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513800000009

第9章

六情品第三

问何因缘故有此品耶。答二十七品犹是二十七门。所入更无异。为通入诸法实相之理。唯此一理名之为实。自斯以外并皆虚妄。故智度论云。唯除实相余一切法并名为魔。所以然者。一切诸法皆是虚妄。又能生烦恼。烦恼生业。业生苦果。故名为魔。实相之法不可取着。是灭烦恼处。故不名魔。问实相何故不可取着。答若以有心着实相实相竟非有。故有心不能着。若以无心着实相实相竟非无。如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句内外并不能着。故不生烦恼。既不生烦恼会于实相能灭罪累。故论云。譬如蛇着一切物唯不能着火炎。波若如火炎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是以众生能着一切法不能着实相。实相既是灭烦恼处。是以二十七门并为通于实相。实相若显便发正观。正观若发戏论斯亡。是以论初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盖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经论之大意也。问若尔何故有二十七门。答龙树开诸门者但为入理。意不在门。若不取所入理为正而但寻究通理之门。或前或后或破或立者。如是之人住在门外竟不能入理。论主意在入理不在于门。而人在诸门不在入理。与论相违非师资之道。又寻究诸门既不入理。则旧惑不除更于门处起新烦恼。可谓服于甘露还成毒药。故亦不应问次第也。而复须明次第者。上就动静四仪显于实相。令发生正观灭诸烦恼。今就六根显于实相。令发生正观灭诸烦恼。若前门已悟不须此品。但为根性不同受悟各异历法观之。故复说也。问何故就此身心显于实相发观灭惑。答一切凡夫于此身心常起爱见烦恼。以烦恼故有业。业故受苦报。今观察此身本来寂灭即是实相。既是实相便是法身。故净名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盖是一论之通意也。次别明六情次去来者。因缘品释八不之始去来品解八不之终。始终既彰则一切法毕竟不可得。外人不受斯旨。若一切毕竟空者。经明十二入摄一切法。云何言一切法空。若一切法空不应说十二入。故上二品总破一切法。今对论主总立一切法。故说此品也。二者接次钩锁相生者。上品初外人举世间眼见三时有去。谓过去已去未来当去现在正去。论主即就三世舍无有去。过去既谢。去法已灭。即无有去。未来未有。亦无有去。现在一念不停。举足便灭。亦无有去。惑者问云。若三世无去即眼不应见。既有眼所见不应无。论主更以三门求眼所见竟不可得。何所见耶。今外人复云。若无所见去来应无能见之眼。既有能见之眼宁无所见去来。故此品观无能见之眼即入实相与实相相应。既与实相相应即不受此六根。以不受六根名为法身。为众生故化生五道。说此法门使物了悟。亦得法身。是以次去来品观于六情。问云何名于眼情。答计于眼情凡有七种。一者世俗之流但云眼能见色。而不能穷究本末原由。二者外道之人云五尘生五大五大成五根。但眼内火大偏多。故眼能见色。耳内空大偏多。故耳能闻声。鼻根地大偏多。故鼻能闻香。舌根水大偏多。故舌能知味。身根风大偏多。故身能觉触。意根既是心识非五大所成。若是肉心为地大所成也。三者复有外道。谓但以一尘成一大。如色尘成火大。而火大成眼根。故眼能见色。声尘成空大。空大成耳根。故耳能闻声。味尘成水大。水大成舌根。故舌能知味。香尘成地大。地大成鼻根。故鼻能闻香。触尘成风大。风大成身根。故身还觉触。四者毗昙人云。眼耳鼻舌四根为十微共成。谓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及眼根为九。而此眼根附着身根。故有十微。身根但有九微无眼等四根。故论偈云。极微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身根九余八。谓在有香地。五成实论云。四微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是假名无有实体。就三假辨者。四微是法假。五根为受假。众生是名假。六者犊子部云。四大和合成眼。别有眼体异于四大。上来六部并云有眼。第七方广道人云。但见四大无别总眼。总眼既无亦无四大。故一切法空。如龟毛兔角。问论主云何破此诸计。答凡有此眼根见于好色即起贪心。若见恶色便生嗔恚。见不好不恶即生无明。因三烦恼发于三业。三业因缘往来六趣。总上六部于眼起于有见。方广于眼起于无见。有无是六十二见根本。有无既成诸见便立。若有诸见必有于爱见。爱见烦恼不得解脱。今破此有无二见即爱见不生便得解脱。问云何破耶。答观此眼根本来空寂。故不同六家之有。虽毕竟空而眼见宛然。故异方广之无。故净名经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悉见诸法不以二相义。华严经云。眼根入三昧耳根起正受。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如此等文并明眼根宛然而无所见。虽无所见而无所不见。故空有无碍。空有既无碍一根为六用六根为一用。用能为无用。无用而能用。以用无碍是故唯佛得称为我。我者谓自在义也。又双破凡夫二乘两病故说此品。凡夫见有此六根起诸烦恼如鸟投网。二乘有六根即不能无六。