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英雄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风流逸士,他就是稽康先生。我们的稽康先生是“竹林七贤”首席代表,有一个不太幸运的童年,老爹早死,老娘改嫁,后来在文学和音律上的造诣都靠他自学成才。稽康是一个性情中人,人缘极好,阮籍、向秀这些风雅之士都是他的至交,他淡泊名利,隐居当阳,打铁为生,在不危害别人的利益之下想说啥就说啥,想做啥就做啥,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
稽康是不是英雄且不说,但毫无疑问,他是孤独的,他的灵魂与思想远远高于同辈之上,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这注定他是一个悲剧人物。稽康触怒了权贵,因为他“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因为他率性而为,嫉恶如仇。就在他39岁那一年,稽康死了,死在小人的谗言之下,死在天地之间,与他一同死去的还有那首千古绝响《广陵散》。
稽康是天生的隐士
读者上帝也许要问了,稽康为什么是个天生的隐士?与他同时代的隐士,还有那些后来的隐士难道就不是天生的隐士了吗?
原因很简单:稽康早年就有隐士思想,他自始自终都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而不像别的隐士,在官场上混了一阵子,厌倦了,看破红尘了,于是归隐了,比如陶渊明先生;或者一边做官,一边归隐,比如王维先生。
稽康先生是怎么看破红尘、隐居山阳的,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反正只要他一出现,我们就知道他是隐士。稽康一直以来都是以隐士的姿态出现在后人面前的,与他一同出现在后人面前的还有他的六个好伙伴,也就是同时期的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加上稽康本人,这七个男人被称为“竹林七贤”。这七个大老爷们,崇尚老庄哲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隔三差五的结集在当阳的一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竹林里,游山玩水,把酒当歌,放浪形骸,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们是一群疯子。
稽康在做隐士之前还做了一些其他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以前也做过官的,迫于现实,出于无奈,因为他是是曹操的嫡孙女婿,曹操政府要他做魏国的中散大夫,他纵有万般不愿也不得不答应。因为这个缘故,后人都称嵇康为嵇中散。曹操政府瓦解后,稽康如释重负,乌龟吃秤砣铁了心的要做隐士,从此功名利禄与他无关。
从史料上的一些零星记载,在加上我们的旁推兼侧敲,可以断定,稽康是天生的隐士。
根据之一是稽康先生本人的性格,叛逆,特立独行。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思想就超越了那些同龄人,并不是他清高,而是他真觉得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他曾经上过几个月的私塾,后来把老师气走了,因为稽康经常问老师一些刁难古怪的问题,老师招架不住,请辞了。
嵇康,原本不姓嵇,而姓奚。老家是会稽上虞人。少年时期的稽康,性情刚烈,因与地方不合,经常发生冲突,甚至兵戎相见。这时候,稽康的娘惶惶不可终日,她想,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谁受得了这种亡命生活,现在好好的,没准过会就被躲在暗地的冤家一刀刺死,还是搬了吧。于是带着稽康迁到谯国一个叫做铚的地方。
在铚境有一座嵇山。奚家就安家于嵇山之侧,为了避免仇家追杀,索性连姓也改了,跟嵇山一个姓,姓嵇。
转眼间,稽康长大成人,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大事的始作俑者就是稽康,稽康不忍看着自己的亲娘终日独守空房,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想法如流星般划过稽康的脑际,他要劝老娘改嫁。女人改嫁,自古以来在封建社会是一个禁忌,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有一大堆的小老婆,女人就不行,女人就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就得从一而终。
当稽康把这个想法告诉老娘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得出稽康的老娘是如何的惊讶,犹如平地一声雷,稽康的老娘说,这怎么可以?这万万使不得!如果这样做,我这老脸还往哪里搁?不被别人的唾沫淹死才怪呢。稽康的老娘说完,怔怔的看着稽康,又摸了摸他的脑袋,怀疑稽康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从稽康老娘的言行可以看出,她受封建思想毒害是何其深也。
事情的结果却出乎意料,稽康竟然劝服了老娘,改嫁到一户姓乔的人家。稽康怎么劝说成功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是说“劝之,母从”。老娘虽然战战兢兢的另嫁他人,但心有所戚焉,改嫁的同时也改了姓名,从此与稽康来往甚少,稽康也开始了他的独立生活。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稽康就对非人性的礼法制度如何痛恨,到了青年时期,他的思想让所有的人听了都感到怕怕:“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看不惯那些所谓的教条礼法,厌恶官场仕途的黑暗与阿谀我诈,他追求的是自然,是天性。总之,一句话,他拒绝与卑鄙小人同流合污,拒绝司马集团一次又一次的笼络与征召。
嵇康是不愿做官的。他信仰老庄,而庄子最反对做官。稽康曾在水边垂钓,司马昭想要稽康致仕,就派遣两位大臣先行探寻。大臣说:“魏王愿将国事委托给你,愿你不辞其劳!”
