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968600000019

第19章 一个有“使命”的人(1)

结识梅耶。确立坦克思想。

在“官运”和“使命”之间选择了“使命”。

出版《建立职业军》,有人把该书同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相提并论,并列入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但在法国本地却被官方坚决否定。

戴高乐回到巴黎后,从1932年起,就经常和一些知交交流。经挚友纳香中校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奇怪而妙趣横生的老人,同他情投意合,成为忘年之交。这位老人就是80高龄的犹太退休军官埃米尔·梅耶。梅耶曾在查理曼中学与霞飞同班,在巴黎综合技术学院与福煦同学,是莱昂·勃卢姆的表兄。霞飞和福煦后来都成了元帅,进入统帅的行列,而梅耶直至最后还是个小小的上校。这是完全合乎规律的,因为梅耶以观点新奇著称,很有学问,无限忠诚。他的事业从1895年开始受挫,那时,他公开发表意见,不相信德雷福斯有罪。不久,他出版一个小册子《不要军队,不要战争》,又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1917年,他又为拯救被德军俘虏的朋友纳香,曾给德军战俘营领导奥夫拉格写信,要求释放纳香,并对德国人表示钦佩。不料,此信被法国军事检查机关扣发,因此误了前程。这也使他极为不快。这是他自己的“造化”。但是,他依然精神焕发,思想活跃,社交广泛。他同一些大作家、大政治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例如,与之保持书信来往的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歇·马丁·杜伽尔,有他青年时代的朋友,19世纪法国的著名思想家伊波利特。中断军事生涯离开军队后,梅耶成了一位军事理论家和新闻工作者。他写了很多论文,其中有的显示了惊人的远见。1903年,当法国军方酝酿不惜任何代价进攻的计划时,他预言说,战争将是阵地战的形式,火力威力将使得积极的进攻行动变得非常困难。贝当当时可能就是从他那里接受了炮兵优势论的。戴高乐也就是因为当年持此观点而受到贝当青睐的。

戴高乐顽强的性格、坚定的信念、高度的原则性和坚决的行动,都给梅耶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梅耶与戴高乐一见如故,觉得戴高乐有独立见解,举止非凡,在军界非常出众。戴高乐还由纳香介绍认识了其他一些知识界、军界和政界人士。他们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梅耶是这个小团体的心脏,而戴高乐后来逐渐成了这个小团体的中心。

这一伙人每星期一晚上到蒙帕纳斯火车站对面的迪梅尼尔咖啡馆聚会。戴高乐还常邀请他们到他在圣·弗朗索瓦·格拉维埃大道的住所做客。他们还常在曾任白里安办公厅主任的保罗·格鲁尼和梅耶的女婿鲍姆·巴兰在包塞朱尔林阴大道的住所举行沙龙聚会。这个团体使戴高乐受益匪浅,使他有机会检验自己的信心,提出自己的思想,让大家讨论,同时自己也得到了许多新东西。同梅耶的交往对戴高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据让·拉古都尔说,梅耶是惟一能同安德烈·马尔罗一样,“对戴高乐的思想和生活施加直接影响的人”。

拉古都尔还断言,正是在梅耶和戴高乐的交谈中,才产生了建立职业装甲坦克部队的思想,产生了不久成为戴高乐战斗纲领的思想。

社会中有一种倾向认为,军队装备新技术,以及由此而在战术、战役法、战略上出现革命性变化,是工业发展和新技术取得成就的必然结果。戴高乐军事历史知识渊博,通晓古时骑兵在战争中创造出很多奇迹的会战。过去,骑兵是攻无不破的攻城槌。现代,取代马匹的是摩托,取代铠甲和头盔的是装甲。坦克,肯定是起决定作用的兵器。只有坦克,才能救法国。

戴高乐深知,法国在军队的数量上不能与未来的敌人——德国相比,因为法国的人口比德国少得多。尤其在20世纪30年代,法国人口空前下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年出生人口83万人,而在30年代,年出生人口仅为62万人。死亡的人数比出生人数多得多。一个世纪前,法国人口占欧洲总人口的1/6,而此时仅占欧洲人口1/16。总而言之,戴高乐和梅耶讨论了法国安全问题的方方面面,他们自然得出一个结论: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快速的、能突击的,但人数不多的军队。一切都寄希望于坦克。

戴高乐非常关注军事的迅速发展和军队的各种实践。他到处为自己的假设求证。他知道,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就成功地使用过独立坦克军。英国将军富勒和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那时即已积极主张使用大装甲坦克兵团。尽管法国军事领导当局轻视坦克,没能认真分析坦克的出现对现代战争性质的影响,特别是没能考虑到,坦克部队可独立行动,打运动战,而不只是可用于支援步兵,但是,在法国也进行过一些类似尝试。1917年4月17日,埃斯蒂安将军曾把他专门建立的坦克兵团派往步兵前面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斯蒂安将军于1920年建议建立一支由10万人组成,能夜间开进80公里的军队。这支军队的突击力量应是由4000辆坦克和2万人组成的一个军。埃斯蒂安将军在军队里被称为“坦克之父”。1928年,杜梅尔格将军向最高统帅部提交过一份建立装甲坦克师的建议草案。但是,他的草案未被采纳。诚然,1933年,由各部队抽调力量在恕伊普兵营组成过1个轻型坦克师。但是,这个轻型坦克师的使命只是侦察和警戒。