若入观无六根。即不能为六用。如净名呵阿那律云。眼若作相则同外道。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故失对当时受屈于二难。今明。菩萨了六无六无有碍相。则越圣越凡故说此品也。又说此品者。法华明六根清净普贤观经忏六根罪。彼经云。若有眼根恶业障不清净。当诵大乘经思念第一义。是名忏悔眼能尽诸恶业。故知欲为真实忏悔当依此品观六根毕竟空。大集经云。若有说言。眼见色乃至意能知诸法。是人流转生死中无量亿劫受诸苦。如是诸大乘正以观六根为入道之要。是故此品总而释之。又有此品来者。从因缘品至此有三立三破。初引毗昙论立。次引去来事立。今引经立。以备破三立故有三破也。又有此品来者。上两品求生灭去来毕竟不可得。外人便谓。论主能见诸法无生灭去来。故上云。世间眼见故。若尔终有能见之眼所见之境。是故今明。既无生灭去来。岂有能见所见。即上破于生灭今泯于境智。故有此品来也。品八偈为二。初偈立。次七偈破。立中先长行问。所以引经者。既是经说。则必有六情。若无六情佛不应说有。又论主若言无六则破佛经。若不破佛经则六情便有。既有六情。上因缘去来岂得无耶。又上品云肉眼所见不可信者。佛不应说之。既说六情即六情可信。偈为二。上半列六情体。下半明六情用。行者缘也。六情缘于六尘也。又上半明六情。下半明六尘。所以破十二入者。众事分毗昙。婆罗门问佛。何法摄一切法耶。佛答。十二入摄一切法。今观十二入空则一切法不可得也。问意可是情余五云何是情。答意当体名情。余五生情识之果从果受称也。六情亦名六根。五根能生五识。意根能生意识。六情亦名六依。为六识所依。六尘亦名六衰。令善衰灭。亦名六欲。是人所欲故也。但解见义不同。外道以神我能见。犊子亦明我能见。论人以识托眼根故识能见。虽用识见要须人御然用识见。本是昙摩多罗人义。毗昙人以根能见。故眼根是清净色能见外法。虽用根见要须识在根中根即能见。若无有识空根不见。故用识能了别。异部人云。慧数是能见。复有人云。诸心数和合能见也。答曰无也第二论主破。就文为二。初长行标无。次偈本释无。问外人引经明有六情。论主明无岂非破佛经耶。答然外计我与六情俱是妄。谓佛欲借于六妄止于我妄。执教之流遂言实有六情。故不解佛意。又佛说六情是妄者。意欲明六是空。而外人谓有妄。故亦不识佛意。又佛意说六是世谛。寻如来意欲令悟第一义。故说世谛。而小乘人谓实有六不知第一义。今言无六意。乃申佛说六意也。故涅槃云。为令众生深识第一义故说世谛。若众生不因世谛入第一义。诸佛终不说世谛也。佛说六者此明不六六义。欲令众生因六悟不六。而外人谓是定情便成六故六。非但不知不六六。亦不能悟六不六。故外人是破经。论主明不六六。即是申于世谛。明因六悟不六。即是申第一义谛。既申二谛即发二智也。又佛说此六令悟不六。即于六内不起诸烦恼。而外人无始已来有此六根起诸烦恼。而禀佛教更复推斥诤于六根。故惑不除新病更起名破佛。论主与此相违。故名申教。问夫论说法不离二谛。今言无六依何谛耶。答二谛之中并无此六。世谛文中无性实六。第一义中无有假六。故云无也。偈本即是释长行。泛论有四句。一偈释偈。二长行释偈。三长行释长行。四偈释长行。第二七偈破为二。初有六偈正破眼情。次有一偈类观余五。六偈即分为六。第一偈正破。第二指前破。第三重破。第四法无故人无。第五人无故法无。第六偈因无故果无。今束此六偈为二。初之五偈正破见因义。第二一偈破见所生果。就五偈中复为三类。初三偈破眼见。第二半偈破色见。第三一行半破人见。三偈即三。初一偈举不自见况破见他。第二偈三时门破见他。第三偈就对色义破见他。今是举不自见以破见他。问上有五家立见今破何人。答遍破一切。以一切师同明眼不自见而能见他故。举不自见以况破见他。即遍破一切也。破意云。汝自体是眼。应见自体。若不见自体即自体非眼。又若非见而是眼便见非眼也。若尔应有离见之眼。亦应云离眼之见。又此难毗昙最切。彼明根是色。既能见他者亦应自见。彼救云。眼根是不可见有对色。故不可见。今破云。眼体既不为他所见云何能见他。如百论云。四大非眼见云何生眼见也。次难识见者。识能见他识应能自见。若言识非是可见法云何能自见。若尔非是可见法云何能见他。破人见亦类同之。又总难众师眼不自见能见他者。此即半见半不见。应半眼半不眼。若从半见作名名为见名为眼者。亦应从半不见作名名为不见名为不眼。所以然者。自即为亲他即为疏。既从见疏名为见者。从不见亲应名不见。又数人明眼具十微而别有眼微。破云。眼是众缘所成无有自性。云何言实有眼不自见而能见他。成论眼是假名无有自性。若无自性即是寂灭。云何执眼定能见耶。问曰眼虽不自见者救意云。灯能所俱是色入。故自照复照他。眼能见是眼入。所见是色入。是故见他不自见。此毗昙救也。依论人救者。眼能见是识所见为色。故能见他而不自见。犊子及外道同云。人是能见色是所见。同明人不可见色可见故。所以但见他不自见也。引火者依数人能烧是触所烧具四微。故火不能自烧而能烧他。智度论亦云。色具能照触具能烧。与数人大同也。答中为二。上半明火不能成见法。所以然者。眼即悬瞩。火到薪方烧。不应举合而救离也。又云。观汝此义应是自烧不烧他自见不见他。何者火烧薪薪于火是自。所以能烧薪耳。若是他者何故不烧余薪耶。等是他等烧应。不尔等应不烧。而烧被烧之薪不烧余薪。即被烧之薪非他即是自烧义也。见义亦尔。眼见于色色于眼是自。故眼能见色。若是他者即不能见。若言是他而能见者。眼何故不见非见之色耶。而不见非见之色但见于见色。当知色于眼是自故见。于他即不见。此乃是见自不见他。何名见他不见自。又火喻不能成眼见法者。离眼有色离眼无火。故不应举不离以救离义。