稽康手握钓竿,头也不回地说:“庄子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那么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残骸进而得到配享宗庙的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摇着尾巴吹泡泡?”
大臣说:“宁愿活在泥水里摇着尾巴吹泡泡。”
稽康说:“你们走吧!我愿像庄子一样,做一只活在水里吹气泡的龟。”
司马昭也算半个伯乐吧,觉得稽康是个人才,一次不行,又数次派人去游说,只可惜司马昭有三顾茅庐之心,却没有三顾茅庐之行,纵使他的说客巧舌如簧,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威逼利诱,稽康就是不为之所动。
稽康是个美男子
这边稽康,见司马昭一次又一次派人来骚扰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躲到山阳竹林里隐居起来。
隐士也要生活,为了填饱肚子,稽康干起了打铁的营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需要什么山珍海味,一日三餐,清茶淡饭,一斤烧刀子,一碟花生米,日子过得滋润着呢。虽然为了营生,但稽康打铁很少收钱,他更喜欢人家携酒而来,与他共饮,如果这样,他会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得手舞足蹈。稽康实在是一位一等一的可爱的人士。
稽康的身体力行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我们不需要很多钱,生活也可过得很舒适。遗憾的是,当时的人不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现在的人也很少懂得这个道理。这使我想起了十九世纪美国的一位大隐士梭罗先生,他以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的身份,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偏僻小镇,在瓦尔登湖边,幽居在亲手盖的木头房子里,里面的家具也是他亲手做的,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由此产生了意义深远的不朽名篇《瓦尔登湖》。他告诉后人:大多数人即便生活在一个较为宽松与自由的环境里,也只会让无知和错误纠缠他的一生,让虚无的幽怨和无休止的为物质财富奔于疲命占据他的一生,甘美的生命果实却不能触手可及。
幸好我们的稽康先生懂得这个道理,如果放在今天,他一定会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小资情调的人之一,稽康追求的是生命本身的快乐,追求有品位有格调的生活。除了打铁,稽康还常常不请自来的帮朋友吕安种菜灌园,吕安也是一位名士,在后面的篇幅里我们会更详细的介绍。
于是在山阳的竹林里出现了这样一道绝妙的风景:我们的大才子大艺术家兼美男子稽康先生,赤身露体,汗流浃背,用强健有力的臂膀挥舞着铁锤,叮当叮当的敲打在被烧得通红的烙铁上,这叮当叮当的声音穿过幽深的竹林传到很远的地方,竟成一支美妙的音乐。
这不,一位大户人家的女士郊游至此,就被这美妙的音乐吸引了过来。等她循声来到稽康打铁的地方,不禁大失所望,哪有什么天籁之音,原来是打铁声!可是,这位养在深闺里的大女士大失所望之后马上又惊喜不已,她虽然没有听到美妙的音乐,但她看到了令她惊心动魄的美男子:一个身长七尺八寸的男人,古铜色的肌肤,强劲的肌肉,挥舞的臂膀,野性的吆喝,炉火熊熊映照着那张棱角分明英气逼人的脸……
大户人家的女士看呆了看痴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英俊的男子,那神态比宝玉看突然从天上掉下的林妹妹有过之而无不及。
稽康忘记了时间,他是在专心致志的打铁,心无旁骛;大户人家的女士也忘记了时间,她在聚精会神的欣赏美男,心里如揣了个小鹿。太阳落山之际,大女士才从梦里醒来,趁稽康还在打铁之际,慌慌张张的跑下山了,一边跑,一边气喘吁吁的说,今日所见,此生足矣!
