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这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力辞干未及之年,迟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赞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咸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论语,为政》中讲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喏喏,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劲,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地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大智若愚,真是一种人生智慧!
在形形色色的圈子里,怎样才能明辨是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里不妨教你一招糊涂大法。即宁可装着糊涂不行动,而不可凭聪明轻举妄动。的确,无论做领导、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有时候装疯卖傻、以癫惑人倒能办成大事。有时候,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某种特别的考虑,说得含含糊糊一点儿效果反而更好。
化险为夷装糊涂
糊涂不是无智,相反它是人类隐藏着的智慧。湖涂不是无能,相反它是人类一种未曾被启动的潜能。做人要学会糊涂,郑板桥曾道,难得糊涂。但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其实是个明白人。看破官场腐败、肮脏的他,辞官回乡,写诗作画为生,潇洒人生,以怪驰名。能看破,但就是不说出来或做出来,这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智慧。
一天深夜,一个犹大人带了一笔钱快步走在回家的路上。在经过一段没有路灯的小巷子时,从墙角处突然闪出一个蒙面大汉,用手枪顶住犹太人的前额,穷凶极恶地说:“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交出来。”
犹太人看着黑洞洞的枪口,装做浑身发抖的样子,战战兢兢地说:“我是有点钱,可全是上司的,帮个小忙吧,在我帽子上打两枪,我回去好交待。”
蒙面大汉没有说话,但把他的帽子接了过去,“砰砰”地打了两抢。
犹太人又央求再朝他的裤脚打两枪,“这样就更逼真,主人不会不相信了。”
蒙面大汉不耐烦地拉起裤脚打了几枪。
犹太人又说:“请再朝衣襟上打几个洞吧。”
蒙面大汉骂道:“你这个胆小鬼,他妈的……”
蒙面大汉扣着扳机,但不见枪响。犹太人一看,知道子弹没了,便飞也似的跑了。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危险,只要你保持镇定,控制好情绪,糊涂面对,就有可能化险为夷。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张作霖装糊涂的故事。
张作霖是民国时期的大军阀,但他强烈主张抵御日本侵略,这一点深得人心。
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集会。席间,有几位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中,“盛情”难却,就满口答应,吩咐笔墨侍候。他潇洒地踱到桌案前,在满幅宣纸上,大笔一挥写就了一个“虎”字,然后得意地写上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那几个日本浪人面对题字,一时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
机敏的随侍秘书一眼发现了纰漏,“手墨”怎么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身边低语道:“大帅,您写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张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怎么把“墨”字写成“黑”了。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丢面子?
张作霖眉梢一动,故意装糊涂地呵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索要的东西,就是不能带‘土’。这就叫做‘寸土不让’嘛!”语音刚落,满堂喝彩,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领悟到张作霖不好惹,他们越想越没趣,只好悻悻退场了。