如百论云。离泥无瓶而眼色异故也。下半释不能成。举三时门破者。一欲遮其后救。论主引灯为并。外人举火来救。今破火竟。或可更引刀指于自无能于他有用。故举三时门遍破一切于自不能于他能也。二者欲令外人因前观门通彻于后。是故指前而破于后。三者上夺不自见即不见他。今纵见他故开三时责。即前夺后纵也。复次见若未见时下。依偈数之此是第三重破。重破者。上三双已周。初偈举自破他。次偈正破他。即自他一双。二者初偈就法说破。次偈喻说破。谓法譬一双。三初偈正破。次偈指前破。即三周破竟。今复破之。故名重破也。就三义破眼见者。初偈举不自见况破见他。次举三时门正破见他。此二是就眼破眼也。今第三就色破眼见。眼未对色不名见。因对色方名见。即见义在色不在于眼。二者云。眼即是见见即是眼。既见未见常名为眼。即应见未见常名为见。今有时见有时不见。即有时是眼有时是非眼。三者若见未见常是眼。亦应眼未眼常见。四者难云。若眼是见眼遂有时见不见。亦应见是眼见遂有时眼不眼。若无有见而非眼。亦应无有眼而非见。五者难云。若眼有时见有时不见。即知眼未必是见义。汝不应言眼定是见义也。六者颠倒品云。色等未与心和合时空无所有。如色未与眼合时即无色。既无色亦无眼。未合既毕竟无。云何将无可令有耶。又何得因缘未合时无。只因缘合时亦无。如眼因色故有见见乃属色。色因眼故可见可见乃属眼。若尔岂得言见但属眼可见属色。见既不属眼岂复属色。可见既不属色宁复属眼。故知眼色无自性。无自性故空。所以华严云。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也。七者依文难云。眼既是见义。未对色时能见可名见耳。未对色时毕竟不见。后对色云何得见。成论文云。同性不依时是眼而不见。同性者未见眼与见时眼同是眼性。识未依时即不见。若尔识依故见不依即不见。即见无自体。又眼是见义不见亦名眼。色是碍义不碍应是色。复次二处俱无见法者。依偈是第四明法无故人无。就义破者。上三门破眼无见义竟。今第四破色无见义。所以破色无见者。承第三偈生。上云对色方见不对色不见。即见义在色不在于眼。恐外人复云色应有见故。次破色无见也。今更腾前偈意他问。无眼时不能见云何属色。答无色时不见。对色方见。遂言眼见色不见。亦应今色对眼方见。应是色见眼不见。又眼对色而云眼见色。亦应色对眼色见眼也。他救云。虽复相因而从胜受名。如因水土谷子而牙得生。而名谷牙不名余牙。今责云。汝无水土牙终不生。何故从胜受名耶。二处俱无见者有三义。一是眼处。二是色处。二俱无见。眼是能见尚无有见。色体非见云何能见。二者见处非见处。上责见成非见恐外人云见不能见即非见应能见。故名非见亦不见。同前缘尚不生何况非缘。三者是眼处人处。上已责眼不能见恐外人云独眼不能见须人御眼方乃得见。故明人亦不见。若人能见盲亦有人。应能见也。偈上半明法无下半辨人无。见不能有见指品初三偈破也。非见亦不见即此偈直非之。既称非见云何能见。下半正明人无。即是第三破人见义。上破毗昙云眼见义。今破外道犊子及成论假人能见义。问云何是法无故人亦无耶。答眼既不能见。即知人亦不能见故是法无故人无也。若言人见盲既有人。何不用耳见耶。破成论云。识既能见。识托耳何不能见。若要用眼方见不用眼不见。此是眼见。何关人见。破识亦尔。识要托眼方见托余不见即是眼见。何关识见。长行前释上半次释下半。释下半为三。初牒。何以故释。有进退二难。初明人见即盲人应见。次明眼见即人堕盲。后举偈结。易知也。复次离见不离见依偈是第五人无故法无也。若破三种见义犹属第三破人见义。偈为二。上半明人无下半辨法无。上半举离不离释前偈下半法无故人无。若离见有见者盲人应能见。而盲不能见。即离见无见者。若不离见有见者。即见在眼而者便无见。即亦无者。下半明法无。本由者御眼见色。既其无者。即无能御之人便无所御之眼。故无所取之色。长行云有无即是离不离。有是不离。以有见即有见者。无见有者故无是离也。见可见无故者。依偈是第六明因无故果无。所言因者。眼色和合生于眼识乃至四取。故眼色为因识等为果。若望品意从品初都是破见因竟。谓求三种见不得即明无因。是故今第二次明无果。见可见无故近牒第五偈下半远牒一品破也。识等四法无者破无果也。依成实义眼色和合生于眼识。识生想想生受受生行。次第取假实境。上既破无眼见色。即四心不生也。依毗昙义者。上以破无眼见色。今次破无四法。四法者眼色和合生于眼识。眼识所以得生。次由触触和合根尘。以触和合根尘即生苦乐舍三受。三受后次生爱。虽生余心数但受是三界果报主故偏说生受。三受后次生三毒。但爱是三界受生本故偏说爱也。众事分正明此四法。与今长行同。大品亦明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也。四取者婆沙云。四方驰求名为四取。胜鬘经以四住地为四取。故云有漏业因四取为缘生三界内也。今此中别明四取。依毗昙总摄百八烦恼为四取体。三界有利钝二使。各开二分。欲界钝使取外五欲名为欲取。上二界钝使不取外五欲不名欲取。但取内法名我语取。三界四见为见取。三界惑取名为惑取。钝使就界分二。利使约重轻为两。惑取虽一但内外二人计非道为道。此过既深。故独为一取。余四见合为一取。成论明四取其体即局也。等诸缘者四取既无。即不起三业。三业无故未来二果亡。观见可见空。即十二缘河竭佛性水生。此偈即明破六情之大意也。耳鼻舌身意下。第二类破五情等法。释根尘合离有二师。数云。三根合谓鼻舌身。三根离即眼耳意。成论总六根四句。眼但离不合。鼻舌身但合不离。耳亦离亦合。闻外声为离。闻耳鸣为合。意非离非合。以无形故。今此偈总明六情不可得离合之性即空也

