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听课时要做好哪些事
小学儿童的学习好坏,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智力高低是一个影响因素,但前面已述及,一般的儿童智力都没问题,能应付正常的学习。所以真正会影响小学儿童成绩的还是他们自身的后天因素。课前有没有进行很好的预习,课后能不能按时进行复习,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但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就是小学儿童能不能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
小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第一站。或许有人会说幼儿园才是儿童学习的第一站,但必须明确的是幼儿园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利于儿童与同龄人交往,它的主要“学习”内容也是游戏,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情绪,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让他们更好地获得社会角色的知识,而不是刻意地让他们去学习课本知识和系统的科学知识。虽说幼儿园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机构,但它不能说是人生中学习的第一站。
与幼儿园相比,小学学习对儿童的要求高了很多。家长和教师不能推卸责任,不要以为儿童自己能自然而然地适应这一变化,忽视这一根本性的变化给儿童带来的影响,而应该积极地指导小学儿童更好地适应这一转变,把不良的影响降到最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指导他们如何去学习、去听课。在幼儿园阶段,上课大多就是做游戏,教师会详细指导他们该怎么做,怎样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但到了小学阶段,教师就不会如此细致地指导他们具体要怎样做了,而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要求学生在下面听,至于如何去听,他或许就不管这些了,有些儿童便茫然不知所措,致使听课的效果不太理想。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小学儿童去认真听课呢?
1.做好听课准备
听课不只是用耳朵听课,必须准备一些必备的东西。首先,要把自己的书籍、文具准备好。这些东西在老师进入教室之前就要准备好,不能等到老师进了教室之后还在开抽屉、翻书包找东西。这一方面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自己的听课情绪。其次,还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不是说“正襟危坐”就已经做好了听课的准备,而是要在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都调整好,才是真正地做好了准备。
2.做好听课笔记
教导小学儿童听课不是单纯地“听”课。他们还没有达到大学生那种水平,自身经验不丰富,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不能马上把老师讲述的内容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因此做课堂笔记是保证儿童听课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有些学生以为自己上课能听懂,认为做笔记是多余的事情,对此很不屑。其实做笔记一方面能用自己的话语记住教师讲的一些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地进行思考。
3.开动脑子,积极思维
要让儿童知道,上课时千万不能思想开小差,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自己坐在教室里面,心则飞到教室之外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不可能学好的。只有积极开动脑子,勤于思考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思路紧紧跟着老师,听课效果才有保证。
4.提高孩子的注意持久性
很多儿童经常只能坚持大半节课,往往到了下课前十分钟左右,就出现开小差的倾向了。这时候老师的课基本上讲完了,但课堂45分钟还没结束,这个时间老师会进行课堂总结,并指出课后进一步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其实是一堂课的精华,儿童往往看不到它的重要性,心已经飞到外面去了。家长和教师要指导他们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不能有头无尾,把一堂课中最重要的内容忽略了。
此外,我们应该为儿童找到听课走神的原因。一般来说,造成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从偶然性因素和经常性因素两方面去寻找。课间休息时活动过大,孩子身体状况不好,孩子因受到批评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状态不佳,上课时外界的突然刺激(如外面施工的声音,同学不自觉发出的声音等),这些都会引起一部分小孩学习时分心导致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这些属于偶然性因素。经常性因素则主要是由孩子的注意品质不良造成的,即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持久性差或缺乏认真学习的态度。
家长和教师要分析小学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纠正。属于偶然性因素的,应有针对地予以排除,如指导孩子课间不做剧烈的活动、经常关心照料孩子的健康、教师在上课时尽量创造好的学习条件来确保孩子有积极的心态和安静的环境等。若属于经常性的原因,则应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除了从道理上引导其认识专心致志学习的重要性之外,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二)如何养成小学儿童良好的听课习惯
其实在前面我们说到了这方面的一些情况,即指导小学儿童听课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但主要是侧重于小学儿童听课时要注意的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下面我们要讲述的侧重点是如何使小学儿童听课时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并保持积极的思维。
良好的听课习惯是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
所谓眼到,就是要注意看书本,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演示。有很多儿童表面上看两眼直视前方,好像在认真听老师上课,实则心不在焉,这样就很难真正地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
所谓耳到,就是要仔细听清老师的讲解与提问,专心地听同学的回答。有些孩子对老师的讲解很认真听,而对同学的发言则不太在意。其实,认真听清同学的发言不但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能启发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看问题都不能保证一定全面,多听听别人的看法才能把问题分析得更清楚。或许别人不一定有你全面,但有些方面可能他看到了而你没看到。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况且你就一定比别人更聪明吗?
所谓手到,就是指必要时在书上或本子上做些笔记,对重点的内容画画点点,课后复习时可以有重点地进行。更重要的一点是,经常动手做笔记,能使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小学儿童的意志力不如成人,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果上课时不能找一件动手的事来做,而一味被要求去用脑思考,反而很容易走神。
所谓口到,就是指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积极发言。有些学生怕讲错了,于是干脆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其实,积极回答问题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讲错,老师会帮助学生纠正,这样就可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学习就该提倡多思多问的精神,积极向老师请教。一个勇于发表自己看法而出些差错的人比从不暴露自己的想法也不出差错的人强得多。
出现这种现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很多小孩在课堂里习惯于听而害怕讲,一旦让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就会感到紧张,甚至表现出呼吸脉搏加快、脸色苍白、出汗、尿急、肌肉僵直性紧张等异常生理反应,心理学上把这称之为“课堂提问焦虑”,它是儿童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忧虑反应。这种忧虑反应的内在心理原因主要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对他们关爱过多,导致他们过度关注自我,再加上这类孩子平时交往范围有限,不知如何去应付外在的变化。因此,他们在班上总是谨小慎微,唯恐自己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为了避免失败,他们宁愿放弃尝试。上课时不敢举手发言,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孩子克服“课堂提问焦虑”,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孩子尝试成功。克服胆小、自卑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使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上课时教师要注意提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地把问题回答出来。还有一点要注意,只要孩子肯回答问题,不论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并对其勇敢尝试的行为加以赞赏。
(2)加强孩子的交往技能。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敢起来回答问题,是因为他们平时的交往不够。这就要求成人平时多注意扩大他们的交往范围,增加他们的交往对象。家里来了客人,要鼓励孩子主动招呼客人,为客人讲故事、表演节目;班级、学校平时有演出、表演活动,要鼓励孩子参加;平时的班会、小组讨论等,要鼓励孩子踊跃参加,积极发言。这样,孩子的胆量不知不觉就会大起来的。
(3)适当教儿童一些应对教师上课时提问的技巧。有些小孩不能回答教师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些必要的技巧,使其忙中出错,慢慢就不敢回答问题了。可以教会他们听清教师提问中的暗示;学会从书中快速寻找答案;注意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从中受到启发后再发言,发言时语速放慢一些,这样可以给自己思考的余地等。一句话,当孩子在一次次尝试中获得成功时,自信心会慢慢增强,逐步走出“课堂提问焦虑”的阴影。
所谓心到,就是要积极思考问题,有不少学生习惯于等老师提供标准答案,然后将它一字不漏地抄下来。因此,教师也应注意在把问题给儿童进行思考时,切忌过早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儿童的思维,要让他们充分自由地思考问题。虽然提供参考答案也无可厚非,但在发展他们集中思维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儿童如果能做到这“五到”,就可以说真正养成了良好的听课习惯了。聪明的“聪”字,是要求耳到、眼到、口到和心到,意思是达到这“四到”就是“聪”。因此,小学儿童听课时若能达到“五到”,何愁他们不会变得聪明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