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的顶棚装饰样式。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等,上面饰有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具有神圣的意义,象征天宇的崇高,所以藻井多用在宫殿中的宝座或寺庙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在故宫三大殿、天坛祈年殿人们可以看到明清皇家最高级别的藻井艺术。北京城周边敕建寺庙,如法海寺、隆福寺等主要建筑也有精美的藻井。而智化寺藻井,则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诸方面都堪称藻井艺术中的佼佼者。
智化寺位于北京东城区禄米仓胡同东口路北,坐北朝南,是北京现存最大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它的藻井,是我国明代大型木雕精品,也是历代木质藻井之最。智化寺内本来有三方藻井,分别镶嵌在轮藏殿、智化殿、万佛阁三组建筑的顶部,现在只剩下轮藏殿一处,其他的两方分别陈列在美国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和费城艺术博物馆。
明代古刹——智化寺
智化寺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是明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的家庙。初建时占地约两万平方米,是北京现存的唯一仍保持着明代风格的佛教寺庙。
明英宗九岁登基,少不更事,喜好玩耍,伺候他的贴身太监王振便常常投其所好地陪其玩闹,逐步得到了英宗的喜欢和信任。随着太皇太后张氏和宣宗朝一批元老重臣的相继去世,王振逐步掌握了朝廷大权,有了在政治舞台上露脸的机会。王振开启了明代宦官擅权干政的先河,对明朝的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明正统九年(1444年),王振以“感恩”为名,兴建家庙智化寺。为避人口舌,王振还向明英宗请求了修建智化寺的圣旨。因为王振权倾一时,又很会搜刮民财,所以当时建智化寺时可谓穷极土木,从筹备到建好用了三年时间,建筑的工艺水平自然非同一般。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入侵的瓦刺,结果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这一事件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成为大明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明代宗即位后,诛王振全族,但由于智化寺是英宗敕赐,所以幸存下来。后英宗复辟,他不但没有因为兵败被俘而迁怒王振,反而感念起当年之谊,在寺内为王振建旌忠祠,立塑像;天顺六年(1462年)又特颁赐大藏经一部,经橱二座,香火直至清初都很旺盛。
清乾隆八年(1742年),御使沈廷芳路过智化寺,看到寺庙的石碑上还刻着王振的名字,便上奏朝廷指出:王振乃明代罪人,请降旨毁弃寺内王振之名。于是清廷下令派人把王振塑像清除出寺,将所有石碑上刻有的王振名字都铲掉。
民国时期,智化寺在兵荒马乱当中逐步变得难以为继,住持和尚吸食大烟,寺里的七八个和尚,穷得连袈裟都买不起。于是,和尚们便打起了盗卖寺院庙产的主意,庙里的很多珍贵物件也因此遭到变卖和破坏。
建筑艺术的奇葩——智化寺藻井
智化寺藻井智化寺是我国明代的著名木质结构建筑中的精品。整个寺庙的建筑,没有用一颗钉子,全部都是用木头拼凑建起来的,历经500多年,依然熠熠生辉。寺庙内的藻井是智化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毕竟是奉旨建造,因此智化寺的藻井的华丽程度绝不亚于明清王室的藻井。智化寺藻井选用上等的楠木雕琢而成。流失的两方藻井,样式、图案差异不大,都是斗八式平面方型,井框外边长4.35米,内边长4米。整个藻井呈平面方形,四角以支条区划成八角形,再置方格二重,相互套合成内八角,空档内置“八宝”。内八角与井心之间的斜板上,环雕八条游龙,中央圆心,一条矫健粗壮的团龙,蟠绕垂首,俯视向下,绝非梵刹所有,周边则雕刻精细的卷枝花草图案。整个结构精美绝伦,把整个殿堂烘衬得神彩夺目,出色地达到了宣扬天界神国迥异于凡世的艺术效果。
是谁最早把藻井流失的情况公之于众?