五阴品第四

上已观六情。今复观五阴者。以受悟不同宜历明观行也。二者诸方等经明阴入界空。今欲释经历诸空义故。上明界入空今次观五阴。问经何故说阴入界空耶。答大集经诸魔子令舍利弗舞。身子答云。汝当舞我当歌。歌曰我今不求阴界入。无量世来虚妄故。若有贪求如是法是人终不得解脱。魔子闻之发菩提心。故知见阴界入不得解脱。知本性空便得道也。又如大品明菩萨习应波若。命初即云习色空受想行识空。是名与波若相应。佛在世利根直闻色空便能得道。今为钝者广解释之。令与波若相应。是故观于五阴。问大小乘经论皆前明五阴。次十二入后十八界。上六情品具破界入。偈云。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则是十二入义。后偈云。识等四法无。即明无六识。即是破十八界。今何故先破界入后观五阴。答因缘去来释八不始末。即辨一切法空。外人不受一切法空故。引佛说十二入摄一切法证一切法是有。故前破十二入及十八界。界入既竟始得观五阴空耳。二者钩锁接次相生者。因缘品明一切法无生。外人举现事去来证有万法。既破无所见去来。次举能见之眼来救。是故次破六情之用。破用既竟复引五阴法体证有于用。故今破阴体也。阴入开合者。依毗昙十二入中十种色入并法入中少分无作色以为色阴意入即识阴。法入除无为。取想受为二阴。余即行阴也。阴与界开合者。十八界中十****及法界少分无作色为色阴。七心界为识阴。法界中除无为取想受二数以为二阴余为行阴。界入开合者。五根五尘及法入二门相似。唯异开意入为七心界耳。问何故偏取想受二数为二阴。答略有二义。一者想能生见。受能生爱。二者想修无色受修初禅。有此强力。故偏取也。成实明十四种色为色阴。五根五尘及以四大。毗昙以四大是实法故属触尘。成实触是实法四大是假。故离之也。昙摩多罗部但明十种色无有无作。俱异数论。次大乘有三释。一云佛果有色故涅槃云。舍无常色获得常色。二云佛果无色。而经云有者此是妙有炳然。故云色耳。三释云从七地已还此即有色。八地以上无复有色。亦无四心。故地经云。尔时过意界住在智业中也。通称阴者谓阴盖为义。有此五阴盖于众生不得解脱。如雀在瓶物覆其口故云阴。又云阴者阴杀也。其义主杀。以此五法能害慧命。是故经中喻旃陀罗。罗什后翻名为五众。以此五法共聚成人目之为众。又此五法各有众多。如色阴有无量色。余四亦尔。故名众也。问云何观五阴耶。答众生已受五阴身常为所害。如涅槃云。观察五阴如五旃陀罗。乃至过旃陀罗。而内道外道小乘大乘更封执五阴种种异说。或言前后或言一时。或言佛果有色或云无色。故内外大小互兴诤论。各执己法为是他说为非。如此之人不能除旃陀罗。而于五阴复生诸见。即旃陀罗上更起旃陀罗。论主今观五阴毕竟不可得。既无五阴亦无不五亦五不五非五不五。如大品云。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不受亦不受。是名菩萨无受三昧。不与声闻辟支佛共。问五句不受何所归耶。答若能如此悟者归于本乡。是故经云。本际为乡绝句为里。而众生任运受此阴身已失本乡。今大小学人于五阴法复起诤论。是为失内更复失矣。故去城踰远岐路逾多。又若能知五阴空。即是舍旃陀罗。又是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问云何得尔。答以了悟色阴生灭不可得。即无常色不生。生灭色既不生。即无生灭色便现。故大品云。诸法若生波若即不生。波若生故诸法即不生。问若观五阴毕竟空者。佛经何故分别五阴。答佛分别五者。欲因分别令知五阴是空。而封教之徒不领阴空但存分别。故失佛意。又有所分别障慧眼。障慧眼故不能如实分别。若息分别即除分别障。故正观眼开得实智慧。既得实智。即得权智能无分别中善巧分别。虽复分别未曾分别。故宝积叹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问毗昙亦知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五阴从因生故无常。五阴为四相刀切之。违其住性故苦。以无常切之不得自在故无我。无我故空。空与无我异者无离阴我故云空。无即阴我故为无我。