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413500000003

第3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还是

环境

每一个个体刚从母体中出生时,就“软件”(思想观念)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与动物无异,可称为自然人。但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发展,个体渐渐地掌握了其所处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伦理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等,而在此过程中个体也在积极地作用于外界环境,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不断地改变环境。这时候的个体与动物个体就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了,此时个体可以称为社会人。人类个体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在心理学上称为社会化。

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心理发展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差异性的一面。共同性的一面表现为经历同样的发展阶段,每一个儿童都会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表现出类似的年龄特点(年龄特征),即处在同一年龄段的儿童都能表现出该年龄段的一般的、普遍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为其同伴交往提供了可能性和基础。然而,虽然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同样的发展阶段,但发展的进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不同的个体其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并且发展的质量也是相异的;虽然表现出类似的年龄特征,但特征也存在着变异,每个儿童除了表现出普遍典型的年龄特点之外,还会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体现出个性的差别,这些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性表现。那么,儿童发展中的这些共性与差异性(个性)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受哪些条件的影响呢?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生物因素(遗传素质与生理成熟)和环境因素两种;主观因素指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

1.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首先来看看遗传素质。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指生物的普遍现象——遗传。遗传是生物性状的逐代传递,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机能等特性都可以一代一代地遗传。所有遗传的生物性状,统称为遗传素质。现代遗传学已经证明,在细胞的染色体中,有一种遗传物质叫脱氧核糖核酸(DNA),它包含着成千上万个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基因控制着儿童生长发育的程序,如儿童到一定的时候会走路、会说话,到一定的时候性成熟等。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人类的遗传素质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同时,也限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幅度。比如,由于遗传缺陷而先天智力低下的儿童,他们的智力就不可能达到正常人的程度,遗传缺陷限制了他们发展的最高水平。第二,遗传素质是形成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潜在因素。儿童之间的遗传素质越相似,心理发展的相似程度也就越高;反之,遗传素质差异越大,心理发展的差异就越大。在人类个体中,除同卵双生子以外,其他人的遗传素质是不可能相同的。因此,儿童的心理发展遵循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又有发展质量、发展程度和最终水平之间的差别。这就形成了个体心理发展上丰富多彩的差异。

接下来看看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序。机体生理成熟的程序,有赖于遗传物质的规定。在儿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各系统、各器官都在按照固定的程序逐步成熟。如儿童体内的各大系统中,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系统其次,最后是生殖系统。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前提,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当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成熟时,适时的刺激就会引发出相应的心理活动,并促进它的发展;反之,如果机体尚未成熟,即使对它施加刺激,也不一定能生效。这就为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进行什么程度的教育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2)环境因素。环境是指个人身体之外的客观现实,按其性质与作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物质环境为儿童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水分、空气、阳光、养料等。在人类社会中,人的物质环境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儿童出生前所处的胎内环境,一方面它是胎儿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另一方面又受母亲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而言,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儿童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情况、全部的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社会风气等社会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条件归根结底又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制约。

在社会环境中,教育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为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和组织性,具有树立典型、传授知识、创造条件和矫正不良模式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最充分地体现着社会的需要。所以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本质上是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为两点。第一,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是由遗传因素提供的,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作用,可能性是不会变成现实的。例如,人类婴儿具有说话的遗传素质,但婴儿只有在社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交往才能学习并掌握语言。1983年,辽宁省发现一个8岁多的小女孩,由于自小很少得到家人的照顾,而绝大部分时间与猪为伍,吃猪奶、抢猪食,养成了猪的不少习性,经测定智商只有39,不辨性别、颜色和大小,不懂高低,更没有数的概念,仅能说的少数词语也模糊不清,情绪多变不稳定。历经3年的专门训练,智商提高到68,达到轻度弱智水平,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有较大提高,能参加集体活动并做到生活自理。第二,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政治制度、经济生活、道德风貌、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最终影响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在社会生活条件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社会生产越发达,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就越明显,因为生产越发达,对协作的要求就越高。个体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感受到的直接经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也不可能仅仅依靠狭隘的个人活动去促进心理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但是,教育的功能并不是依靠教育者的主观臆想和简单灌输来实现的,教育必须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固有规律并适应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来组织和实施。适应并不等于迁就,教育还应该走在心理发展的前面,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前景抓住适当时机,采用适宜方式,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

需要,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追求和倾向于某种事物的认识和体验,同时,它又是引发心理活动的一种内部因素,代表着心理活动中的新的一面。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得到满足的需要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而新的需要与原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斗争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1)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相互依存。需要总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会产生,而一定心理水平的形成,也依赖于儿童是否产生了相应的需要。例如,一把算盘放在婴幼儿面前,他们不可能产生学习珠算的需要,因而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玩具,也许会用手乱拨,也许会翻过来当小车子来推。当把算盘交给小学儿童,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珠算知识、掌握珠算技巧的需要。