糊涂是一种大智,是一种能给自己一个假面,又不怕丢失自己的艺术。张作霖在自己写错字的情况下,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将错就错,巧妙坞暗示大家他把“墨”写成“黑”,不是因为自己不会写,而是因为对于日本的侵略寸土不让。这样一来,本来已经出错的张作霖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但避免了尴尬,反而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
装疯卖傻才是真聪明
“装疯卖傻”的本义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是聪明人所为;是那种明了一切却不点破的拈花微笑般的智慧。在生活中不少人就用“装疯卖傻”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事模糊处理得十分圆满。
据史书记载,清朝年间广东省有个梅知县深得糊涂学的精髓,判案经常以装疯卖傻的糊涂手法,别出心裁,出奇制胜。这里就有一件他装疯卖使的断案故事。
有一年,一位商贩从海外回来,带了五百两银子,天黑赶路怕碰上强盗打劫,便把银子全部埋在本村十里坡的大榕树下,趁着月色赶回家中。叫门多时,妻子才出来开门。招呼睡下后,妻子问道:“夫君奔波海外多年,艨了多少银子?”丈夫回说:“这回出门数年,赚得纹银五百两,黑夜途中恐遭劫,只好埋在十里坡的大榕树脚下,明日天亮便可取回来。”
第二天早起,商贩赶去起银。开院门时,院门却是虚掩着,以为是自己昨夜忘记插门,便没有多疑,径直去大榕树下取银子。可是到了榕树下一看,埋银子的地方已扒开一个坑,银子早不翼而飞了。他瘫软在树脚下痛哭一场,本想回家告诉妻子丢了银子,又怕妻子说自己昨晚说谎,尽骗人。于是跑到县城报案。
梅知县听完这个埋银丢银的经过后,问道:“你外出多少年?”回说:“出门四年。”梅知县又问:“家中有些什么人?”回说:“只有妻儿二人,儿子今年四岁多,是我出门前生下的。”又问:“家中有奴仆吗?”回说:“没有,一切家务由妻子操持。”又问:“昨晚回家碰见了谁,说起银子的事吗?”回说:“没有,我半夜回家,孩子已经睡着,只是对妻子说过把银子埋在十里坡大榕树脚下,可我去取银子时,妻子尚未起床,孩子也在睡懒觉。”梅知县又问道:“你回家时,妻子高兴吗?”回说:“态度倒也平常。”梅知县又问道:“你仔细想想,家中有什么异常现象没有?”回说:“没有。”梅知县最后说道:“果真如此,你的案子我也难以搞清楚了。”那个商贩沉思了一阵,说道:“今早我出院门时,院门却是虚掩着,我记得昨晚好像插上的,这是否算是异常情况?”梅知县听其一说,佯怒拍案大喊:“千怪万怪,都怪那棵树!你把银子寄放在那里,它却没有替你保管好,而被人偷了去!此树罪该万死。”于是命令衙役前去拔掉那棵树,并且嘱咐,拔不动就用大锯去锯,锯倒运回来,我要亲自审问那棵树!回过头来问商贩:“你来告状,你的妻子知道吗?”回说:“不知道。”知县告诉他:“你回家不要告诉她,否则我要罚你!明天早上你带孩子准时来县衙。”商贩回到家,说起丢银的事,妻子骂他骗人,他也由她骂罢了。
衙役们好客易把树砍倒,费力的往县衙大院搬运,途中路人见到官差累得满身大汗,都问运树干什么。衙役们埋怨道:“梅知县要开堂审树。”这话传出,县里的老小皆知,都哈哈大笑,均说梅知县又犯“癫病”了,知县审树,真是一件奇闻怪事,大家都好奇起来,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县衙大院看热闹。
知县审树开始了,只见大树倒放在院子中间,众人挤满了院。知县早把商贩安排在审台跟前,抱着孩子佯作站着看热闹。然后命令众人,一个跟一个地从审台前经过,人们莫名其妙,只好乖乖地一个接一个走过。突然商贩的孩子向迎面走来的一个男人喊道:“叔叔抱我,叔叔抱我!”那男人装聋作哑便想溜过。梅知县叫住那个想溜的男人,问道:“你认识这小孩吗?”那男人摇头说:“不认识。”梅知县命令那男人去抱那孩予,孩子却欢喜地伸手求抱,状甚亲密。知县让商贩问其孩子:“这个叔叔你在哪里见过?”小孩子回说:“这是我家叔叔。”又问:“叔叔喜欢你吗?”回说:“喜欢。”又问:“叔叔喜欢妈妈吗?”回说:“喜欢!”梅知县听完孩子的答话,指着那男人喝道:“就是你,盗窃了大树下的银子,赶快从实招来。”那男人矢口抵赖。梅知县道:“大胆刁民!前天晚上你在商贩家偷听到他们夫妇说话后开门出院,便去大树底下取走了银子,赶快从实招来,否则两罪并罚,严惩不贷!”那男人见事败露,又怕激怒梅知县,追究奸睛就更麻烦了,只好老老实实招供并如数交出全部银子,知县为了照顾商贩夫妻关系而没再过问奸情之事。
结案之后,众人有些不解,梅知县说,我从商贩讲述的经过中,觉察到有人偷听到他们夫妻的谈话,从商贩说早上出去时门是虚掩着的,判断此家半夜有人出门,而这个人又是商贩回家之前就呆在院子里的,大有奸夫之嫌,究竟是谁,只有叫小孩来认。撒谎审树,不过是以痛惑人。为了创造一种奇闻。因为越是奇闻就会招来好奇的人前来看热闹,犯了法的人更关心审案的事,必然要来看个究竟,这就给小孩提供认其母“相好之人”的场合和对象。一席话说得大家恍然大悟。