与大乘观行有何异耶。答毗昙观察五阴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故五旃陀罗都未灭也。大乘不但知五内无我。亦知无有五阴。故始离于五也。问成实论云。知五阴所成假名人空。复明五阴实法亦空。与大乘何异。答三藏多明人空少明法空。大乘多明法空少明人空。所以然者。小乘尚知人空。何况大乘。是以大乘多明法空。是故为异。以三藏经多明人空少明法空。毗昙成实俱学三藏。有得人空有得法空。又小乘虽明二空未得五阴本来寂灭。如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性。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以未得本来寂灭故未到本乡。是以二乘犹在门外。故犹受变易生死。又二乘虽知五阴空不知五阴即在佛性。涅槃经云。众生佛性住五阴中。问若五阴中别有佛性。与外道阴内有我何异。答了其五阴本来寂灭名为佛性。不别有佛性住在阴身。品有九偈为二。初七偈求五阴毕竟空。第二两偈叹美毕竟空。小乘五百部闻五阴毕竟空如刀伤心。大士闻之即生欢喜。是故称叹。法华云。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是故叹之。七偈为二。初六偈观色阴空。次一偈观四阴空。色阴粗显。故前观四心阴昧。即后破。又色阴在初四心居后。又去来六情观色阴之用不可得。今次观色体空。观色为三。第一三偈作因果不相离门破。第二两偈有因无因门破。第三一偈相似不相似门破。三偈又二。初偈标章门两偈释章门。章门为二。上半离因无果章门。下半离果无因章门。问云何是色因果耶。答若即事言。头足为因七尺之身为果。若就义者如外道云。从五尘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十一根生色身。色身为果余者为因。数人四大造五根。四大为因五根为果。成论四微成四大。四大成五根。五根成色阴。色阴是果。余并为因。数论同以过去善恶业生此报果也。问因果不相离云何是破耶。答外人言。色与色因相因故而有。论主明只为色因与色相因故无。以相因故无自性。无自性即毕竟空。色本无体因缘故生。以过去业行为因。今世四大为缘。藉此因缘是故有色。当知即是空也。如以面为因以镜为缘。像于中现而像毕竟空。又四谛品云。果从罪福生。云何言不空。此释经云色即是空。只以从因生故所以空也。长行云。除缕即无布者。而缕布互得相因。而惑者多执一边谓离缕无布布为缕所成。而不信离布无缕。云缕不为布所成。故除布有缕。今明缕布相因犹是一例耳。今问。汝既有即布之缕。复有异布之缕。亦应有即缕之布离缕之布。若即布之缕。此缕成布。离布之缕此不成布者。亦应有即缕之布此布成缕。异缕之布此布不成缕。问何者是即布之缕异布之缕也。答用缕织作布。是即布之缕。不用缕织作布。是异布之缕。今因布有缕。此是离布无缕。不因布有缕。此是离布之缕。问曰若离色因有色下生第二偈。故发问。若望数论报因因果因灭于前果生于后。即是离色因有色。若望毗昙。四大为能造色为所造。其体既异亦名为离。成实四尘是实法。四大及五根皆是假名。假实为异亦是离义也。答中为二。上半明相离即堕无因。下半传显无因之过。文易见也。长行前释上半无因。从无因而有法次释下半。开为六。一释。二救。三破救。四重救。五重破。六总结。初如文。问曰下第二救义。外道中识常者。有解云。识是神异名。统御为神。神了别名识。故神是无因常也。有解云。外道亦明识是常。如僧佉云。觉体是常。觉即是识也。成论文云。莎提比丘计有一识流转五道。故识是常。答曰下第三破救。初总非之。有言无义。故云但也。次开二关责之。有因无因者。因名所以也。若有所以说常即是有因。不应云无因。若无所以即无事可证。何以知有。既不可知有。即无此法。同我上明无因法世间所无。问曰有二种因者。第四重救。总明因义有二。一作因即是生因。二言说因谓了因。上明无因无有作因。是故为常。有言说因。指示令前人知有此法。故有言说因。答上同我说之难也。然常法有二种了因。一总了因。即是言说。二别了因。如空以灭色为相。时假节气华果等。今总证有无因法。