由于法国最高军事统帅部不愿听取关于广泛和独立使用坦克兵团的建议,所以到此时为止,还在执行1921年在贝当元帅领导下制定的《大兵团战术使用临时条例》。该战斗条例规定,步兵是主要突击力量,在发起进攻前,应在坦克和飞机的可能帮助下,“由炮兵先进行射击,并于尔后给予支援”。按照条例,坦克只能作为步兵的支援力量。这是法国在1914~1918年战争中的战术。

但是,在德国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德国战斗条令明确规定,坦克兵团应充分运用自己在速度和火力上的优势独立行动。

戴高乐认为,决不允许再推延实现自己的新思想,因为他日益确信战争迫在眉睫。他决定诉诸舆论,提出自己的计划。但他觉得,要把自己的企图提交给军界上层,那是幼稚的。于是,他决定公开向社会公众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计划。

1933年5月10日,他根据梅耶的倡议,先在《政治与议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建立职业军》的论文。本想以此放颗“炸弹”,对这篇论文抱有很大希望,结果反响不大,令人失望。而且有位挚友警告他说,他应在“官运”和“使命”之间做出选择:或看重“官运”,珍惜前程,或看重“使命”,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继续前进。戴高乐选择了后者。他发现,要打动那些握有大权的军界顽固派,单凭发表一篇论文是远远不够的。他决定,尽快在那篇论文的基础上写一本书,题目仍叫《建立职业军》。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戴高乐所著《建立职业军》一书终于1934年3月由贝尔热一莱夫罗尔出版。但出版后,除军界上层外,反响不大。后来人们对这本书的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能否算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军事著作,还有待讨论,也有人认为,它可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提并论,并把它列入世界十大军事著作。

实际情况是,《建立职业军》的篇幅不长,法文版仅有200页,比《剑刃》多40页。但它论述的问题包括战略、战术,以及许多有关建立坦克职业军队的技术性细节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常有的文学亮点。戴高乐很了解艺术这个词的价值,所以在正文和题词里,他宁愿引用一些诗人、作家和哲学家的话,而不引用一些军事理论家的呆板公式。在他引证的诗人、作家和哲学家中,有文学家安纳托利亚·法朗士、莫里斯·梅特林克、让·里什宾、阿尔贝特-萨迈、乔治·杜亚美;有思想家布列兹·帕斯卡里、弗朗索瓦-拉罗什富科、乔治·里格尔。这不仅排除了书中的一些严厉,甚至严酷的思想,而且也加强了书中独特的文学色彩。

《建立职业军》全书中共分6章:《掩护》、《技术》、《政治》、《编成》、《使用》及《指挥》。

在第1章《掩护》里,戴高乐引证了拿破仑的这一思想:“国家的政治在于它的地理。”戴高乐首先分析了法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他指出,在法国东北边界上的“大缺口”,为敌人入侵开辟了方便之门;那里没有什么地理障碍。戴高乐预言,在未来战争中,比利时的领土将为敌人进军所用。接着,他把法兰西和日耳曼“两个种族”的民族心理和传统做了比较。他指出了为什么德国对外扩张不可遏止;法国为什么总是对战争准备不足。他认为,在未来战争中,法国可能受到悲剧性打击,决不能依靠仓促防御,以阵势紊乱的军队来抵制最初的打击。据此,他得出结论说:“后备队和新兵是我国国防的主力,但这种力量,却不易召集,运用起来也不灵活。现在已经是时候了,必须另外再加上一支可以立即调遣的机动力量,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有一批常备的、团结的和能够熟练地使用武器的部队。”[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1卷(上),第8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

同类推荐
  • 读懂朱自清

    读懂朱自清

    本书沿着这样的体例——“言+行+大事记+人物小传+著作精选”。巧妙而精到地展示了徐志摩先生的全貌,是一套生动活泼,而又全面了解徐志摩先生的读本。其中:“言”、“行”取微博体形式,“言”即名家精辟精彩的言论,“行”则是彰显名家个性特质的行为。“大事记”是名家所历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记录他们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物小传”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概览,尤其侧重于他们的成长、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经历。“著作精选”则是最能体现他们文化贡献的代表作品的选摘汇集。
  • 沈从文:湘西之蛊

    沈从文:湘西之蛊

    本书作者陶方宣追寻着沈从文的生命轨迹,以细腻浪漫的文笔描绘湘西的奇异风情:神秘的赶尸与罡仙、痴情的苗女与水手、多情的却又杀人如麻的土匪——奇情异事与妩媚山水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沈从文曲折而又动荡的一生。
  • 李光耀传