梅县令遇事装疯卖傻,不动声色,实际就是装糊涂。而且装得彻底,既破了盗银案,又保全了受害人一家的幸福。不过,在生活中装傻是一门有技术含量的活,你表面上要装得恰到好处,内心里还要清楚你装傻的目的。所以,一个人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一样艰难的工作。
巧与上司装糊涂
职场中,如果你的能力确实超过上司,有必要装装糊涂。上司多半是有疑心病的——在他们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难免有一些人会背叛他,或是得了他的好处却不知报答,久而久之,他们对别人都不太敢推心置腹了。这种人觉得属下就应该永远比自己差一截,这样他们才会有成就感,因此,他们只会提拔能力比自己低的属下。一旦发现属下的能力可能高于自己时,立刻会显得坐立不安,还会对属下施加压力。因此,当你的才能高于上司时,不可过于锋芒毕露,以免引发上司的猜忌之心。
张强应聘到公司任职时,部门经理对他有戒心,因为张强各方面明显比他强,部门经理是自学成才的“土八路”,张强是海外归来的“洋博士”。张强一上班,部门经理就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弟,我随时准备交班”,眉宇间透露出一丝悲凉。可张强知道自己的身份,部门经理是上司,他是经理的助理,他们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且张强也没有想“抢班夺权”的歹念。
于是张强在大智若愚上做点文章,以消除上司对他的戒心,因为如果张强稍有张扬,他的才气就会喷涌勃发的,立刻会反衬出上司捉襟见肘的尴尬。在业务会上,张强对自己的真知灼见、远见卓识有意打下埋伏,留下思维的空间给经理作总结。平常张强尽量表现“俗”一点,收起他的锋芒,经常向经理请示汇报,不擅自作主,特别是一些决策性的工作,张强都等经理表态。有一次,经理出差不在家,有一笔生意其实张强看得很准,肯定能赚大钱的,他还是向远在千里之外的经理请示,说自己吃不准,请经理定夺,把“功劳”让给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经理对张强消除了戒心,他把好多重大的决策权都主动下放给张强,使张强能纵横驰骋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没有后顾之忧。
一般说来,大多数的人对于在运气、性格和气质方面被超过并不太介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喜欢在智力上被别人超过。因为智力是人格特征之最,冒犯了它无异于犯下弥天大罪。当领导的总是要显示出比其他人高明,处处为上。因此,有时作为下属的你取得了上司得不到的某种利益及好处时,会使上司受到冷落,面子挂不住。这时就需要你有舍得分享功劳的勇气,给上司某种心理补偿,让他得到平衡,如听得最多的莫过于“在××的指导下,我取得了成功”云云,来点谦虚和韬晦。也许,你会觉得尽藏锋芒很痛苦,但我们应清楚,上司提拔你可能要费点力,可消灭你却是举手之劳。因此要懂得先保护自己,收敛锐气,待时机成熟再锋芒毕露,一鸣惊人,减少中途夭折的危险。
被别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恼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过,这对你来说不仅是蠢事,甚至于产生致命后果。
不痴不聋,不做阿翁
古人云:不痴不聋,不做阿姑阿翁。意思是说,作为家中的父母或公婆,对儿子媳妇、女儿女婿的若干私事,应当少问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经常装装糊涂,家中自会少生许多矛盾,当长辈的也就减少许多烦恼。换位思考一下,做儿媳的,也应该糊涂一点,不能什么事情都较真,才能婆媳关系融洽。
唐代宗时,郭子仪在扫平安史之乱中战功显赫,成为复兴唐室的元勋。因此唐代宗十分敬重他,并且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暧为妻。这小俩口都自恃有老子做后台,互相不服软,因此免不了口角。
有一天,小俩口因为一点小事拌起嘴来,郭暧看见妻子摆出一副臭架子,根本不把他这个丈夫放在眼里,愤懑不平地说:
“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仗着你老子是皇上!实话告诉你吧,你爸爸的江山是我父亲打败了安禄山才保全的,我父亲因为瞧不起皇帝的宝座,所以才没当这个皇帝。”
在封建社会,皇帝唯我独尊,任何人想当皇帝,就可能遭满门抄斩的大祸。升平公主听到郭暧敢出此狂言,感到一下子找到了出气的机会和把柄,立刻奔回宫中,向唐代宗汇报了丈夫刚才这番图谋造反的话。她满以为,皇父会因此重惩郭暧,替她出口气。
唐代宗听完女儿的汇报,不动声色地说:
“你是个孩子,有许多事你还不懂得。我告诉你吧,你丈夫说的都是实情。天下是你公公郭子仪保全下来的,如果你公公想当皇帝,早就当上了,天下也早就不是咱李家所有了。”并且对女儿劝慰一番,叫女儿不要抓住丈夫的一句话,乱扣“谋反”的大帽子,小俩口要和和气气的过日于。在皇父的耐心劝解下,公主消了气,自动回到了郭家。