故明有通了因也。答曰下第五破救。六种品破无虚空。即是破无言说因。又求虚空不可得。言说与谁为因。余事后当破。时如时品。涅槃如涅槃品。识如行品。此论无有破方文。但邪见品末炎及之耳。复次现事尚可破者。现事是去来六情也。所以偏破微尘者。内外二家同以微尘为色本。今正破色阴故别破其本。问何故云微尘不可见。答外道计尘无十方分不可见。如百论破尘品。内道明非肉眼见。故言不可见耳。第六章如文。问曰若离色有色因下。生第二释离果无因章门。此义世间外道小乘大乘并言。未有果时有因。即是离果有因也。答中上半正破。下半传破。长行言指前破缘品中。是结破四缘中第二若谓缘无果偈也。若已有色下。第二两偈就有因无因门破。所以有此破来者。前三偈明因果不相离破其因果相离。外人便谓果必由因因必由果而有因果。是故今破其不相离也。就文为三。初就有因门破。次就无因门破。第三呵责。因者诸分也。果者总身也。若诸分之内已有总身即不假诸分所成。若诸分之内无有总身。虽假诸分终不能生。故有因无因俱不生果。破毗昙四大中已有色。有色即不须造。无色不可造。成论四微中已有四大。本无四大亦作此责。问曰若二处俱不然下。此生无因破也。外人既闻有无二门俱不由因。便堕无因之见。问上长行已立三家无因。今何故复立。答前立常法无因。今立无常法无因。问上云离色因有色。亦是立无常无因。答上云离耳。不言无也。外道计邻虚尘圆而是常。不从因生。阿毗昙云。七微生阿耨尘。阿耨尘即是有因。七微极细是无因。与外道异者。一为四大所造有所作因。二为四相所迁是共有因。三从业起果报因生。但无十方分与外道同。成论师二解。一释云。有中折之不尽则细更复有细因更从因。此同上有无二门破之。次释云。拆之即尽无复更细。故名邻虚。乃无四大所造。而为三相所迁。以其极细不可分之为十方。而在物之东谓之为西。在物之西谓之为东。故名有十方分。此是无因而有色也。无明初念托空而起。两家同是心无因义也。微尘以心为因。心无因即尘亦无因。答曰下直总呵之。以佛法无有无因之义故不须破之也。又有因尚可破何况无因。又上已云。无因法世间所无。故但总非而已。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第三呵责。分别者即上因果相离不相离有因无因等乃至分别。定有十一及与十四。今并呵之。长行云。分别名凡夫者。虽有世间外道小乘大乘。此之四人并立有色。而分别之皆是凡夫也。以无明爱染者。此明从痴起爱。即爱烦恼也。然后以邪见分别三世有无。于旧惑上起新烦恼也。如此之人不能毕故更复造新。即为五旃陀罗之所害也。今观五毕竟空。即新故二惑便断。故得解脱也。复次相似不相似者。此第三似不似门破。上因果相离不相离及有因无因门穷之已遍。但无始来有此阴身空观不成有心常现。故论主更开二门以观察之。又此章来者外人云。今实见杀生短寿。是相似义。种羊角苇生。倒种牛毛蒲生。是不似义。水月镜像是相似义。泥瓶缕布是不相似。一切因果既有似不似。即有因果何得言都无耶。若都无因果堕邪见。是故今次破其似不似明二俱不成。由外人倒见有。今求其倒见有不得故名无所有。若复执无还是倒见无耳。问似不似云何不成。答见身望头足总别不同。一多为异云何相似。人别不成畜生之总云何不似。又似不似犹是一异义耳。头足与身一身一即头足一。若头足与身异除头足应有总身。受阴及想阴下。第二倒破四阴。色心相依。上求色不得。即心无所依。是故无心。又既已三门求色不可得。今还以三门求心亦不可得。五阴有三种次第。一依成论取境次第者。识得实法。想得假名。受领纳好恶。行起善恶。依毗昙有二种次第。一粗细次第。色最粗故前说。受觉苦乐亦粗故次色。想取像貌故次受。行起贪嗔亦粗故次想。识唯得青黄境故最细。二观行次第无始已来。男为女色女为男色。故前观色阴。所以贪色者由乐受故。所以有乐受者。以想取像貌故。所以想取像貌者。由行心分别故。所以有行者根本由心识故最后说识。今此文正是毗昙及诸经明次第义也。今造论者欲叹美空义而说偈下。第二次明叹美空。问何故就此品末叹美空耶。答一者随寄一品末并得论之。二者大小乘经论多就****以作观门。故就此品以叹美之。如毗昙阴内无人故空。不自在故无我。但空人不空阴。成实二圣行义于众生中不见众生为空行。见阴亦无为无我行。