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们遇到产品的积压问题时,一定要把自己视野放开,看一看到底是不是我们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服务不够周到,是不是我们的价格过高……
我们下海经商做实业,都希望生产消费者非常需要的产品,使自己的产品产销两旺,迅速赚取更多的利润。毕竟利润才是我们做实业真正的目的。
一个产品投放市场,能不能畅销,是受好多因素好多环节制约的,如果一个因素一个环节考虑不到,都有可能导致产品滞销。
任何一个老板,所有的经营活动都是以把产品卖出去为最后的目的。只有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去,企业才能赚到利润,才能有生存和发展。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市场上总有许多产品滞销,这些产品就作为库存积压下来。库存越积越多,资金回笼就会越来越困难,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上的严重后果,即使是一个大型的企业:也禁不住产品的大量积压。如果是一个刚刚成立的企业,那就要面临停产倒闭的风险了。
谁也不会不假任何思索就把一个项目上马投产,在产品立项之前都会经过缜密的调查。即使是这样,也不能保证自己的产品产出就能畅销。我们寄以希望的产品滞销了,大量积压在库房里,我们就要仔细分析一下了,未必就是我们投资方向错误,仔细找到真正导致产品滞销的原因,对症下药,产品滞销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954年,王永庆趁着大批的工业美援八台,创立了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在塑胶行业的腾飞之旅。在此之前,王永庆早已对塑胶行业心仪已久。他早已表示了自己投资塑胶行业的决心,但是因为自己在资金、实力、经验方面都不强,所以一直没有如愿。在此之前,台湾化工巨头何义曾计划投资塑胶,但是经过一番分析之后,他断定在台湾投资塑胶前途渺茫,销售上没有任何可言,最终退出了塑胶行业。但是,王永庆却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敏锐的直觉决定投资塑胶。
台塑建成投产不到三个月,果然遇到了销售问题。当时台塑的首批产品塑胶粉粒(PVC)月产量?20吨,在当时世界上已经是最小规模的了,但是在台湾地区只销出去30吨。当时,日本进口的同类产品不仅质量上乘,而且价格较低,几乎充满了整个台湾市场。
很快产品出现大量的积压,台塑的资金周转就出现了困难。公司刚刚起步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许多股东看见这种情景,纷纷提出撤股。而市面上的一些无聊的看客,更是对三永庆冷嘲热讽,极尽奚落。
面对这种困境,王永庆知道自己如果后退半步,立刻就会掉进无底的深渊。他决心背水一战了。首先,他毅然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买断了公司的全部股权。接下来,他开始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产品积压的真正原因。
王永庆发现:除了日本产品的激烈竞争外,产品积压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自己的产品质量不如人,也不是自己在台湾的销售渠道上不如人,而是台湾本地对PVC塑胶粉的需求量本身就十分有限。比如:自己每月的产量都要达到120吨!而台湾地区的月需求量也只有40吨左右。仅靠自己一个厂的产品的产量,台湾地区就已经明显地供过于求了,更何况还有日本的进口产品,不出现产品积压才怪呢!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王永庆开始思索台塑的出路在哪里。在他看来,仅靠台湾地区的销量,要救活台塑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去,把产品打到国际市场上去。但是,以台塑120吨的月产量,自己的产品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在这种情况下,王永庆果断地决定扩大生产。因为台湾是世界主要的烧碱生产基地之一,而生产烧碱过程中有70%的氯气白白扔掉了。而氯气正是生产塑胶的原料,这就为台塑的扩大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证。
截止到1958年,台塑的月产量已经由原来的120吨增加到220吨,相对的成本也降低了许多。但是,同期内日本的工厂也大幅度地扩大产量。因此,在国际市场上,PVC产品的价格普遍降低,而台塑的产品成本依然偏高,还是无法打入国际市场。
于是,三永庆再一次扩大生产。到1960年,台塑的月产量猛增到了1500吨,并且顺利地建成了自己的加工厂——南亚塑胶加工厂,从而使塑胶的原料与加工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此举使产品生产形成了规模效益,大大地降低了成本,顺利地打入了国际市场,从而使产品的积压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在通常情况下,所有的人都认为企业的产品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再扩大再生产,然后企业因为有了规模效应,成本才能降低,才可能降低销售价格,进而使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最终使企业占领更多的市场,具备更强大的实力。
但是,台塑当前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困境是产品大量积压,如果不降价,就没有销售优势,长久下去,就会使企业窒息倒闭;而直接降价就会使自己的利润失去支撑点,也会对企业的长期利润带来威胁。
所以,王永庆大胆地把自己的经营环节向前推移了一个环节,首先扩大再生产,再以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从而以价格优势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当此之时,王永庆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如果扩大生产,而销量仍然提不上去,那企业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三永庆面临不仅是倾家荡产,而且还可能面临数百万的巨债。
但是,这场赌局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王永庆将有惊无险。我们只能说,三永庆是一个出色的经营之神,但绝不是盲目无畏的赌徒,他的大胆是建立在自己对当时的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准确把握之上的。如果离开了台湾丰富的原料供应,离开了对国际市场供少于求的宏观把握,王永庆是断然不敢下这么大的赌注的。所以说,从开始下注的那一刻起,王永庆就已经注定自己将要在这场赌局中胜出。
在面对企业中的许多问题时,许多经营者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不得要领,治标不治本。一段时间过后,同样的问题还会出现。就比如产品大量的积压问题,许多人总是把目光盯在自己货满为患的仓库里,而没有看到市场的整体供需是否已经达到一个饱和。于是他们只能从战术的角度出发,一边压缩生产,一边降价出售。这固然是一种万不得已的应急策略,但是对于企业短期的利润和长远的市场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当我们遇到产品的积压问题时,一定要把自己视野放开,把自己的目光放到整个市场上,看一看到底是不是我们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服务不够周到,是不是我们的价格过高,市场的竞争是不是真的太过激烈,市场上的供应是不是真的已经饱和……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制订策略的最根本依据。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我们再来考虑自己怎么去做、怎么去应对。
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可能是由市场上某种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面对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市场、不同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制宜、灵活机动地制定相应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