这件事很快被郭子仪听到了,可把他吓坏了。他觉得,小俩口打架不要紧,儿子口出狂言,迹近谋反,这着实叫他恼火万分。郭子仪即刻令人把郭暧捆绑起来,并迅速到宫中面见皇上,要求皇上严厉治罪。
可是,唐代宗却和颜悦色,一点也没有怪罪的意思,还劝慰说:
“小俩口吵嘴,话说得过分点,咱们当老人的不要认真了,不是有句俗话吗:‘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们在闺房里讲的话,怎好当起真来?咱们做老人的听了,就把自己当成聋子和傻子,装作没听见就行了。”
听到老亲家这番合情人理的话,郭子仪的心里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顿时感到轻松,眼见得一场大祸化作芥蒂小事。
小俩口关起门来吵嘴,在气头上,可能什么激烈的言辞都会冒出来。如果句句较真,就将家无宁日。杀人不过头点地,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唐代宗用“老人应当装聋作哑”,来对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讲了一句近似谋反的话而无限上纲、大动杀机,而是化灾祸为欢乐,使小俩口重归于好。他的这笔利弊得失的账算得很明白。
老年人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具体说处理好与后辈的关系,当是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家庭和睦,而且影响到老人身心健康。当然,儿女应当孝顺、孝敬,尽量让老人满意。不过,作为老年人一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讲究点相处的方法和“艺术”,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糊涂学赞成流行的一句话,“糊涂一点”。这是老人们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真经”。作为长者,都要明白这个道理:糊涂一点。
揣着明白装糊涂
生活中,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达到希望的彼岸。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揭示了糊涂学意义上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当然做到“明知故昧”,绝非易事,如果没有高度涵养,斤斤计较,是断然不行的。
春秋时,楚王大宴群臣,名叫大干宴。文武大小官员,宠姬妃嫔,统统出席,务要尽欢。席间奏乐歌舞,美酒佳肴,饮至黄昏,兴犹未尽。楚王命点烛继续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人敬酒。忽然一阵怪风,吹熄了所有蜡烛,漆黑一团,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亲泽,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断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座附耳对楚王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赶快叫人点起烛来看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楚王听了,忙命不要点烛,却大声向各人说:寡今晚,务要与诸位同醉,来,大家都把帽子除下来痛饮。
于是各官除掉帽子,楚王命令点烛,都不戴帽子了,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席散回宫,许姬怪楚王不给她出气,楚王笑说:“此次宴会,目的在狂欢,酒后狂态,乃人之常情,若要追究,岂不是大煞风景,岂是宴会原意。”
许姬听说,方服了楚王装糊涂的用意。这就是有名的“绝缨会”。
后来楚王伐郑,有一健将独率数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逼郑的首都,使楚王声威大震,这位将军后来承认他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令人。
在人生中,人们定会遇到许许多多令自己“难堪”的情境,对此,人们可以借助于“糊涂”,“忍让”一下,不过于斤斤计较,暂时“吃点小亏”,作点“退却姿态”。这种“糊涂”,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人生,具有“保护自己”的功能。
