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是在人与人交往中使用的称谓和呼语。称呼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人际交往的效果。称呼礼仪通常可分为家庭称谓和社交称呼两种。
家庭中的称谓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称谓就是表示家属与亲戚之间关系的特定的名称。
(1)家庭称谓的特征
①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和母系。从称谓上能看出被称谓者是父系家族的还是母系家族的成员。
②在称谓上注明了性别。通过称谓能够判断出被称谓者是男还是女。
③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男方亲族的长幼。通过称谓可以判断出该称谓人与父亲的关系。
在我国的家庭中,亲戚和亲属构成的系统在称谓上划分得十分清楚。如父亲的兄弟为伯、叔,父亲的姐妹为姑;母亲的兄弟为舅,母亲的姐妹为姨。同时,在称谓上对直系和旁系也有严格的区别。如直系长辈: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直系晚辈:子、孙、曾孙、玄孙。又如旁系长辈:祖父的兄弟为从祖父,曾祖父的兄弟为族曾祖父;旁系晚辈:侄之子为归孙,甥之子为离孙。
(2)常用的称谓关系
目前在家庭称谓中,还有一方面问题,那就是随着离婚、再婚现象的出现,如何让孩子称呼继父、继母。一般情况下,应视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来定。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与继父、继母同住,而他的亲生父亲或亲生母亲已经去世,那么,孩子很自然地会叫他们的继父(母)为“爸爸”“妈妈”。如果孩子已经长大,父母中一方已再婚,一般就不要强迫孩子叫继父、继母为“爸爸”“妈妈”,应依由孩子的意愿来决定,也可叫继父、继母为“叔叔”“阿姨”。其他社会关系可参照家庭同类辈称呼称谓,以利于家庭的和睦。
社交中的称谓
(1)称呼语的特征
①简洁性。人们在使用称呼语时,其音节较少,形式较为简单,叫起来方便,易引起对方的注意与兴趣。
②褒贬性。在称呼时,明显地表现出褒贬之意。
③开启性。人们使用称呼语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进而表述更多的内容。
(2)称呼语的作用
①称呼语的运用标志着人际关系的实质。
②表现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和情感。
③显示出人与人之间亲疏恩怨的概貌。
④决定人们情绪的消长和事情的成败。
(3)使用称呼语的原则
其基本原则是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以及与自己关系的亲疏,感情的深浅选择恰当的称呼。
称呼语比较典型的有尊称和泛称两种。尊称是指对人尊敬的称呼;泛称是指对人的一般称呼。
①尊称。现代汉语常用的有:“您”“贵姓”“某老”。其中“某老”专指德高望重的老人,有三种用法:
A您+老,如“您老近来如何?”
B姓+老,如“冯老”、“李老”。
C双音名字中的头—个字+老,如“望老”(对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尊称)。
②泛称。以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来划分,常用的称呼有以下几种:
(1)姓或姓名+职称/职务/职业称/爵位
(2)姓名
(3)泛尊称或职业称
(4)老/小+姓
王教授、李×上将、刘厅长、爱德华公爵
张晓丽
同志、先生、小姐、大使先生
老李、小张
非正式
(5)姓+辈分称呼或辈分称呼
(6)名或名+同志
李伯伯、王叔叔
铁安或铁安同志(4)使用称呼语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多人交谈的场合,要顾及主从关系。称呼人的顺序,一般为先上后下,先长后幼,先疏后亲,先女后男。
②对某些情况比较特殊的人,如生理有缺陷的人,应避免使用带有讽刺性的或轻蔑的字眼。
③考虑称呼的使用范围,应避免不恰当的称呼语。不恰当的称呼语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变“专称”为“泛称”。最典型的是“师傅”这一称呼语。“师傅”,本指工、商、戏剧等行业中向徒弟传授技艺的人,是对手艺人或艺人的尊称。但如果与陌生人打交道,言必称“师傅”,就会造成情感上的障碍。
二是变“贬称”为“褒称”。这种情形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表现在称呼语的同义语选择上和称呼语的语词结构上。
三是跨文化交际中的生搬硬套。比如“老”字称呼语,在我国是一种尊称,但是西方一些国家却忌讳说“老”。在涉外场合,不宜使用“爱人”这个称谓,因为“爱人”在英语里是“情人”的意思,若使用这个称谓,难免引起对方误会。
④根据自己的角色和现实位置,采取不同的称呼。有时环境不同、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某一个人的称呼就不同。
⑤注意称呼的时代特色,应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色彩的称呼。
⑥称呼时要加重语气,认真、缓慢、清楚地说出称呼语,称呼完了要停顿片刻。然后再谈你要说的事儿,这样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