    李光耀传

    李光耀,新加坡华人,为新加坡首任总理、曾任国务资政以及内阁资政。为新加坡的独立及崛起做出很大贡献,被誉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不仅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之一,也是现今世界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曾力挽狂澜,年仅36岁时便领导新加坡走向独立。在随后40年的新加坡总理生涯中,他又大刀阔斧,主导新加坡的转型,让新加坡的经济取得了西方式的成功。本书全面记录了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波澜壮阔的一生,政治场上的斗争,经济浪潮的搏击,艰险经历中的强大意志,过人的胆识伟人的魄力,都将在字里行间中一一呈现,翻开这本书,犹如与李光耀先生当面详谈,不经意间直入这个伟大而传奇人物的内心世界。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 历史选择:中共传奇人物档案

    历史选择:中共传奇人物档案

    本书是《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十年采访、发表过的作品精选,是在研究大量史料后,与这些著名人物的家属、子女、亲友、部下、同事在访谈中回忆出来的故事和细节,独家解密他们沉淀在历史岁月中的那些刻骨铭心的人生往事和生命印记,让读者全方位地感受中共传奇人物的家国情怀,了解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热门推荐
  • 千香璧

    千香璧

    这是一本我的短篇集,想用心凝练一些清清浅浅的悲点和笑点
  • 丹武神尊

    丹武神尊

    天若有我,苍穹染血,轮回崩裂。天若无我,逆乱阴阳,崩天裂地。抬手间,天翻地覆,举足间,山河倾塌。荒凉大地,苍穹染血,妄想成仙,唯踏血与骨前行。孟非,于莽莽天地间,崛起!
  • 超圣兽战士

    超圣兽战士

    有个叫做阿凡夏的王国,原本是被七大圣兽保护着的和平国度,但是由于黑暗巫师施展邪恶的魔法,把牠们变成怪兽,让王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有个预言中的男孩成为救星,跟他的好伙伴们一起出生入死,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众人,并且自我成长……
  • 赏金杀手:妈妈传奇

    赏金杀手:妈妈传奇

    在遥远的北国有一个罹患癌症的妈妈武静水被丈夫抛弃被亲人唾弃,但唯一对她好的小姨也弹尽粮绝,她告诉自己,自己不能这样堕落,于是她被迫成为一名赏金杀手来获取钱财,期间她经历了杀手组织内部人员的背叛,还因过度认真调查北国邪派而被谋杀,自己的小儿子也被北国邪派绑架,好在都化险为夷,在一次次的任务中,一姐发现了警察之中不可告人的秘密,随即引发了北国邪派和赏金猎人组织之间的龙争虎斗,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境外间谍组织在密谋着什么?真正想陷害武静水于死地的人究竟是谁?一切迷离的烟雾都被武静水一一吹散,最终她即将面对曾经抛弃她的丈夫,她会杀了他吗?
  • 阅读点亮金色年华:现代礼仪常识

    阅读点亮金色年华:现代礼仪常识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步肜成的重要阶段,懂得现代礼仪常识,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对于他们健康成长及长大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礼仪常识:阅读点亮金色年华》从仪态仪表、饮食起居、接人待物、集体活动等诸多方面,详细介绍了在各种不同场合应遵循的各钟礼仪常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 都市奇妖录

    都市奇妖录

    居住在大都市的人们永远也不会发现,或许他身边匆匆而过的一个人其外表下边隐藏着,和我们本质里不相同的身躯。那些被人类看作异类的生物已经居住在了我们身边,他们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情感,但是他们却见证了人类的一幕幕丑恶……
  • 豪门恩宠:前妻不要跑

    豪门恩宠:前妻不要跑

    母亲意外坠海,尸骨无存,在救援的七十二小时里,他却一分也没有出现,回到家里,却发现他正与小三恩爱,急促走到两人面前,一巴掌扇在那女人脸上,随而转头对着他吼道:“从此,我们毫不相干!”她直接冲了出去。她一夜未归,他派人到处寻找,翌日,他却在房间里发现了离婚协议书,只女方处正规正矩的签着她的名字。而紧接着便又收到手下那传来她跳海的消息……三年后度假村庄偶然相遇,两人四目相对……她逃,他追。“女人,既然你没死,就给我滚回家带孩子去!”
  • 该交颜值税了

    该交颜值税了

    人人都羡慕高颜值,但是颜值超过平均值是要收税的。今天,你交税了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宫廷女国医

    宫廷女国医

    本书故事讲述的是汉武帝时期,义妁父母遭到太医院最高长官太医令丞崔府志的陷害,双双身亡,刚刚出世不久的孤女义妁被父亲生前好友民间大夫许善友抱走领养。义妁天资聪敏,对医术情有独钟,立志成为一名大夫。无奈生为女子,又加之养父的坚决阻挠,只得偷学医术。养父在瘟疫中献身,临终前告诉了她的身世。悲痛中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德行高尚的大夫的决心。此后拜长安第一名医郑无空为师,苦学医术,悬壶济世,一时间被誉为女中扁鹊。为学习更高的医术,进入宫廷,几经倾轧与迫害,几经牢狱之苦,不卑不亢,先后做过乳医、女医、女侍医,最终被汉武帝册封为西汉历史上第一位女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