聪明之人,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表面上看是糊涂,其实是一种聪明。这里的“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嘴里说的是“糊涂话”,脸上反映的是“糊涂的表情”,做的却是“明白事”。因此,这种“糊涂”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慧,是精明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适应复杂社会、复杂情景的一种高级的、巧妙的方式。
一次,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夫人克莱门蒂娜一同出席某要人举行的晚宴。
席间,一位著名的外国外交官将一只自己很喜欢的小银盘偷偷塞入怀里,但他这个小小的举动被细心的女主人发现了,她很着急,因为那只小银盘是她心爱的一套古董中的一部分,对她来说很重要。
怎么办?女主人灵机一动,想到求助于丘吉尔夫人把银盘“夺”回来,于是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克莱门蒂娜。丘吉尔夫人略加思索,向丈夫耳语一番。
只见丘吉尔微笑着点点头,随即用餐巾做掩护,也“窃取”了一只同样的小银盘,然后走近那位外交官,很神秘地掏出口袋里的小银盘说:“我也拿了一只同样的小银盘,不过我们的衣服已经被弄脏了,所以应该把它放回去。”外交官对此语表示完全赞同,两人将盘子放回桌上,于是小银盘物归原主。
在很多场合,很多人是不肯装糊涂的,并能够拍着胸膛理直气壮地叫嚷:“我眼里不揉沙子。”不肯放过每一个可以显示自己聪明的机会,张口就是应该怎样怎样,不应该怎样怎样,遇事总是喜欢先用一种标准来判断一下对与错,却总是出力不讨好,原因就是不懂得难得糊涂的道理。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时会难于处理、难于解决的矛盾和冲突,人们可以借助于“故意的糊涂”,有意识地拖延时间,缓和矛盾、化解冲突,以便利用最佳时机解决问题——因此,这种“糊涂”实际上就是“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是一种少有的谨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专注于某项重要的工作,是一种为以后取得胜利的策略。
外表糊涂,内心清楚
糊涂与清醒,糊涂一些好呢?还是清醒好呢?一般的答案一定是后者。可糊涂学却提倡前者。例如,电视剧《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自幼家贫,但他有志要像先祖包公一样做个明镜高悬的清官。龙星长大,亲戚们出钱给他捐了个候补知县,是个九品芝麻官。龙星看似懒散糊涂的外表下有其他人难以企及的智慧,每断奇案,深受百姓爱戴。这便是外表糊涂、内心清楚的生活智慧了。
当然,如果一个人内心本来很清楚,却要他在表面上装糊涂,这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非有大智慧者不容易办到。而做到了这一点,就是所谓的“清楚之糊涂”了,这跟老子所赞赏的“大智若愚”几乎如出一辙。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本来是个老谋深算、绝顶聪明的人,却总喜欢装糊涂。当年他在五丈原,凭借一套大智若愚、软磨硬泡的阴鸷功夫,终于拖垮了老对手诸葛亮,居功至伟,在国内也权倾一时。正因为功高震主,少不得引来同僚的妒忌和朝廷的猜疑。这种情况下,司马懿干脆装起糊涂来,以病重为由长期在家休假,给人制造一种他行将就木的假象。但他的对头们还是不放心,派了个人以慰问病情为由刺探司马懿的虚实。司马懿干脆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真的装出一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病入膏盲的样子,接待来使,演出了一幕生动的活剧。在司马懿的策划下,来人果然被蒙骗过去了,回去就说司马懿病势沉重,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司马懿的政敌们终于放松了警惕。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懿暗中培植羽翼、广罗亲信,神不知鬼不觉地布置自己的两个儿子抓住了京师禁军大权。后来瞅准了一个时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几乎将曹家的势力一网打尽。至此魏国军政大权尽数落在司马氏手中。
你看,一个人充分运用糊涂学的技巧,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不失为保全自己的手段。细数古今中外,无论是政治、军事、外交、管理,其实都用得着“清楚之糊涂”的招数。所以对聪明人来说,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那就是“该清楚时就清楚,偶尔也要装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