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卦讲在不利的处境下止于至善的智慧。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做到把损失控制在最小。下卦为艮为山为止,上卦为坎为水为危险,山上有水,上下都是险,不利前行,所以叫做蹇。蹇就是难,是因为坎险在前面。看见坎险而能止住是明智。卦辞说,利于去西南,这是因为在上体的中位即指九五,不利于去东北,因为那条道是绝路,东北是艮方,艮止而险,往这里走等于蹇上加蹇。前行就有险难,往不好,止而不往好,所以要停下来看看路该往哪里走才最好,这是最善的选择。
人生当中,风险无处不在,关键在于能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能否在危险来临时及时停止自己的行动。作为一个高明的管理者,总是在管理过程中及时发觉存在的风险,权衡风险的等级及存在的位置和来临的时间,以此思考如何止于至善。
见险而能止为明智
蹇卦讲遇阻知止的道理。当遇到难以逾越的险阻时,最好的选择是停下来,分析原因、待机而动,这就是知止。在管理工作中,如果遇到险境,就应及时停止活动,耐心等待机会,这才是明智之举。
《彖传》说:“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蹇卦上卦为坎,有险义;下卦为艮,有止义。因此,蹇卦体现了见险能止的义蕴。见险而能止,是明智之举。
作为领导,决策应依循“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原则。《左传》上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时机很重要,领导者应见机而行。如果前进有可能导致对自己不利的结局,就应停止前进或迅速撤退。
前597年,弱小的郑国投靠了晋国。这期间,晋国和楚国正在争霸。不久,楚王领兵攻打郑国,将郑国都城围困了17天,郑国招架不住,和楚国讲和,臣服于楚国。晋国听说楚国进攻郑国,于是派荀林父、士会、那克、先琅、赵朔、蔡书等人领兵前往救援。
晋国大军到达黄河边时,听说楚国已经与郑国讲和,订立了盟约。晋军内部产生了分歧,以中军副帅先彀为首的一批人想要继续前进,与楚军大战一场;以中军主帅荀林父为首的一批人想撤兵回国。
上军主帅士会和副帅克都同意荀林父的意见。士会说:“用兵的道理在于观察时机,趁敌人暴露出空隙时发动攻击,才有胜利的希望。现在楚国的德行、政令、典章、礼仪都不违背常规,他们讨伐郑国,是因为邻国三心二意。楚国的军队很有秩序,训练有素。作战时,将士们都清楚自己的攻击目标,纪律相当严格。我看还是不要打楚国了,不如回去整顿军队,加强力量,将来去讨伐昏暗的国家。”
士会的意见很有说服力,但是先彀不同意,不愿意退兵。中军大夫赵括、赵同支持先彀。士会接下来又说:“作战,应当知己知彼,才能决定打与不打。不看实际情况就说‘打是英雄,退却是怕死’,这不是研究战略的方法。看到胜利的可能就出兵,没有可能就后退,这才是治军的好方案。”
然而先彀依然不同意退兵,甚至说:“作为军队的统帅,却不是以大丈夫而告终,我是绝对不会干的!”于是他单独率领自己的部队渡过黄河,准备和楚军决战。荀林父没有办法,也只好指挥军队前进。交战结果,晋军损兵折将,被楚军打败。
决策即生命,领导者的责任重大,一定要分清态势。仓促发动战争,就是缺乏审时度势的错误之举,灭敌的目的没达到,反损兵折将,由此可见,知难而止是领导者应重视的问题。
等待最佳时机
蹇卦指出了处在艰难之时的行动法则:要知难而返,等待时机;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寻求别人的支持。最重要的还是加强自身的修养和才智,《象传》说:“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初六爻“往蹇来誉”,前往有险难,回来有称誉。《象传》说:“往蹇来誉,宜待也。”知难而退,应当坐待时机。六四爻“往蹇来连”,前往有险难,回来有连接。《象辞》说:“往蹇来连,当位实也。”前往有险难,回来有连接,是因为位置恰当而实在。这时,态势转好,有机可乘。
基辛格是当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作为局势动荡多变的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头号外交家,基辛格喜欢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进行“特技表演”,但是没有十分把握他是不会轻易登场的。中东危机初期,由于以色列依仗英、法的支持,大规模侵略埃及,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国出面调停都不可能成功。由于没有任何把握,所以基辛格没有出面,而是坐等时机。
等到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突破以军防线,打破不战不和局面,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机,埃及军队即将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时,基辛格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形势已变得适于停火。于是他立即出击,频频进行“穿梭外交”,往返于中东各国,利用各种矛盾,磋商各种政治交易的“可能性”。由于基辛格的努力,中东问题暂时缓和下来,也使他在阿拉伯世界赢得了声誉。
做事谋取成功,就要考虑到它可以实现的可能性,然后再找准时机迅速出击。要学会耐心等待,有的放矢。见可成则就之,见不可成则避之,这就是精明领导者的成功诀窍。所谓“得来全不费工夫”,不仅仅是幸运,重要的是等到了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了,自然就水到渠成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