大户人家的女士说得一点没错,稽康是不折不扣的美男子,他的美完全可以把另外一位美男子潘安PK掉。潘安的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白面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没有男子气概,而稽康的美却是力与美的结合,一种浑然天成的男子气概。
稽康的美,史书上有很多的记载,严肃的《晋书》写嵇康时在他的容貌上花不少笔墨,说他已达到了“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地步。稽康的好朋友山涛曾用如此美好的句子来形容嵇康(叔夜):“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虽然隐居在山阳,但稽康打铁的事情很快就像一颗炸弹在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当中炸开了,飞语流长加各种指责声很快传到了稽康的耳朵,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又是捶胸又是跺脚,嚷嚷说稽康在丢他们的脸!在他们看来,读书致仕理所应当,满腹经纶却干下贱活,实在是想不通。
中国人害怕极了人言,这是爱面子爱名声的老毛病。聪明的人不怕。稽康是一个聪明人,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自己需要什么,他明白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是流言,什么是确凿;什么是关心,什么是八卦;什么是可贵的批评,什么是无耻的污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谓的争辩与惶恐是徒劳。在非议如潮之下,稽康如泰山般巍巍不可动,依然故我,依然哐当哐当的打铁。
陪伴他打铁的,又是一个大名人。此人名曰向秀,文章写得好,精通庄子,名声远播。他是嵇康的铁杆子朋友。他听说嵇康去山阳打铁了,二话不说便寻了来,一起埋头作业。两位文章秀手,竟然一起干粗活,自成一景。
二人一起打铁之时,不喜欢论人曲直,故言语不多。唯一的话题便是朋友,无非阮籍、吕安、山涛几人而已。吕安的哥哥吕巽,关系也不错。野朴之中,虽寂寥难任,但自有友情的慰藉。此种情谊近乎淡泊。
得罪权贵,气走钟会
竹林七贤出了名,稽康也出了名,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盛名之下肯定有很多人来骚扰,那时候没有报纸没有网络没有电视,不能传播绯闻,不能恶搞,只好亲自前去拜访。
话说有那么一天,稽康和向秀正在炎炎烈日下,赤膊打铁,叮当声不绝于耳。嵇康的脸庞,因烈火炽烤的缘故,黑锃锃亮堂堂。正在此时,忽见一支华贵车队,衣服艳丽冠盖飘举,迤逦而来。为首的正是当时红得发紫的贵家公子哥钟会。
钟会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繇做过魏国太辅,而钟会本身也博学多才。钟会年轻之时,嵇康早已声名隆盛,钟会素来景仰。钟会曾著《四本论》,很想让嵇康评点,但因缺乏勇气,只敢悄悄地把文章塞在嵇康住处的窗隙。
曾经羞怯的钟会,如今乃是司马昭面前的红人。他听说嵇康在洛阳城外打铁,便决定隆重拜访。这是典型的自卑心理在作怪。昔日曾不敢直面嵇康,今日得势就要肆意炫耀,以补当年之憾。《魏氏春秋》载,钟会“乘肥衣轻,宾从如云。”排场如此声势浩大,暴露了钟会什么心理呢?
