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绘画语汇体系的逐渐形成
从唐代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在这段从公元7世纪初到13世纪下半叶的六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画经历了漫长而稳定的发展道路,各种主要的技巧都逐步完善,各类主要的题材均得到深入发掘和完善表现,各种创作手法都进行了全面尝试,并且在绘画的装裱、收藏、流通等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规矩与程序,甚至在绘画理论与画史的各个方面研究上,也都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使得中国画无论在处理各种题材、各类场景以至各种要求和各类篇幅上,基本上能得心应手,使中国画的成就达到了举世无双的高度。从总的绘画发展史上来看,可以用“唐工宋巧”一言以蔽之。唐代的绘画,重视描绘的工致、色泽的华美、场面的把握,显现出与唐代华丽庄严的文化基调相协调的风格。五代时期,各种风格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性特征,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影响,进入了一次小小的变革时期。而到了两宋时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绘画更重视情趣的发扬与形象的生动,描绘上细致入微,趣味十足,将中国画的描绘技巧推向了极致。从而引发出更新的绘画思想与描绘要求,将中国画推向新的发展与变革时期。
初唐至中唐,绘画逐渐由人物画转向其他的绘画门类,由寺观壁画的广泛制作转向了更重视卷轴画的创作。到了晚唐,各类画种已基本完善,名家辈出,蔚为大观。唐代最著名的人物画家有初唐的闫立本,中唐的吴道子、卢棱伽、张萱,晚唐的周防。总的来讲,唐代的人物画题材广泛,它不但包括世俗人物、宫人仕女、外域使臣,也包括各种历史神话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佛仙罗汉等释道人物。初唐至中唐,道释人物是十分普遍的画题,历史人物亦相当普遍,绘画从总体上还保持着“教化人伦”的传统与“使民知神奸”的功能。由中唐至晚唐,人物画更多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描绘出唐代宫中或民间的生动活泼的生活场面。
闫立本是初唐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他与他的父亲闫毗、兄长闫立德俱以绘画知名,并擅长工艺与建筑,有“丹青神化”、“冠绝古今”之誉。他继承张僧繇的画风,笔力圆劲雄浑,精于刻画人物性格,长于肖像人物。他传世之作《历代帝王图》以肖像的形式绘出了从汉昭帝至隋炀帝共13个帝王的形象,人物个性十足,为早期中国人物画中最著名的作品,现该图存13段,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此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接文成公主使臣禄东赞的情形,是一幅珍贵的文献资料及绘画珍品。
吴道子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一位既有创新又不失法度的大画家。他善于处理各种题材。苏东坡曾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他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可惜今已无作品传世,只有后人托名摹本《天王送子图》《释迦图》流落日本大阪美术馆及京都东福寺,其风格与唐画有一定距离。而他的弟子卢棱伽尚有传世的《罗汉图册》藏于故宫博物院,画风细致生动,用笔遒劲,可想见当时吴道子风格之一斑。
张萱是生活于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也是有可信摹本画迹传世的唐代画家之一。他所作的《捣练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虢国夫人游春图》也是他创作的著名作品之一,该二图均传为宋徽宗赵佶所摹,当能体现更多的原著风貌。晚唐画家周防初学张萱,后则小异,他善画贵族妇女,严妆华饰,优悠丰满,在描法与设色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且能注重神态表达,时人多有模仿而称之为“周家样”。他的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视为唐代绘画的典型精品。
唐代的山水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总的变化是在中唐开始的。吴道子所创的笔法,由于有了轻重缓急的变化而造成了一种可以表现不同力度、不同质地、不同势态的描绘效果,有利于“有常体而无恒形”的山水题材之表现。到了李思训、李道昭父子手里,他们又对山水画的着色和用笔作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种如同斧劈痕的画法;并用碧青和金色共同着色勾勒,使山水画具有浓重的装饰趣味和审美效果。到了晚唐,笔法变化更多,描绘山石树木的手法亦更丰富,山水画走向了第一次变革。美术史家普遍认为的“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即指此也。现存的几幅唐代山水画,历来有人认为可能是李思训父子的作品,其中以《春山行旅图》与《江帆楼阁图》较为典型,它们反映了唐代山水那细密精丽的风格。另一方面值得提到的山水画家应当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与晚唐画家王洽,他们打破了精细艳丽的描绘,用水墨作晕染,创造了“破墨”的技巧,开后世水墨画之先河。他们现已无确信的画迹传世,但历代对他们的作品多有赞誉,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晚唐开始,花鸟画也开始独立形成,边鸾即以画花鸟而著称。其实,唐代不乏花鸟题材的画家,例如曹霸与韩斡以鞍马人物著称于时,现藏故宫博物院的《牧马图》即为韩斡所绘。此外,中唐画家韩混所作的《五牛图》,更是举世闻名的动物画精品,图中对牛那种如实的细致描绘和神情描绘,充分显示出中国画的状物传神技巧,反映出国画的特殊魅力。在画史记载中,亦不乏以各类题材描绘擅长而著称的画家,如孙位以画水知名,刁光胤以画猫著称等,这显示了唐代绘画全面的繁荣。