(2)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相互促进。儿童的需要总是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适应儿童活动时,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当新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后,原先的需要就逐步地被否定,在新的发展水平上产生更新的需要。例如,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适应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但当儿童入学后,学习成了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于是,他们产生了学习的需要,这一新的需要逐步代替了游戏的主导作用。而在小学学习活动中,小学儿童还会随着心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追求社会承认的需要,等等。可见,需要与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又是相互促进的。

(二)关于遗传和环境作用的争论

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遗传(这里包括生理成熟)与环境谁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一个长期而古老的问题。用古老的话来说可概括为“天性与教养”(Nature v。Nurture)之争;用近代的术语来说可概括为“生物因素同社会因素之争”。此外,“成熟与学习”、“生长与经验”、“内因与外因”等也都是围绕这个问题的不同角度的不同提法,虽然其精微含义略有差别,但基本意思都是围绕遗传与环境这一对矛盾而展开的。

从科学心理学创建以来的心理学史来看,关于遗传和环境问题的争论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即20世纪初期,问题的提法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二分法,即“是谁起决定作用,遗传乎?环境乎?”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J。B。Walson)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高尔顿(1869)曾在《天才的遗传》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遗传决定论的论述是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华生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1925)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可以说明他的极端的环境决定论思想:“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并在我自己的特殊天地里培养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天赋、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当然,这并没有实现。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论点是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完全忽略了先天和遗传素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教育的作用。

第二个时期以拿斯腾等人的“会合论”和盖塞尔的成熟论为代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儿童心理发展不仅仅是受遗传或环境中某一个单独因素的影响,而是两者都有影响,但这一时期的人们认为这两个因素是按一定的比例共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应当说这也是一种机械的观点。“会合论”认为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斯腾在《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受到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辐合的结果”,“两种因素同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然其所占比重可因事而异”。这种观点合理地对遗传和环境各自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应有的地位,但不足之处是仍然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来处理它们间的关系。

盖塞尔的成熟论虽然本质上也是一种内在发展的理论,但他并不否认发展需要环境的促进。他认为某机能的生理结构未达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在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发育状态(“成熟状态”)时,训练才能奏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的理论基础。但盖塞尔并非完全否认学习、环境的作用,他认为“评价成长的特点时,我们不应该忽视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同胞、父母、营养、疾病、教育等……机体始终参与着对它所处环境的创造活动,而儿童的成长特征实际上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后产物的表现”。

第三个时期在前期对“遗传和环境都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的普遍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相互关系,提出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①它注意到两种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即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依赖于另一种因素,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会合;②它注意到两个因素间的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关系,即当前对环境刺激作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有机体是它的基因和过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并得到普遍承认的思想,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这种观点强调了内外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性质,这个理论改变了过去的遗传与环境问题上那种“谁是决定性”、“谁比谁重要”的形而上学的争论,而转到探讨两者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参与到行为中的事实。

(三)如何看待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在分析了关于发展因素的几派理论之后,我们认为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传统地倾向于把某一因素(或条件)看作是“决定性”因素的提法并不是辩证的发展观,它既忽视了另一因素的制约作用,同时又不顾时间和性质的变化,孤立地、静止地看待某一因素的作用。而相互作用论则反映了有机体发展中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事实,它代表着当代的一种先进思想。归纳起来,可以从四方面来论证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即某一因素的作用大小、性质依赖于另一因素。显然,如果一个儿童的遗传素质很差,就很难把他培养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如果一个小孩天生五音不全,试想一下,能把他培养成一个歌唱家吗?反过来,无论一个人天生条件多好,也不能离开人类环境,不能离开正常的教育,否则,他就无法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说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遗传。这一点很好理解,我们有很多遗传素质,实际上很多是我们的祖先适应环境的结果;我们现在对一些环境的适应,也会转变成遗传素质传递给我们的后代。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水平及不同性质的心理机能上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它们的相对作用是动态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智力较多地受到遗传的影响;一个人的适应性行为、个性等更多是受到环境教育的影响。

(4)相互作用思想还应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积极主动地相互交往来理解,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这时主体应看作是具有一定动作格式或认知结构的内在机制的个体;交往就是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已有的格式与结构作用于环境,创造一个向环境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反作用于主体。这可以理解为主体是从环境那里获益,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环境的“恩赐”。环境也不应理解为静止不变的环境,而是发展着的人对之发生作用的环境,是儿童自己引发的有应答性变化的环境。

总的说来,遗传与环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可能范围,而个体所处的环境教育条件则决定了他在此可能范围内的现实水平,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总是离不开环境条件的。当环境条件有利时(当然是指与遗传相适应的环境),潜在可能性能得到充分实现,达到可能范围的上限;反之,潜在的可能性则只能在最低限度上实现。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正常健康的儿童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是否有利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决定作用,即环境在遗传提供的可能范围内决定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

