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上的大明星
2006年6月5日,为迎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所举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子龙鼎《研山铭》、《中秋帖》、《伯远帖》、《淳化阁帖》等一大批国宝级文物齐聚一堂,引来大批参观者。然而,在展厅进口处最显著的位置矗立的一件巨大的圆形青铜鼎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观注。只见这件青铜圆鼎形体庞伟,浑厚凝重,口沿下装饰狰狞的饕餮纹,蹄足上装饰卷角凸起的兽首,在鼎的内壁接近口沿处还有着清晰的铭文,看看说明牌,上书“子龙鼎,商末周初”。这究竟是什么宝物,竟在这样高规格的展览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呢?
原来,这件子龙鼎是国家有关部门通过财政部专项拨款刚刚从海外追回的珍贵文物,是目前所知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带铭文青铜器。它不但体形巨大,造型雄伟,纹饰也非常精细优美,而且无论从铸造技术还是造型艺术,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堪称商周青铜器中的瑰宝,国之重器。同时,子龙鼎还是目前所知“龙”字铭最早的青铜器。这些因素,都彰显着子龙鼎的无比珍贵。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几近完美的青铜重器,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销声匿迹,不见踪影。
坊间现身
2004年6月的一天,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和陈佩芬应邀到日本收藏家千石唯司位于兵库的住所参观,进得门来,竟意外地在客厅门外发现一件随意摆放在地上的青铜大鼎。两天后,千石唯司氏将其所藏的青铜器在大阪美术俱乐部举办展览,子龙鼎引起轰动,这就是曾给上博的两位专家留下深刻印象的青铜大鼎。自此,子龙鼎在消失近百年后重出江湖,引起广泛注意。这则来自海外的新闻传到了国内,轰动了整个中国文物界。但同时,中国的专家对于子龙鼎也存在许多疑惑,因为根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收藏的中国文物约有十万之多,登记在册的大都在日本的大型博物馆中,但是,对于私人收藏的这样一件大型青铜鼎却无人知晓。那么这件青铜鼎会是真的吗?
2005年初,正在从事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工作的谢小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从时任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朱凤瀚教授那里获知了子龙鼎的存在,并拿到了一些资料。谢小铨觉得这件青铜器非同小可,便在工作中留心寻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9月,谢小铨与同事在日本开展工作期间,接触到日本收藏界的一些资深人士,并从他们那里拿到了子龙鼎的详细资料和照片,并交到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究室主任,我国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张习武的手中。在随后开展的实物鉴定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青铜专业组专业委员一致认定子龙鼎是罕见的青铜重器,是国宝级的文物。
乱世飘零
这件青铜瑰宝,是怎样流落异乡的呢?对此,专家根据分析,给出来这样一种推断。
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华夏大地上战乱不断,内忧频生。一个名叫山中株式会社的日本公司在中国专门从事文物的贩卖活动,大批珍贵的中国文物被中山株式会社贩卖到日本及其它国家或地区。子龙鼎在出土不久之后也被山中株式会社趁着战乱卖到了日本。由于同一时期,与子龙鼎命运相同的文物珍玩有很多,人们无法逐个登记造册,子龙鼎也就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有限的记录表明,此鼎在抗战期间流入日本,为一企业家所据有,后转归日本青铜器收藏大家千石唯司。
在日本,有很多古董收藏家拥有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千石唯司就是其中之一。也正是在千石唯司的私人博物展览上,中国的专家第一次见到了子龙鼎的身影。通过与此次展览的主办方的交流,子龙鼎的身世又进一步明朗化了。根据推测,子龙鼎很有可能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辉县一带。辉县地处中国的中原地区,这里曾经是殷商时期王室的所在地,曾出土过大量的商周时期的文物,是商周青铜时代的主要遗址。子龙鼎的“娘家”很有可能就是这里。