钟会的另一个目的,可能是再试嵇康对当局的态度。这应是受司马昭的指使而来。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钟会反正是来了,嵇康总要接招。嵇康的对策就是你来你的,我打我的,各玩各的。从情绪来讲,嵇康非常之反感。你钟会什么由来?凭什么到我这里耀武扬威?这种突如其来的喧闹,严重地侵犯了他努力营造的安适境界,他扫了一眼钟会,连招呼也不打,便与向秀一起埋头打铁了。他抡起大锤,继续打铁,向秀手拉风箱,旁若无人。
钟会本想出风头,炫耀一番,可嵇康没给他机会。钟会一看人家不理睬他,又气又恼又尴尬。出发前,他夸下海口,说一定会搞掂嵇康的。可往往没有想到,稽康会对他如此傲慢。司马昭怎么看他,随从怎么看他?钟会悻然无比。
嵇康毫不理会,依旧不紧不慢地干活。钟会看了很久,嵇康仍然无意交谈。钟会无奈,向宾从扬了扬手,上车驱马而回。钟会自找没趣,满脸通红,心里老不是滋味。看来观人不能只看红紫,还要看器量,看胸襟。
钟会转身刚走几步,嵇康看了看向秀,一递眼色,意思是,你看那小样,吃不住了吧,跟我斗,油梭子发白,短炼!嵇康一看钟会要走,心想没这么便宜。于是开口说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将了钟会一军。
钟会一听,老家伙终于说话了。可是这话没头没脑,不好回答,千万不能在嵇康和众人面前丢人。思忖了半天,钟会才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已是满头汗下。
旁观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问答俱都巧妙,惟心境有所差异。嵇康心怀坦荡,钟会心中却不是味道,满怀失落。钟会怅然不已,袖子一甩,扬尘而去。嵇康连头也没抬,来非善来,去也不必在意。只是向秀心中忐忑,钟会扬尘一去能善罢甘休吗?不知会有什么祸端降到嵇康头上。
事情过去很久了,嵇康依旧和向秀在一起打铁。吕巽、吕安兄弟时常过来帮忙。朋友嘛,就要经常走动,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对于一个隐士来讲,多么希望有知心的朋友经常见面交谈,倾听心声。可是,隐士一有朋友,便不可能做到与世隔绝。朋友是隐士与外界沟通的渠道,林林总总的信息由朋友传达出来,隐士借此丈量人世的温寒冷暖。做不到与世隔绝,便可能卷入是非场中。即使如大彻大悟的嵇康,也不能避免。
与山涛绝交
稽康有一个好朋友,叫山涛先生,也是大有名气的贤士,时人赞其品格“如璞玉浑金”。山涛先生为人中庸和善,不走极端,官也做得来,礼教也守得来,跟阮籍、嵇康等隐士都合得来,有长者之风,很靠得住,不会出卖朋友。他当时做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叫做尚书吏部郎,专司选拔官吏,人事任免。
山涛名利心不是很重,倒是很欣赏隐士生活,觉得做官廖然无趣,正赶上到了退休的年龄,便向朝廷打了退休报告。朝廷一看,退休就退休吧,不过你得举荐一个可以接替你的人啊。山涛便向朝廷举荐了嵇康。
事情传到嵇康耳朵里,嵇康大怒。这算怎么回事?你山巨源不知道我的为人吗?我嵇某想做官还用得着你来举荐?山涛原本也是好意,却没想到惹来朋友的反感。嵇康认为山涛此举,乃是对他的侮辱,绝对不能原谅。是朋友就不能这么做,怎么能让朋友做他不愿做的事情呢?嵇康虽然菲薄世俗礼仪,但对友情还是非常看重的。隐士也要交朋友,判断一个隐士的为人,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他的所交之友。以友为镜,可以识人真品格。
故为了表明立场,及对荐官一事的态度,嵇康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书中情辞恳切,全是肺腑之言,大意如下:
听说您想让我去接替您的官职,这事虽没办成,从中却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也许您这个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屠宰下去了,拉一个祭师做垫背吧?