由于各类题材的描绘手法不同,绘画的技巧亦有不同的侧重。
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法度与不同的样式,例如所谓的张家样、吴装、周家样等等,便是唐代绘画中著名的样式之称谓。在这种师承与师心并重的条件下,各以法式为主的绘画语汇也开始逐渐形成,所谓皴、擦、点、染等中国画特有的法度也日臻完善。
(第二节)致广大、尽精微
由唐末五代至宋初,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五代至宋初时期,出现了四位在山水画中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画家,他们是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史称“荆关董巨”。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河南,一说山西)人,通经史,能诗文,工画佛像,尤精山水。关仝为五代后梁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师荆浩,晚年有出蓝之誉。董源字叔达,锺陵(今属江西)人,五代南唐画家,曾任后苑副使,世称他“董北苑”,工画山水、虎、牛、人物,最擅山水。巨然为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亡后至开封开元寺出家为僧,工画山水,早年师董源,晚年趋于平淡,益见自然。在他们四人当中,两南两北,两先两后,并均有师承关系而又有发挥创造。他们共同创造出山水树石等题材的众多表现手法,尤其是基本完善了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笔法——皴法的探索与总结,在擦、染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创造与突破,使得中国山水画的面貌在他们手中发生了一个突变,既能完整体现山水这一巨大题材的布置与把握,又能充分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来表现不同的对象与情境之要求,使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们并能将笔墨融为一体,开创了中国画笔墨氤氲的气象。荆浩就曾经说过:“吴道子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山水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用“融唐工宋巧,化吴笔项墨”来评价荆浩以及五代山水四大家的风格与贡献,当是恰如其分的。由于他们的努力和各自独特风格的形成,使得山水画在总体上形成了南北流派的不同追求。他们的作品历代多有著录评传,至今仍皆有作品流传在世。如荆浩的《匡庐图》,关仝的《山谿待渡图》《关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层崖丛树图》《万壑松风图》等等,都是古代山水画的瑰宝。总的来讲,荆浩与关仝的作品着重于树石的表现。高山深谷,气势雄浑;古树奇木,笔意多姿;巨石危峰,景象森然。董源与巨然的作品则着重于山和水的表现,常用水墨晕染,具有一种秀润的感觉。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地将各种笔法融为一体,使得画中的山峦浑厚、树木苍茂,密树重山层次分明,曲径平湖生动活泼,有一种平淡天真的特色。
五代时期还是花鸟画发展并形成流派的重要时期。花鸟画的发展,与宫廷画院的设立有很大关系。从南唐开始,宫廷创立画院,罗致书画名家,培养专业画家队伍,对绘画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画院是世界上建立最早的绘画专门学院,也是最早的专职画家独立组织的创作机构。可视为中国花鸟画开山鼻祖的黄筌,便是蜀国宫廷中的著名画家,官至翰林待诏,并在宋初与他的儿子兄弟等一门画家都入了宋代画院。黄筌是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在花鸟画上的主要贡献是集当时各家之长而发展成特有的描绘花鸟的技法,着重于晕染,强调形象的真实生动而形成了妍丽工细的审美风格,为花鸟题材的独立与花鸟画语汇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富丽生动,多以珍禽异卉为题材。现在尚存于故宫博物院的作品《写生珍禽图》是他唯一留下的传世作品。从他的画稿虽不能看到布局章法,但其描绘的工细真实不得不令人叫绝,它反映了一千多年前的中国画已有高妙的写实技巧,它们比西洋古典绘画中的写实描绘有过之而无不及。那种以为中国画缺乏写实能力的片面说法是不了解中国画的特征及特殊发展道路所致。另一个与黄筌齐名的花鸟画家是五代时南唐金陵(今江苏南京)布衣徐熙。他为人宁静淡泊,独创彩墨并施、互不相掩而草写杂施的所谓“落墨法”,使花鸟画的用笔一开始便与墨、色联系起来,为后世“没骨法”开了先河。他善画江汀野鸟、山间花草、蔬果苗茎,为花鸟画奠定了丰富的题材语汇,备受后世文人之推崇,美术史家们将他与黄筌并称,评价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中肯地道出了他们整个题材、手法以至作品风格上的区别。