子龙鼎再次失踪
子龙鼎的文物价值是巨大的。因此,中国的文物专家及学者都希望子龙鼎能够且尽快回归中国。面对这一情况,有关部门委派张习武主任负责与日本方面交涉,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子龙鼎的情况,并逐步与日本商谈文物征回事宜。可是,面对我方的询问,日本方面的态度明显谨慎起来。
在国际法中,有一项明确的规定——“任何初遇战争原因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原所有国,且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然而,由于当时青铜子龙鼎被盗卖和流失到海外的经历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子龙鼎流失海外是否与日本侵华战争有关,还需要考证。
就在中国专家为难的时候,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接到了一个电话,这是一个日本人打来的,他说他能够买到子龙鼎。中方专家立刻约其见面会谈。可是没想到,当天下午就得到了展览会上子龙鼎不知去向的消息。更不凑巧的是,打来电话的日本人只是一个文物代理商,无权出售子龙鼎。而且他也并未与千石唯司谈好价格。
子龙鼎又一次神秘消失了。
国宝回归出现转机
2005年底的一天,张习武接到了一个朋友从香港打来的电话,朋友在电话中说,香港有报道称,不久前一位香港收藏家从日本购得一件中国商代的青铜大鼎,这只大鼎很有可能就是在日本有过“惊鸿一现”的子龙鼎。目前已有多位内地及国外藏家、炒家在商谈购买,而子龙鼎持有者为牟利,正急于将子龙鼎运抵美国。以子龙鼎如此珍贵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一旦进入美国,将很难追回。
子龙鼎内壁的铭文 张习武、谢小铨等人立即展开行动,通过相关渠道与文物持有人进行直接沟通,经过极力的说服工作,子龙鼎持有人终于同意优先转让给国家,并按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工作程序,对子龙鼎进行严格鉴定,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家征集谈判。在随后开展的实物鉴定中,专家们有幸近距离欣赏到了这件瑰宝。这件宝鼎体型巨大,103厘米的高度体现了它非凡的气势,器颈部的兽面纹造型雄浑庄重,信息中心的专家在鼎内壁上仔细寻找,果真发现了“子龙”二字铭文,这正是他们苦苦寻觅的青铜国宝。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青铜专业组专业委员一致认定子龙鼎是罕见的青铜重器,是“商代青铜器罕有的珍品,当列于国家重点珍贵文物”之列,是“商周青铜器中的瑰宝,国之重器”,并呼吁国家尽快征收,以使此重要国宝回家。
有了专家的鉴定意见,谢小铨等人心里有底了,但是经过前期的炒作,子龙鼎的出让价已经是一个天价。为此,谢小铨等人代表国家与文物持有人进行了艰苦谈判。他们因势利导,反复说明国家征集的重要意义,激发其爱国热情,经过多轮谈判,文物持有人最终被他们的热情所感动,同意以相当低的价位将子龙鼎转让给国家。2006年4月28日20时40分,子龙鼎搭乘香港国泰航空的班机平稳降落在首都机场,流浪近百年的子龙鼎终于回家了。
宝鼎寻宗
宝鼎运回大陆后,各方专家开始了对子龙鼎身世的大调查。
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冠英分析认为,1956年殷墟后冈圆形祭祀坑出土的戍嗣子鼎,尽管通高不及子龙鼎的一半,但轮廓极为相仿,其口沿下的饕餮纹构造几乎相同,只是前者的饕餮纹间没有设置龙首装饰。而1990年殷墟郭家庄M160墓出土的圆鼎,形制、纹饰也同子龙鼎接近。北大历史系教授朱凤瀚指出,通过形制学角度分析,子龙鼎的年代应该在商晚期偏晚,近于商末。
子龙鼎有铭文“子龙”二字,就在鼎的内壁近口缘处。专家指出,这是青铜圆鼎铭文中最早出现的“龙”字。铭文上,“子”字居左上角,字较小,实笔阴刻。而“龙”字则在右下,系双钩而成,字的形象完全类似一竖立而尾向右卷的龙形,张口,圆目。头上硕大的瓶形角突出,与龙头并不连笔。
“子×”的称呼通常见于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同时也能在商周典籍上所见。现存甲骨文中总共出现了100多个不同的“子×”。专家分析,现在见于著录的有‘子龙’铭文的商周青铜器,有子龙壶、子龙爵、子龙斛等。可见,“子龙”的铭文并不独子龙鼎所有。其中子龙壶,铭文由《殷商金文集成》9485著录,只是器形并未见有所著录。其铭文拓片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专家看来,这些子龙器,有的与子龙鼎“龙”字构形相同,有的作“卷龙”形象。而与子龙鼎“龙”字形相同的子龙壶应与子龙鼎有同人或同族的联系。在商晚期与周初的金文中,作器者称呼“子某”时可能为私名,但也可能是氏名。
在古代,青铜器是权力的象征。那么,有着庞大身躯的子龙鼎是否也会与商王有关呢?