最早发现藻井不见的是素有“南刘北梁(思成)”美誉的刘敦桢先生。
刘敦桢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时任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的主任。他于1931年到北平进行古建筑调查。因为他听说智化寺里有精美的藻井,所以他的北平之行的第一站就是智化寺。但是,当他到达智化寺之后,却出乎意料地发现藻井的丢失。为此,他写过一篇名叫《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的文章,发表在1932年9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三期上。虽然发现了藻井的流失,但是对于藻井是怎么流失的,刘敦桢先生在当时却并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一直到1987年,经过多方面的了解,才弄清楚了藻井被变卖的过程。
扑朔迷离的流失过程
1986年5月,在美中教育访华协会工作的坎·哈默德(Ken Hamm ond)先生参观智化寺时,得知藻井流失美国,表示愿意帮忙弄清情况。7月中旬他回到美国后,立即给纳尔逊博物馆去信询问,纳尔逊一共给哈默德先生回了两封信。但是,藻井被迫卖掉的过程在1986年的纳尔逊博物馆馆长马克·福·维尔森(Marc Fwilson)那里却被描绘成“一个为拯救此物做出努力的故事”。
在1986年9月17日马克·福·维尔森(Marc Fwilson)馆长的第一封回信中说:“智化寺的老和尚先将藻井卖给了木匠铺,因为它是楠木可以作成棺材。当时受雇于博物馆的西克曼,经过木匠铺的后院,看见藻井正在那里等着做棺材,在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后,便将它从木匠手里买了出来。”按照这个说法,西克曼的确是拯救了文物。
但在1986年10月15日,纳尔逊博物馆副馆长珍妮·哈瑞斯(Jeanne Harris)受维尔森馆长之托写的回信中,西克曼发现藻井的地方已不是木匠铺,而成了智化寺寺院。这封信中写到:“当西克曼参观寺院时,带有龙的藻井躺在地上,准备卖给棺材铺。幸亏他从木匠那里买下藻井,才使之得以保护。”随信还寄了十几张西克曼当年拍摄的照片。
这两封所述事实前后矛盾的信,引起当时智化寺工作人员的注意。特别是哈瑞斯信中透露,西克曼告诉她,智化寺共有两个类似的藻井,另一个收藏在费城艺术博物馆,是霍雷斯·杰恩(Horac Jayne)经手办理的。
为了进一步弄清事实的真相,哈默德先生应智化寺文物保护所的请求,又直接给西克曼去信询问。1987年,西克曼给哈默德的回信中也称是从许多木匠手中买回来的,他们正准备用它做棺材。信中还再次提到,“霍雷斯·杰恩为费城艺术博物馆买了一块同样的藻井。”
智化寺藻井流失的真相
智化寺藻井没被拆下来时的样子1930年初一个24岁的美国人劳伦斯·西克曼从哈佛大学研究艺术史专业毕业后,根据哈佛与燕京大学交换学者的协议,来到北平燕京大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在当时的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供职。他还同时受雇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其主要职责是为之搜求东方艺术品。
西克曼在北平这个古老的都城看到一座座古建筑雄伟壮丽,众多精美绝伦的东方艺术珍品令他为之倾倒。他依仗交换学者的合法身份、对东方艺术品的研究学识和大量的金钱,如鱼得水地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他出入琉璃厂,广交古董商,遍游华北各地,大量“收购”古董艺术品。
1930年春夏之交,当西克曼偶然游览到智化寺时,被万佛阁中那精美华丽、贴满黄金的楠木藻井所倾倒并一发不可收拾,打起了藻井的主意。
在藻井流失的过程中,一个中国的古玩商人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根据后来人的回忆,这个与藻井流失有着不可分割关系的中国人叫“纪三爷”,专门为洋人充当掮客。当时他的住处离智化寺不远,仅二三百米的距离。当得知有洋人对寺中的藻井“感兴趣”时,凭着对寺内情况的了解,他可谓成竹在胸,立即忙前跑后地张罗起来。
当时的智化寺早已破败不堪、寺风日下,寺内住持普远和弟子卖物租屋无所不干,甚至将寺中的许多古松柏都卖给杠房做了棺材。很快纪三爷就说服了住持普远,以做棺材为由买下了智化殿里藻井,后转卖给西克曼。而万佛阁藻井后来被美国人霍雷斯·杰恩买走。从此,智化寺的两方藻井离开了它们的母体漂泊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