五代最著名的人物画家当推南唐的顾闳中与周文矩,他们扩展了人物画的题材,为人物画描写现实生活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现在尚存的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即是他受李后主之命,潜入中书侍郎韩熙载家中偷窥之后而绘成的杰作,全图分五段描绘出韩熙载夜宴客、歌舞作乐的情景,细致生动,自成段落而又有机相连,为古代历史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周文矩的传世作品有《宫中图》《婴戏图》《重屏会棋图》等。
北宋的山水画充分发挥了各种皴染的技巧,将中国山水画那种宏大的把握能力发展到极致,这在北宋著名山水画家李成(公元919~967年)与范宽(约生活于10~11世纪)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李成与范宽继承了荆浩与关仝的画法,并吸收了巨然绘画中的某些特色,将山水画的表现能力提到空前的高度,他们擅长处理大幅作品,多取深远高旷的全景构图,林木丘壑相得益彰,给人以雄浑厚重之感。例如现在传世的范宽之作品《溪山行旅图》与《雪景寒林图》,都是高达两米左右的鸿篇巨制,它们历来被认为是“天上神品”,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国山水画成熟时期那种既精致又大气磅礴、既有骨气又善于沉思、既长于描述外物又充分揭示人的精神力量的内涵容量,成为一座时代的里程碑。在北宋的传世山水画作品中,年轻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别具一格的。它采取了传统勾染的方式,大青绿设色,既精细又有气势。全画高51.5厘米,长1191.5厘米,将祖国山河与人文景致汇于一轴,为青山绿水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传说年仅18岁的画院画家王希孟在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时用半年时间完成这幅画后,不久便因劳累过度而逝,这在中国艺术史上又添了一则“英才早逝”的神秘传说。从北宋末年到南宋,被称为“南宋四大家”的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他们的描绘手法丰富,表现方法多样而构图特殊,被后世称为“马一角”和“夏半边”。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梅石溪凫图》可视为他们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
宋代的花鸟画也大致经历了与山水画相似的“致广大、尽精微”的变化过程。北宋最著名的花鸟画家有崔白、赵昌及易元吉。
他们更重视花鸟以及动物所处环境的全貌描绘,树石、土坡、风雪等亦成为造境所必需的重要对象。他们传世的作品如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崔白的《双喜图》都体现了这种风貌。应该指出的是,宋代画院对花鸟画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宋徽宗赵估(公元1082~1135年)沉溺书画,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并将其列在琴、棋、书等各院之首,以科举办法选举画家,并授予极高的荣誉及待遇。他自己亦是一个以书画见长的艺术家,其所创书体“瘦金书”高雅别致,自成一格。画院的画风迎合了宫廷的审美趣味,反映出宋代文化的特点,精美豪华和雅致细腻,成了所谓“院体画”的典型风格,尤其到了南宋,院体画细致入微且生动小巧,缺少大气磅礴的作品。
至今流传的大量无名氏的小品,通常总称为宋人小品画,反映出“院体”的主要风格。我们比较院画小品《果熟来禽图》,与宋徽宗赵佶的传世作品《芙蓉锦鸡图》,不难看出其共同追求。但较早期的作品《芙蓉锦鸡图》工细雅致而拘谨,后来南宋院画则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作者善于捕捉各种生动的姿态与转瞬即逝的情景。这也标明了花鸟画由静向动、由宽泛到精微的总体变化。
宋代值得提到的人物画家可以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与梁楷(约生活于12~13世纪)为北宋与南宋的代表,他们亦代表了不同的风格,李公麟的白描可谓出神入化,其功力令人惊叹,对后世影响很大。
此外,宋代还有不少以善画其他题材著称的画家,例如,善画佛道的贯休、武宗元,善画竹的文同,善画云龙的陈容,善画风俗与妇婴的苏汉臣等等。其中值得提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与他的传世作品《清明上河图》。该图以手卷的形式展示出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与民情风俗,在521.8厘米长的画卷上共绘各种姿态的人物500余位,牲畜五六十头,车船轿各20余乘、艘,房屋30余栋及石桥、街市、城楼等多种建筑,画法精炼,布局讲究,将宏伟场景展示得有声有色,为人类绘画史上少有的描绘巨大场景之典范佳作。
随着唐、五代至宋的绘画发展,理论亦有相当建树,并具有新的特色。唐代的绘画理论成就主要表现在画史著作的完善与绘画品评的深入方面,五代至宋的理论主要体现在绘画技巧的进一步探索与绘画观念的更新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