在分析了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之后,家长、教师和其他的儿童工作者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当前,对我国社会来说,优教优生是具有同样意义的策略。从改良人种素质、防范缺陷基因遗传来说,应多在控制遗传物质上做工作,如避免近亲婚配、怀孕早期诊断、杜绝缺陷婴儿出生等。但正如有人指出,“控制社会进化也许会比控制遗传进化要容易些”,因此,从充分调动个体的潜能来说应多强调环境教育的影响,如加强营养学的研究、智能开发研究,以及探究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最佳学习期等。家长、教师应该多在社会教育和文化条件上下工夫,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最有利的环境影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但必须指出,要做到这一点,仍然要记住相互作用的观点,必须认真考虑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及其客观规律。忽视生物学这个因素,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社会性因素的作用。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二胎奶爸向前冲

    二胎奶爸向前冲

    “什么,你怀孕了?”他瞬间觉得乌云罩顶,眼前发黑。“嗯,已经三个月了!你说是要呢,还是要呢,还是要啊?”她云淡风轻的说。“……”这哪里是问他意见,这不是在通知他吗?“要……,要啊!”他声音颤抖着,咬牙说。这不是要命吗?这手里还有一个小祖宗呢,再来一个,那就是真的要他的命呐!她狠狠一拧他的耳朵,在他耳边阴恻恻的说:“怎么,你不想要?”他哪里敢说是,于是皮笑肉不笑的含泪说:“我怎么会不想要呢,我稀罕还来不及呢!”说这话的时候他心都在滴血,浑身每个细胞都在抗议,但依旧没勇气说个“不”字。她笑着说:“想要就好,既然我们意见一致,正好留下。”她可以说不,但他……,不行!
  • 灯火星光不如你

    灯火星光不如你

    认识顾北辰那天秦沐真是祸不单行,先是告白失败,接着就被他撞进了医院。一开始秦沐觉得顾北辰这人毒舌又自恋,可接触久了越来越觉得他其实是个小可爱。旁人:“……”你怕是不知道他有多黑。
  • 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上)

    学生社会公德的教育(上)

    学生德育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 星诺星莫

    星诺星莫

    本作品为手游《王者荣耀》星诺|星莫战队的宣传作品。本故事围绕一个不起眼的战队最后夺冠最强王者职业联赛的故事,讲述一段唯美浪漫的校园爱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超强搜神系统

    超强搜神系统

    地球吊丝青年,看树下野狐的“搜神记”死去,却魂穿神魂小千界,得到《超强搜神系统》,从此废材脱变,世界爆走。
  • 心霁

    心霁

    陌曲心真的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她的爱掺杂了太多负担,可偏偏她选择了隐瞒,这恰恰是存北霁最最不能忍受的。如果时间可以倒回,是不是一切会不一样?她想过所有最坏的结果,也确定自己无论会伤害到多少人,但唯独没有预料到的,是爱上了他。最终:无谓心欢,无愿心悦,皆因心之死,皆因人之灭。
  • 血族公主的恶狼殿下

    血族公主的恶狼殿下

    “喂喂喂,你在靠近我我就要大叫了啊~”我拿着奖杯一步一步的后退,“亲爱的,现在半夜三更的,大叫可是会扰民的啊!”某男话一说完,某女的嘴巴就被堵了~~~~靠,这是上演这哪一部动画片啊,还吸血鬼?世上哪有这种东西,就算有也不会即将临到我的身上,可是悲剧了,就偏偏的降临在我的身上了···“诺儿,你说要把我阉了,那我赶紧做一些事儿,不然被你阉了就做不成了~”凌暗夜一步一步的向我靠近,脸上邪魁的笑让我不禁打了个冷颤,“你····你干啥~”“当然是洞房啊!必须在你肚子上留一个种~”话刚一落我就落到了一张软绵绵的大床上~【此文绝对不弃快来跳坑】【经过了那么多,我依旧是爱你爱得不知天高地厚——阿哲】
  • 女医官重生八零年代

    女医官重生八零年代

    雍朝女医官白蔻重生八十年代小媳妇,丈夫是个军汉纸。前世二十多年都在宫里没有嫁人的白蔻惊了!她竟然嫁人了?幸好,那是个疼媳妇的。女医官白蔻重生后的幸福生活!(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我传奇的一生

    我传奇的一生

    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黑暗与邪恶无处不在,黑夜中晃动的影子,是嗜血的流浪者;残暴嗜杀的灵魂在月下咆哮;正与你谈笑风生的人其实早已死去多时,待你转身他就会把你拖入地狱。欢迎来到,黑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