阮籍比我醇厚贤良,从不多嘴多舌,也还有礼法之士恨他;我这个人比不上他,惯于傲慢懒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欢快人快语;一旦做官,每天会招来多少麻烦事!
我如何立身处世,自己早已明确,即便是在走一条死路也咎由自取,您如果来勉强我,则非把我推入沟壑不可!
我刚死了老娘和哥哥,心中凄切,女儿才十三岁,儿子才八岁,尚未成人,又体弱多病,想到这一些,真不知该说什么。现在我只想住在简陋的旧屋里教养孩子,常与亲友们叙叙离情、说说往事,浊酒一杯,弹琴一曲,也就够了。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是实在没有能力当官,就像我们不能把贞洁的美名加在阉人身上一样。您如果想与我共登仕途,一起欢乐,其实是在逼我发疯,我想您对我没有深仇大恨,不会这么做吧?
我说这些,是使您了解我,也与您诀别。
书后还附有《幽愤诗》,以示决绝之意。这封信太著名了,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人,一定会记忆犹新。但信中所流露的绝情,又是多么的不绝情?倘若真要绝情,用不着罗罗嗦嗦的,写如此长的篇幅,只需一两句话足矣。可见,虽说绝交终难绝情,两人友情既深,岂是一篇文字所能决断的?
嵇康如此不给面子,还写信公开绝交,山涛理应怀恨在心。可山涛却淡然处之,仍然说:“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真正的友谊是经得住锤炼的。如遇知交,一二人足矣。
这封绝交信还有另外效果。就是当权者看到了嵇康不合作的态度。这是当权者所深恶痛绝的。也为嵇康后来被杀埋下伏笔。
两勒插刀,为朋友抱不平
与山涛绝交后,吕巽和吕安两兄弟间的聚讼事件再一次搅乱了嵇康原本恬淡的生活。
吕巽是吕安的哥哥,但这个人心术不正,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竟给自己的弟弟戴上了绿帽子。吕安发觉后,吕巽为了掩饰自己的禽兽丑行,便恶人先告状,以“不孝”的罪名将吕安上诉朝廷。
天下哪有这样的荒唐事?阴险的吕巽霸占弟媳在先,诬告弟弟在后,受害者反成被告,犯罪人竟成原告。生逢浊世,颠倒黑白之事经常发生。吕安合该倒霉,没有人为他主持公道。当时,不孝是个很大的罪名,应当论以死罪的。吕巽诬告吕安不孝,抢占了道德上的制高点,当权者也积极干预,抓个典型,以儆效尤。
吕安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事要他怎么申辩?把兄长与老婆的糗事公诸于士林?他抹不开面子,怎么说也是一件丑事。何况又有什么证据?吕安即使浑身是嘴,也无处去辩解,只能等待朝廷的宣判了。
这场官司,吕巽玩得太绝了。在把弟弟吕安告上法庭之前,他早就揣摩透了吕安的心理。有如此多的顾忌,你怎么跟我理直气壮的打官司?那时候许多事情不是依法而行,王法只是象征性的权威,很多情况下尽是一些冤案。当权者制造冤案的手法很简单,他们掌握了话语权,控制了舆论,尽可说黑为白,混淆是非。
吕安心里憋屈,自然要找人倾诉,说出来会好受一些。可平时一些经常往来朋友,因见吕安官司缠身,又罪名挺大,都躲得远远的不敢接近。吕安一阵唏嘘,朋友这东西,不到关键时刻,绝看不出真假。平日里喝酒聊天,慷慨激昂,说要为朋友两肋插刀,放屁!真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又有几人?吕安感到世态炎凉,人世间的虚情假意太多了。
好在,嵇康的存在没有让吕安失望到底。
嵇康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远非山涛推荐他做官时可比。看来今年犯小人,不但是我,就连我的朋友都摊上这样的事。我跑到山阳去打铁,原本就是为了避开纷乱的俗事,可结果怎样?躲都躲不开。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小人呢?他们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走到大街上,人模狗样,说尽冠冕堂皇的话,却做尽下流龌龊的事。世风日下,小人大行其道,真是悲哀。
嵇康为了表达自己的悲愤,又写了一封绝交信,这次不是给山涛,而是给吕巽的。这封信中完全不见上次那种欲断又不忍断的心情,措辞非常之严厉,态度非常之决绝,大有不与小人共存于世的气概。他骂吕巽诬陷无辜、包藏祸心;说自己以前瞎眼了,交友不慎;还说吕安蒙受不白之冤,实在难以服人……
嵇康挺身而出,拍案而起,为朋友呼喊公道。他能做的仅此而已,一个打铁的,还期望能扭转局面吗?可是以嵇康的名声,公然站到当权者的对立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司马昭就看不顺眼,吕安事件虽小,可立场问题不小,嵇康这厮就是不合作,还指摘官场黑暗,当权者腐败,这样放任下去,那还了得?
