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天空,明净高远,如同最澄澈的眼眸。微风轻拂脸颊,像绵软的小手抚过,带走了夏天的燥热,只留下一片清爽。
依依牵着邻家小姑娘刘丽霞,站在学校门口。她看着门边墙上那些斑驳褪色的痕迹,这些痕迹无声地见证了岁月的流逝,也让这所小学有了一种厚重的特别的沧桑感。的确,这也是镇上最老的一所小学了。
家门后面也有一所小学,小麦和小米都曾在那里读书,不过依依仍是绕了远路到这边来读书,哥哥们在这里上学,郁果后来也在这里上学,现在呢,李淑兰在这里上班,铺子也在这里。
她要上学了。郁福和李淑兰虽不着急,却也没有反对,等开学时李淑兰就带她来学校办了报名手续,后来去刘家,刘丽霞见了她的新书包,吵着要去,刘家媳妇也应了,对李淑兰笑眯眯道:“也好,让她们一去去吧,小姐儿俩也有个照应。”
依依以为她的心态应该沧桑一些,云淡风轻,顺便藐视一下万恶的应试教育,可是不然,从穿过学校满是锈色的大铁门,到迎面撞见一群欢悦的红领巾,到进了教室,抹桌子扫地擦黑板擦玻璃,又到排排坐好,领到带着油墨香味的崭新的课本,她只觉心潮澎湃。
又深觉自己的幸运,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呵!
依依带着刘丽霞,到了一张不前不后的桌旁坐下,老师还没来时,班里一片嗡嗡嗡的小声说话声,她饶有兴趣地观察四周,冷不防后背被捅了一下。
她一看,是个短发黑肤的小女孩,正低头窃笑,见她回头,悄声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啊?”
依依笑着答了她。
从前的她性格内敛,总习惯于和人保持距离,不觉就带着一种疏离感,虽然心里没有恶意,人们却认为她冷漠高傲,不爱亲近她,她也总不能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去,现在却不想再这样了。年少纯净无暇的友谊,怎么能不好好体味呢?
于是不多时,便与前后桌的小孩子都混熟了,六个人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不过一看老师进来,立马闭口不言,如同秋日寒蝉一般。
老师是个戴着眼镜的圆脸中年大叔,看上去很面善,只是不知道管教起学生来怎么样。
老师发过书点了名,便让学生各自散了,明天星期一,才是正式上课的日子。
依依把课本放到书包里收好,这是李淑兰学会裁剪后的第一件成品,虽然略有走形,不过针脚严密,底子是墨蓝色的,周围掐了牙边,外侧还贴布缝了两株金灿灿的向日葵,十分讨喜。
收好课本,又同新朋友告了别,她才带着刘丽霞出来,到李淑兰的办公室去找她。
李淑兰正在收拾东西,见她俩进来,笑着直起身,问有没有见到新班主任。
“见到了,不是杨叔叔吗?”依依笑道。
“还认识了好几个同学!”刘丽霞脆生生道。
李淑兰揉揉依依的头顶,笑道:“你带妹妹先到铺子去。妈妈还有个会要开,完了去找你们,咱们一起回家。”
一进铺子,迎面撞上了许建强,依依笑着问:“小哥,你怎么也过来了?书领到了吗?”
男孩子挠挠头发,回道:“领过了,出来就想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地方。”
如今他也开始操这些心了,不似以前,一派天真烂漫,吃饱了就什么事都不管,万事不操心的闲人一个。父母离婚,许家的孩子们都似打了催熟针,连最小的许建强都知道要过来帮衬些。再说,他自己是这样想的,二哥许建国出去读书了,兄弟们就剩他自己在这边,他不管谁管?
“今天人倒不多,”宋芯芯笑道,又问依依:“鸡蛋和牛奶都送来了,这会子就煮上?”
“煮吧。”依依笑道:“煮好了我们一起做茶叶蛋。”
几年下来,外间布置也又了些变化,柜台做低了,是为了小些的孩子们方便,中间加了几个货架让人自选,同时还不时搞些优惠活动,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就降价销售……
诸如种种,都是后世超市用惯了的法子,用在现在,也颇有成效。这两年虽说周围跟风开了好几家小店,不过这里的生意依然是最好的,就是人手紧些,只宋芯芯一个,人多了就忙不过来,所以两家的孩子得了空,就会过来帮忙。
茶叶蛋是从那年那达慕大会后开始做的,一直到现在,牛奶则是自家几个孩子喝的,后来无意中发现喜欢喝牛奶的孩子也不少,就煮开了对外销售,居然也还不错,依依又把收集到的关于牛奶营养的剪报贴在墙上,慢慢就有来不及吃早餐的孩子,过来喝上一杯牛奶,再搭配些茶果点心,吃过了再去教室。
鸡蛋很快就熟了,等晾到不烫了,几人便拿着勺子敲了起来,一时噼啪之声不绝,倒也有着特殊的韵律在内。
*******
开学一个星期,依依就把全班三十多个同学认熟了,她身边也形成了一个六人的小圈子,下课后便玩在一起,游戏内容也很丰富,什么踢沙包跳皮筋或者玩“嘎拉哈”,又叫羊拐,蒙语沙嘎,谐音过来就成了“虾”,于是每当下课,就有人问:“喂,××,玩‘虾’不?”
或是四五个女孩子腿别在一起,搭成一个圈,蹦蹦跳跳,边跳边唱着儿歌:
“红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儿,小孩儿的名字叫花篮……”
因为是单脚跳,总有半路掉下来的,整个圈就散了,女孩子们就嘻嘻哈哈笑个不住。
小孩子们玩得疯,一下课便冲出来,直听到上课铃响,才飞快地跑回教室去。
然后便坐到桌前喘着气,互相一笑。
上课就需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同学们都要正襟危坐,后背挺得笔直,胸膛距桌子一拳,眼睛离桌面一尺。怕孩子们养成不好的习惯,杨老师常手持教鞭棍儿,在教室中间走来走去的,看到软肩塌背的,就来上一下子。
这个姿势虽好,只是很累人。依依自己懒散惯了,就有些不受拘束,也觉得有点不自在。
虽然课业不多,可也很有混日子的感觉。
于是有一天早上,她便对李淑兰道:
“今天不想去学校了……”
比起现在的孩子,猫儿的童年是很欢乐的……
这两天还算勤快,SO,求随手的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