菩萨知人与阴本自不有今亦不无。以大小俱就五阴明观行故。偏约此品叹空。又外人以有身心故受论主之屈今令其观此身心毕竟空。不受他屈而能屈他。是故叹空令舍有身心见。又此论二十七品大明三解脱门。从因缘品至五阴品。并是破有明空门。今欲结于空义故。就此品末叹美于空。从六种品去明无相门。作作者品已下辨无作门。盖是文正意也。问上明有因无因二俱不成。今因中有果无果皆不可得。若尔空之与有不成问答。云何言执有不成问答执空能成问答。答实如所问。若空令人得道有亦令人得道。故经中或时叹空破有。或时叹有破空。如涅槃云。汝今勿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故叹大涅槃名为善有。而惑者不了各执一边。故谓有是而空非。或谓空是而有非。故成于诤论。今明空有不二。有是即空是。空非即有非。空有既不二。空有与非空有亦不二。既言有即非复有。言空即非复空。宁可各执空有耶。今言空者是诸法实相理。不依空即是违理。问答岂得成耶。问理既非空有何故作空名说耶。答以无所得空为破有所得有。此是隔节破也。又明有所得人非但执有是有执空亦是有。今明无所得空无空亦无有。故说为空破其空有二见。又外道小乘大乘人心有所依。言有所当。故为有。今说无依无所得故名空耳。如涅槃十对叹无所得。无所得有四无碍有所得即无。故有所得不成问答。无所得成问答也。故初偈明有所得法师过失。如九十六种外道。小乘五百部之流。及有所得大乘。不悟诸法实相。心有所依言有所当。故答不成答。次偈明有所得论义人问不成问。又诸法师具二种义。一者申正。二者破邪。初偈明法师答不成答不能申正。次偈明问不成问不能破邪。二偈各四。初偈四者。初句若人有问者假设问辞。第二句假设答意。第三句明答不成答。第四句答同问疑。第二偈亦有四意。初句若人有难问。假设欲问。第二句正明发问。第三句问不成问。第四句问同答疑。长行为二。初释两偈文。次释说两偈意。初又二。前明不依空不成问答。次明依空成问答。前总释二偈。如人言瓶是无常下别释两偈。即两也。执无常是内外二道大小两乘人。而正是内人也。答从无常因生者。瓶从四微成故瓶是无常。以假和合故有。即缘离故无。地持论云。此是不成实无常。多是大乘明也。若就毗昙体相门答者。瓶为四相迁之。是故无常。依成实人答者。由取相烦恼感得生死中一切无常法也。因缘中亦疑者。此有进退二过。因若无常即与果同疑。因若是常即果亦是常。即有违言之失。今更却责上三义也。如由四微缘成故无常。四微何故无常耶。乃至责取相亦尔。如智度论责毗昙云。诸法从四缘生者谁复生四缘耶。若更有所从即堕无穷。若无所从即堕无因。无因即常。又缘既不从缘即果亦不从缘。若欲说其过下释第二偈。上明瓶是无常。是内道义。今明大小乘人执瓶无常。欲破外道执瓶是常。而反受外道破。上明不能申正。今明不能破邪。以僧佉人明种种果生时种种因不失故瓶是常。百论破因有果品外人云。若诸法但是常无有无常有何过耶。故知外道立瓶是常也。又外道二十五谛从细至粗从粗至细。都无所失即常。是彼大宗。故须就常以明之。汝因无常破我常者。内道云。现见瓶无常云何是常。外道今牒内此难也。我亦因常破汝无常者。立有性不失故常以破内生灭无常也。若生灭无常者泥灭于前。谁成瓶果。故是失业果报。又眼与瓶俱念念灭。汝眼云何能见瓶。是无常耶。以我有性不失故二义俱成也。又六根不能取六尘即失十二入。故诸法定无常一切法坏也。又眼念念灭。汝云何得见我欲难我耶。汝欲难我我毕已谢灭。云何受汝难耶。口亦无常云何得动口业而论义耶。故着外道难也。若依空破常下第二明依空成问答也。即是提婆破外道言而无当破而不执。不立无常迥破外道。以迥破外道则内能屈外道。不自立无常不为外所屈。不取空相者此释疑故来。既言依空破常。即有空可依还为外道所屈。是故今明不取空相乃至四句心无所依。是故若欲问答第二释两偈意。世间问答尚须依空。况求至道而存有耶。非但求道。凡欲坐禅礼佛忏悔。并须依无所得也。又上就常无常二义论得失。万义类之。如五百部各有所执不成问答。九十六道各有所执不成问答。如今世大小乘学人各有所执不成问答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战神之路系列第一部