结果,嵇康也被司马昭派人抓了过来。
但司马昭对如何处置嵇康,尚犹疑不定。阮籍也曾论以不孝的罪名,因为他在母丧期间喝酒吃肉。可是司马昭放他一马,没有治罪。对于与阮籍有同等声望的嵇康,是不是也应该网开一面呢?司马昭转念一想,不行,嵇康极其不合作,屡次三番不买账,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以后还怎么镇服别人?
钟会帮助司马昭下定了决心。读者上帝肯定还记得钟会这个小人,敲锣打鼓的去找稽康,结果热屁股贴了冷板凳,被气得不行。为报一箭之仇,钟会对司马昭说:“嵇康乃卧龙也,千万不能让他起来。现在天下没有什么值得担忧了,我只提醒您要提防嵇康这样傲世的名士。您知道他为什么给他的好朋友山涛写那样一封绝交信吗?据我所知,他是想帮助毋丘俭谋反,山涛反对,因此没有成功,他恼羞成怒而与山涛绝交。陛下,过去姜太公、孔夫子都诛杀过那些危害时俗、扰乱礼教的所谓名人,现在嵇康、吕安这些人言论放荡,毁谤圣人经典,任何君主都是容不了的。如果您太仁慈,不除掉嵇康,可能无以淳正风俗、清洁王道。”
钟会不愧是进谗高手,而且,钟会又深得宠信,他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嵇康的结局。钟会的这番话直击司马昭的要害。毋丘俭造反的事件发生在魏高贵乡公曹髦在位的时候。曹髦登基的第二年,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造反,他们声称庙堂之上有人蒙蔽圣听,提出要清君侧,实际上将矛头指向司马集团,后来遭到镇压。司马昭是当事者之一,当他听说嵇康曾想协助毋丘俭反抗自己时,恼羞成怒,判处稽康分裂国家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反正把很多子虚乌有的罪名加在了稽康的头上,下令将嵇康、吕安处死,立刻行刑。
史上最悲壮的死亡
这应该是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天上的太阳却很灿烂。
爱看热闹的中国人从四面八方涌来,拥挤在刑场的四周,刑场附近那条并怎么宽阔的街衢上,从这头到那头,凡是能望见断头台的地方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刑场周遭的街坊、酒肆、贷铺的楼道上也挤满了热情高涨的看客。无论尊贵与卑贱,摩肩接踵,你推我搡,企图抢占绝佳的位置,最近距离的一睹稽康这位绝世高人留给世人的最后的容貌。
嵇康一身囚服,项戴枷锁,脚上铐着脚镣,一步步向断头台走去,面无惧色,微笑的眼睛里有一种忧虑的风情,往事如潮水一般涌来。
他想起,自己曾上山采药,因流连山中美景而忘返,被渔樵呼为神仙。也曾至汲郡山中访过世外高人孙登,高人平日几乎不讲话,直到嵇康临别,才深深一叹:“你性情刚烈而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
他又想起,早年曾游于洛水之西,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旷野弹琴。夜半时分,突然有客来访,自称是古人,与嵇康共谈音律,谈着谈着来了兴致,向嵇康要过琴去,弹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绝伦,弹完便把曲子传授给了嵇康,并叮嘱不要再传他人。尔后古人飘然而去,没有留下姓名。
回想至此,嵇康满脑子全是《广陵散》的旋律,不禁心旌摇荡,飘然不知死期将近。他又想到袁孝尼是个好学上进的好小子,几次三番想学广陵散,因与古人有誓言在先,故拒绝相传。早知道有如此下场,就当相传,要不然不成绝响了吗?这是唯一的遗憾!