专家指出,“子×”的称呼指代的是有“王子”身份的宗法贵族,但更多的是商王国内担任卿士僚尹的具备强大势力的宗法贵族长。这些宗法贵族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子龙鼎的主人应该是商末的王子或一个强族。”“‘子龙’的写法或许还与‘子龚’有关。”专家们还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一些商周青铜器上,铸有“子龚”或“龚子”的铭文。其中,“龚”字所从的“龙”字造型多与子龙鼎的“龙”相似。“‘龚’、‘龙’古音相同,这是我们推断子龙鼎族氏地望的一个依据。”王冠英主任表示如果“龙”字与“龚”真有相连关系,那恰恰可以证明子龙鼎出土于河南辉县。河南辉县古称“共”,“共”又与“龚”通假。由此可以推断“子龙”可能是商末周初“共”地部族的首领。
子龙鼎铭文“子”甲骨文“龙”甲骨文“龚”甲骨文
这一推论恰好也可证明日本收藏家所说的“子龙鼎出土于河南辉县”。子龙鼎最早见于日本举行的《中国王朝之粹》展览,图录说明指出子龙鼎可能出土于河南辉县,但并未说明根据。朱凤瀚教授指出,从“龚”与“龙”的通假关系中,也许可以给出子龙鼎出土地之谜。在很多早期材料中记载有“龚后”、“妇庞”、“后龚”等名称。这些名称都是指代商王的配偶。姓氏显示,她们是出生于龚氏的女子。因此可知,居住在龚地的“龚氏”,与历代商王一直保持着通婚的关系。
近年来,河南辉县曾给考古学界带来不少兴奋点。其中的孟庄遗址尤其引人注目。如果子龙鼎真的出土于辉县,是否会是孟庄遗址群的手笔呢?
王冠英主任表示,这个问题在学界也讨论过。专家郝本性认为如果真出自孟庄遗址群,就会有更多的相关联的历史记载,但现在至今还没有更多发现。
细部鉴宝
子龙鼎“年代”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器型”通高103厘米,双耳高22厘米,鼎宽37厘米,腹深43厘米,三足高36.5厘米,其中兽首为20.5厘米。
“现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有关人士透露,子龙鼎回购花费4800万元人民币(600万美元)。
相关链接
孟庄遗址
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孟庄村东侧,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
该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延续时间长。遗址最下层是距今8000~7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层,向上依次堆积为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等。尤为重要的是遗址内发现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代晚期三座相叠压的城址。其中龙山文化城址的面积达13余万平方米,包括城垣、城门、护城河和城内一批房基、灰坑和水井等遗迹。孟庄遗址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它的发现第一次在豫北地区建立起一个较系统的考古学编年序列,为研究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依据。
孟庄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晚商三叠城的发现,为研究原始社会晚期向阶级社会过渡以及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香港摩罗街
摩罗街(又写作嚤啰街或称作猫街)位于香港上环,是香港一个售卖古董的集中地。被俗称作猫街的原因,是街上的地摊有时会售卖来历不明的货物,在香港俚语中称为“老鼠货”,并以“猫”比喻蹲在地摊前选购上述货物的顾客。
摩罗街位置在皇后大道西与荷李活道之间,被乐古道分为摩罗上街(Upper Lascar Row)和摩罗下街(Lower Lascar Row),摩罗上街的东面连接楼梯街。
在香港开埠初期,不少印度水手与士兵喜欢在此聚集摆卖货品,当时香港人已喜欢把印度人称为“摩罗差”(摩罗是指用头巾缠发,信奉锡克教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因此这条街便被称为摩罗街。
摩罗街自1920年代至1930年代起,便已经是一个旧货买卖市场。其所售卖的古董,除了昂贵的艺术品外,也有其它杂货,包括古董电器、旧玩具、旧明信片与海报等,是喜爱怀旧物品人士寻宝的好地方。
由于摩罗街的历史特色,在旅游刊物都有介绍,国际著名,所以吸引不少中外游客来参观、购物及拍摄,也吸引古不少古董艺术店在此开店,成行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