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都让人们说烂了,大家一定耳熟能详:
孔融只有4岁,他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可是我却在网上看到了另一个版本的“孔融让梨”:
睡前,我给儿子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最后总结:“你看,小孔融多有礼貌啊!”儿子点点头。
我问他:“有两个梨,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和哥哥,如果让你分梨,你要哪个?”儿子说:“我要大的。”我听了,有些失望,问他:“为什么呢?”儿子说:“我要和哥哥分享。”
我又问他:“有两个梨,一个大的,一个小的,你和弟弟,如果让你分梨,你要哪个?”儿子说:“我要小的。”我听了,心里很高兴,我问他:“为什么呢?”儿子说:“大的不好吃,小的好吃。”
平时我经常给儿子熬梨汁,用的是大鸭梨,他不大喜欢吃,嫌有渣渣。爱吃的是小香梨、小苹果梨。
儿子的两个回答让我很意外。我真切地感受到,他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
虽然大家对《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的理解各不相同,个人有个人的看法,但是我还是喜欢孔融。孔融这种上让大、下让小的良好风格还是非常值得赞美的,也是应该让孩子学习的。
有人说,现在是商品经济社会,应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一家就一个孩子,大家都娇惯着他,本来就缺乏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你再总让孩子学着谦让别人、礼让别人,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其实毫无道理。
美国、日本是竞争最激烈的资本主义国家了吧,这两个国家我都去过,在那里大家上公交车都互相礼让,两个人在狭窄的走廊里擦肩而过,无论是否彼此认识都面带笑容、行注目礼、互相礼让,上电梯的时候先进去的人都会主动地等待远方奔跑而来的乘客,为什么不从每一个细节培养大家的竞争意识呢?
谦让与竞争是一对矛盾,但是矛盾都是依对方的存在而存在的,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情,人们要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判断选择谦让还是竞争。我们不能总是拿市场经济说事,不能因为市场经济我们就处处、时时总让孩子与人争短论长。
阿杜在两三岁的时候其实是很霸道的,别人的东西如果自己喜欢他上去就抢。是,孩子还很小,还不懂得礼让的道理,抢也应该是一种生物本能。但是这种本能如果你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任其发展下去能行吗?久而久之本能就成了习惯,习惯就成了性格,性格就会导致理所当然的行动,这就积习难改了。
记得有一次过年,我们抱着孩子回姥姥家,姥姥给孩子们烤大虾。阿杜和他姨家的小姐姐等得着急了,于是姥姥就给他们一人一个大虾让他们先吃为快。阿杜三口两口就把自己的大虾吃完了,他的小姐姐嫌热,还在那里等着呢。阿杜哪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把小姐姐的大虾抢到了自己手里,塞进了自己的嘴里。
我们邻居的一个孩子和阿杜同岁,比阿杜小几个月,两个人在一起玩的时候,阿杜见他拿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上去就抢。再后来,这孩子见了阿杜就害怕,无论吃着什么,只要看到阿杜一下子就把手里的东西全部塞到嘴里,怕阿杜抢。
我一看这样任其发展下去还了得,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于是我们开始刻意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发现阿杜抢别人的东西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把东西从阿杜手里抢回来,还给对方,同时还要给阿杜讲明道理,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如果阿杜做的好了,就奖励。差不多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把阿杜这个“恶劣”的毛病纠正过来。
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不再给阿杜开任何小灶,有什么东西都大家一起吃,就是为了克服孩子吃独食、娇纵、霸道的毛病,让孩子学会与大家分享。那个时候我们家的条件还是比较困难的,一个月的收入也就是三百多元钱,买肉从来都是买半斤,买一斤的时候都少。然而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们也从来都不给孩子吃小灶,不惯孩子那毛病,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吃。有时候削了一个苹果,我们也要象征性地咬上一口半口的,不能养成孩子独享一切的习惯。
经过我们的种种努力,孩子抢别人东西的毛病总算纠正过来了,那以后,如果家里来了一般大小的孩子,阿杜特别高兴,不但不抢别人的东西,还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玩,恨不能把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他特别愿意买漫画书,别的同学想要借回家看他也从不吝啬,所以现在他的那些漫画书有很多都不齐全,不是少个第一册,就是少个第八册,都是同学给弄丢的。所以倒是我常常提醒他往回要那些借出去的漫画。
经过我们的努力,阿杜已经变得非常大度了。
集腋成裘,集沙聚塔,任何优点、缺点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所以发现孩子有什么你觉得不妥的行为、言词,千万不要姑息、放任,习惯一旦养成就积重难返了,等你自己都觉得无法忍受的时候,你想想别人怎么会忍受呢,但是那时候你想改变他的时候,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