这时候有三千名太学生演出了一段“公车上书”的悲剧,拥在刑场边上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更要拜嵇康为师。
这是一个揪心的时刻,老百姓屏住呼吸,等待着另外一次的宣判。
嵇康除了为三千学士替自己请愿的事情感动之外,并没有心存侥幸司马昭会赦免他。因为他知道太学生的请愿,在当权者看来,是一种政治示威、政治要挟,大独裁者司马昭怎么会退让呢?越是求情越是要杀个痛快。
果然不出稽康所料,等来的是行刑官吏冷酷无情的声音:“维持原判,立即执行!”
时间暂停了,因为嵇康已经占到了断头台上。台下群情激愤,不满的言论不绝于耳。嵇康进入一种状态,仿佛天地间就剩下自己,他要为自己送终、饯别,他要为自己弹一曲《广陵散》。
稽康对刽子手从容的说:“离行刑的时间还有一些,请让我弹奏一曲!”
刽子手一怔,不知如何作答。
稽康没有等刽子手的回答,又对前来送行的兄长嵇喜说:“哥哥,请把我那把九龙紫漆琴拿来。”
哥哥稽喜泪流满面的把琴递给了嵇康,稽康正襟危坐在那架九龙紫漆琴面前,开始为众人弹奏誉满天下的《广陵散》。稽康用修长的手指轻轻的触摸九龙琴的琴弦,一种尖利的疼痛滑过指间。
当第一个音符缓缓的从稽康手指间传出的时候,整个刑场鸦雀无声。灰雀白鸽从远处飞来,栖息在朱檐黑瓦上,静静的聆听从稽康指间流泻出来的琴声。当曲尽声止的时候,灰雀白鸽发出了集体的悲鸣,然后向很远很高的天空飞去。一曲终了,泪落琴弦。这时候,琴弦发出一声断裂的声音,稽康决绝而悲愤的说:“广陵散》于今绝矣!”
稽康说完,刽子手上的屠刀已经举了起来,围观的人闭上了眼睛,不忍去看那血腥的一幕。出乎意料的,刽子手举在半空中的屠刀像是定在了那里,迟迟不肯落下来。刽子手也许还沉浸在《广陵散》那美妙的余音之中,也许是被稽康不怒而威的面容震慑住了,反正举起的屠刀没有落下来。不但没有落下来,刽子手的双腿开始颤抖,蓦地,他趴在了地上,对行刑的官员磕头求饶说:“大人,求求你放过小的吧!我实在下不了手呐!”
行刑的官员怒不可竭,当即下令把那个刽子手斩首示众,并派人把稽康的琴砸了个稀巴烂,然后换了另外一名刽子手。这名刽子手不得已,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闭上眼睛,用屠刀砍下了稽康的高昂的头。
刹那间,血珠四溅,血光映红了整个刑场,映红了整个天空。
接着,万人恸哭,撕心裂肺。
嵇康死了。时年三十九岁。
与稽康一同死去的还有他弹奏的《广陵散》。这并不是说《广陵散》琴曲从此失传了,而是说他演奏的《广陵散》以后再也没有了。稽康演奏的《广陵散》风格卓绝,举世无双,通过这支琴曲,寄托着他内心丰富而深沉的情感。
稽康之死,是为史上最悲壮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