覆灭,而这个原因便是萧陌干了所有人的内力。可惜内力驳杂不堪,体内数十股内力不停的碰撞,最后身死道消。而机缘巧合下,萧陌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我萧陌发誓,要让幻音坊成为控制朝堂的江湖势力,我要让所有人都在我的脚下颤抖,既然前世没有完成,如今我还是有着机会的。”
  • 我的18岁绝美鬼妻

    我的18岁绝美鬼妻

    做最强的魂师,爱最美的女人,这就是刘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