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林氏大部分投资,无论是衣食住行,都是紧跟及配合印尼国民经济计划,如面粉厂、纺织厂的投资,均是在这个宗旨下出现,而进军水泥业,也是如此。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印尼政府新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和新的兴国政策的出台,外资、合资企业大量涌现,这必将带来印尼国内已然冷落多年的建筑业的蓬勃复苏。
林绍良已经以超凡的商业嗅觉预知到了这一点儿。
无疑,林绍良的眼光是令人钦佩的。水泥,是现代建筑物的主要材料之一。随着印尼工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向城市集中,这样,为了节约土地,立体利用空间,以高层钢筋水泥为主的公寓式建筑但顺势而生。
印尼的火山脉遍布各地,水泥所需的基本原料如石灰石、黏土、矽砂、石膏石、铁渣等,随处可见,用之不竭。其主要产地,爪哇与西努沙登加拉占65%,苏门答腊约占25%,其余1%。分布于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及伊里安等地。印尼能源充足,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水泥业的发展。
印尼水泥厂,已有一部分改用天然气作能源,不但可节省石油的消耗量,同时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的成本,前景一片灿烂。
1973年,印尼第二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大量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作为建筑业主要材料的水泥供应,却相当紧张,于是林绍良做出了一个新的计划——建水泥厂!
于是,就在当年,狄斯丁水泥厂横空出世!
这是林绍良投资1亿美元巨款,以最快的速度建造而成的。该厂占地面积约60公顷,足可容纳多个生产单位。矿产面积也达到600多公顷。其第一座100公顷石灰石矿已开采完毕;第二座300公顷,蕴藏量据勘测可达两亿吨,足供采用100年之久。
这座水泥厂是林氏企业集团中规模最大的机构之一。初期共建有四座炉:
第一座炉建于1973年,开炉于1975年。第二座炉建于1975年,1976年8月投入使用。第三座炉建于1977年,1979年1月,正式生产运营。第四座建成之后,以出产白水泥为主,从而使印尼白水泥的需求依赖进口一跃成为白水泥的出口国。
随着印尼水泥厂规模的扩大,逐渐成为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水泥砖、瓦、杆、管等一系列水泥制品相应地发展起来,为印尼的建筑业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对印尼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狄斯丁水泥厂在第五、第六座炉建成投产之后,继续其扩建工程,1980年以后,该厂续建了第七、第八两座新炉,1985年落成开工,年产量再提升至一千万公吨。
于是,狄斯丁水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厂,也是世界最大的白水泥厂。
狄斯丁水泥厂的建成投产,大大满足了国内建筑业的需要。虽然与锦石山水泥厂和芝槟榔水泥厂相比,建成时间稍晚,但其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实在让其他水泥厂望尘莫及。
随着印尼国内建筑业的兴起,对水泥的需求是也越来越大,林绍良顺应时势。又建造了另外两座水泥厂。
1985年,接办了国营马都拉水泥厂,耗资860万美元。这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华人与政府合作营运模式。这种公私合营的模式既能使华人与土著的利益更融洽地契合,又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1986年,林绍良投资完成了海底输送管道,将马都拉岛屿及爪哇岛泗水连接起来,以满足马都拉水泥厂输送产品的需要。该工程耗资4200万美元。
林绍良团队生产的水泥品牌——“三轮牌”已经成为印尼最受人瞩目的水泥品牌。质量过得硬,令人信任,因而,销路极广。
从1973年到1986年,十三年,短短的十三年时间,在整个宇宙中仅仅是弹指一挥间的一个节点,但对于林绍良,对于印尼的水泥生产行业而言,却是无比重要的十三年。十三年之后,林绍良的头上又多了一顶桂冠——“水泥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