    战神之路系列第一部

    为了追求真爱,我进入了另一个陌生的国度--幻魔大陆。在这里,我拥有数种身份,却发现了又一个强大的自己。是什么力量能复制幻魔大陆人、神、魔三界第一强者的身体?会有谁拥有控制三界的能力?为了摆脱命运的安排,无奈之下踏入了挑战自己的战神之路!
  • 虚实转换系统

    虚实转换系统

    本书全名为我把梦提现到了现实中“叮~你提现了一颗钻石。”“我去这钻石怎么只有一个指甲盖大。”简介什么的不会写啊╭(╯ε╰)╮
  • 提高办事效率36计

    提高办事效率36计

    你想在伟大的事业中留下“痕迹”吗?你想以创造累累的果实来显示自己生命的价值吗?那好,请你珍惜这人生的最大财富吧!请你以强烈的时间信息感,适应深刻变革的时间观念的需要吧!有了这种强烈的时间信息感,才能提高时间运筹世术;才能疏导时间信息渠道,增强时间的节奏意念不断追求效率。我们希望每一位立志于成功的人能够驾驭那飞逝的分分秒秒,真正做时间的主人。与时间建立友善的关系。开始让时间成为一种发挥创造力的工具,不要再视它为竞争的敌人。每当你定下合理的目标,并从容地完成它之后,你该给自己一些鼓励。
  • 你不爱我的那些年

    你不爱我的那些年

    痴情受vs温柔隐忍攻vs傲娇腹黑配幼年的一场变故,他的生活闯入了一个他称之为哥哥的男孩,由最初形影不离的玩伴,到懵懵懂懂的爱恋,他爱得卑微热烈,甚至以为他们会一直那样持久而平静地走下去,直到对方携着女友的手轰然离开他的世界......他对自己说,忘了吧,忘了吧,他永不会爱你,不要再痴心妄想......再相见已是多年以后,那人终于说爱他,而他却再没有了当年的决绝与洒脱......青梅竹马、温馨暖文、绝不弃坑!
  • 美食大佬

    美食大佬

    三流厨师赵小北穿越到娱乐匮乏的平行世界。写过《斗破苍穹》,扑了。唱过《东风破》,被批评了。发表了漫威系列剧本,被罚款了。这个世界的人都太有上进心了,一心一意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好无聊啊!前世从抄公文小说里看到的发家致富方式,行不通啊!我到底该怎么办?还有,这个世界的饭菜也太难吃了!哎?饭菜难吃?我不就是厨师么?
  • 蓬莱仙说

    蓬莱仙说

    清晨,小舟悄悄离开孤岛,消失在漆黑的海洋中,不知何时,小舟靠岸,而这平静千年的世界风云再起,他的入世是不是牵动了什么····
  • 风要走云怎么挽留前传

    风要走云怎么挽留前传

    “就算全世界在下雪,风哥怎么舍得让你受尽冷风吹。”“若晴,对不起,风哥我错了!我错了!”这是他心里最真实最强烈的一句话,瞬间到了操场的台阶上。……只见一道灵光划过天空,冲破天际,几分钟后,太阳出来了,慢慢地,越升越高,越升越高,直接到了天空中间,清晨的七点多,中午时分的太阳。照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格外温暖,而且空气的温度迅速上升,到了刚好温暖的温度,停了下来。……七点多的太阳温暖了整个校园,也惊呆了整个天清市。……慢慢地,慢慢地,靠近,靠近,想看清,特别想看清,直到走近,目光停住了,这个昔日如此熟悉的面孔,岁月的痕迹写在这张熟悉的脸上,记忆也写在这脸上。……若晴昔日的坚强在这一刻,彻底融化了。……若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怎么才来啊!”要有多少勇气才能说出这一句话,若晴留着眼泪却没哭声。那表情像无数根刺扎在晚风的心上,痛彻心扉。有时候,不说话也很幸福,很幸福。……晚风没有去追若晴,因为他知道,彼此都冷静不下来。世间男女,又有几人能够如此!相信这个故事会在岁月的沉淀下感动很多很多人。
  • 快穿全靠装逼

    快穿全靠装逼

    人生就如一场戏,唉……【宿主,请禁止你的**行为】“我谈谈我的人生不行啊,就你事多”【……】不是我事多,是你现在的行为很是傻*“快放反派过来,老子带他装逼带他飞”【……】反派需要你带着吗,人家逼格就很高,好不好………………【宿主,请不要随便殴打主要人物】“她这么把脸凑上来,不打她太对不起我自己了………”【宿主,请老老实实的求取反派好感,别伤害反派】“我喜欢他”【…】你说的话没有可信度………
  • 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施公案(中)

    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施公案(中)

    《施公案》又名《百断奇观》、《施案奇闻》,是以清人施世纶(小说为施仕伦)生平为原型,敷演而成的一部公案侠义小说。施世纶,字文贤,清康熙年代人。
  • 我在缅甸挖矿那些年

    我在缅甸挖矿那些年

    神仙难断寸玉!满料的一分水、木那的黄杨绿,一刀下去也许你是下一个土豪,也许你会妻离子散,看石圈的水比你想象的深!我叫罗飞,因为机缘巧合,我来到了这个以看石为主的地方,从此我的命运就和看石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