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孙子·火攻篇》
用火来辅助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进攻,威势强大。
孙子这段对水攻和火攻的论述,启迪老板在企业管理中,要善用“水攻”和“火攻”的辅助进攻手段取胜。“水攻”和“火攻”是相反相成的辅助进攻手段,它启迪老板在企业管理中要灵活运用相反的方式和策略,达到“水攻”能取胜,“火攻”亦能取胜,“正”能取胜,“反”亦能取胜的结果。
美国有一个出版商,曾经为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图书卖不出去而发愁。愁中的他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通过朋友给美国总统送去了一本样书。不久,总统看到了这本书,浏览了一番之后,然后漫不经心地说:“这本书不错!”出版商闻信,立即把总统的这句话拿来做广告,一个月内把积压的书全部卖光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批图书积压。这个出版商尝到了甜头,因此又给总统寄了一本样书。这一回总统不给面子了,说了一句“这本书糟糕透了!”出版商并没有为此而沮丧,相反,他又大肆做了一则广告——“本公司有一本总统认为‘糟糕透了’的书出售!”不久,这本书又销售一空。
几个月之后,这个出版商再次遇到了图书积压的问题,他像上两次一样如法炮制,寄给总统一本样书。这一回总统学聪明了,对这本书一言不发。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出版商又做了一个硕大的广告——“这里有一本总统难以评价的书出售!”结果,所剩图书再次全部告罄。
这个出版商的聪明,就在于他善用“水攻”和“火攻”的正反两种方式取胜。将总统的赞扬话语拿来做广告,可谓“火攻”;把总统的贬斥话语引来做广告,可谓“水攻”;把总统的不言不语又用来做广告,可谓合用“水攻”和“火攻”。
在军事上,借用他人的力量,能增强自己的实力,最终战胜敌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善于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也可以迅速发展壮大自己。
利技成果是没有国界的,关键在于“巧”借。聘请外国专家,借的是技术力量;学习外商经营之术,借的是现代化管理;吸引外商投资,争取货款,借的是资金。借力制胜之道广泛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很难想象,在全球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不开放,不借用外力,处处孤军奋战,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借力制胜,以他利己的成功事例,在国际经营活动中屡见不鲜。从日本的丰田汽车到香港的制造业,都是借用外力,即与外国公司“搭伙”,借用他们的牌子,提高自己的身价,从而获得成功。中国在“六五”期间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项目,以汽车工业为例,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引进美国切诺基吉普车技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引进德国桑塔纳轿车技术,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引进法国标致轿车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西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你死我活”,异常激烈,用一句“同行是冤家”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
美国纽约的梅瑞公司为协调自己与其他同行的关系,缓和彼此的矛盾,别出心裁地开设了一间“咨询服务亭”。在全世界数不胜数的大商厦中,此“亭”也许是绝无仅有的。
“咨询服务亭”的宗旨是:顾客如在本公司内没有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它负责指引顾客到有此类商品的公司去购买,即:把顾客推向自己的竞争对手。
“咨询服务亭”的开设不仅没有把顾客“逐走”,反而引来了更多的顾客。一些想购买奇特、贵重商品的顾客因为不知该到何处去买,所以专程进入梅瑞公司向“服务亭”询问。当然,公司内琳琅满目的商品是不会让他们空手离去的。
自“咨询服务亭”开设以后,梅瑞公司与同行们的关系大为好转。竞争对手们对梅瑞公司的友好之举都表示敬意。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对手们在友好对待梅瑞公司的同时,还主动上门与梅瑞公司交换“情报”,梅瑞公司因此而鸿图大展。
1973年3月,扎伊尔发生了叛乱。这件事,对于远隔重洋的日本企业,似乎没有多少意义,但日本三菱公司的决策人员却没有放过这一信息。他们经过分析认为,与扎伊尔相邻的赞比亚是世界重要的铜矿生产基地,有可能受到叛乱的影响,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于是,三菱公司的决策人员便命令情报人员密切注视叛军的动向。不久,叛军向赞比亚移动。公司总部接到这一情报后经过分析,预见到叛军将切断交通,由此必将影响到赞比亚铜矿的输出,从而影响世界市场上铜的价格。
三菱公司经过推断,果断地作出决策,大量收购市场上的铜。而当时,叛军尚未切断交通,市场上铜的价格没有太大的波动。三菱公司趁机低价购进了大量的铜,待机卖出。
果然,后来扎伊尔叛军切断了赞比亚的交通,每吨铜价上涨了60多英镑,三菱公司将先前购进的铜卖出,赚了一大笔钱。
三菱公司乘扎伊尔发生叛乱之机,劫了一笔横财。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公司决策人员多谋善断,从信息情报中寻找“火”源,并进行推断,从而将一般人所不曾留意的信息变成了财富。
在企业管理中,老板运用“趁火打劫”的计策,以发展自己,削弱对方。
在西方世界,一旦某个企业濒临破产,其他财团、企业往往会蜂拥而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抢夺它的有用设备和技术人员。因为在这个时候“趁火打劫”,最为有利。
过去,我们曾经以传统的道德观念,鄙夷这种乘人之危“劫”人财物的作法,似乎只有见人有难,援手相助、慷慨解囊的行为才值得称道。
其实,这种观念未免过于陈旧愚腐,任何谋略计策都是超越政治界限和道德标准的,因此“趁火打劫”的计策,在西方资本企业可以使用,作为最早总结这一策术的中国人的后代也可以使用。
1983年,中国新成立的香港B公司获悉,智利一企业铜矿倒闭,为了偿还债务,矿主决定将新购进的1 500辆进口新汽车折价拍卖。如果按照以往的愚腐观念,我们要么勒紧自己的裤腰带,省出有限的外汇,“支援世界革命”;要么平价收买,公平交易;无论如何,都不会“趁火打劫”的。
可是,为了增加中国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运输能力,节省国家外汇开支,B公司董事长当机立断,派人抢先一步,与智利铜矿主谈判。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终于以原价38%的低价,买回这批新车,为国家节省外汇2500万美元。
在对手陷于困境、丧失了讨价还价的主动权而在谈判桌上处于被动地位之时,他们往往不惜血本,力图使自己尽快摆脱困境。这便是获取胜利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