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场合,有时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抢白,奚落、挖苦、讥讽,你该怎么办?我认为你应该用语言作“护心符”,筑起防卫的堤防。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能够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境遇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的来者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
若判明来者不善,是怀有恶意,故意挑衅,你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理、有利、有节,即有礼貌而巧妙地回敬对手,针锋相对,“原物”顶回。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同周恩来总理谈话时,看到桌上有一枝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何还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庄重而又风趣地答道:“提起这枝钢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枝钢笔。”那个记者听后,一脸窘相,怔得半晌也说不出话来。
英国前首相威尔森在竞选时,演说刚讲到一半,突然有个故意捣乱者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显然,他的意思是叫威尔森“别胡说八道”。威尔森却不理会其本意,只是报以容忍的一笑,安抚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捣蛋者一下子哑口无言。
假如有人冲着你横眉竖眼,恶语中伤地骂道:“你这个人两面三刀,专门告我的阴状,想踩着别人的肩膀爬上去,没门!”如果你心中无愧,完全不必大发雷霆,倒不妨解嘲地反诘:“哦!是真的吗?我倒要洗耳恭听。”然后诱使谩骂者说下去,直到对方找不到言辞了,你再“鸣金收兵”。在这种情况下,你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方式笑迎攻击者,显然比暴跳如雷、大动肝火为好。
如果对方来势汹汹,盛气凌人,前来指责辱骂你,而你确信真理在手,则应报以藐视的目光、冷峻的笑颜,让他尽情地发泄个够,而不予理会。有时沉默无言的蔑视,能力胜千钧,抵得上万语千言。
须知,运用针锋相对的手法,旨在给对手一个“闷宫将”,使之哑然。在人数众多的场合,还有个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的问题。若你顶得过于刻薄,引起一顿争斗,那就会失去意义。
在一次演讲中,台下有人喊道:“你讲的笑话我不懂。”演讲者知其来者不善,就马上尖酸地当众顶了回去:“你莫非是长颈鹿!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湿的脚,到星期六才能感觉到呢!”
这样的反唇相讥,讲者虽然痛快,但有可能失去群众。所以,一个人应该要有自我控制能力,要善于约束自己。因烦躁而失礼,愤慨而变态,兴奋而忘形,这就有失修养了。
如果有人用过于唐突的言辞使你受到伤害,或叫你难堪,你应该含蓄以对,或采取装聋作哑、拐弯抹角、闪烁其辞,或采取顺水推舟、转移“视线”、答非所问,谈一些完全与其问话“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用这种委婉曲折的方法反驳对手,定会取得奇特的功效。
周扬刚被提拔到领导岗位,有人对此揶揄道:“这下子你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了吧!”他听了笑了笑说:“是吗?那承您吉言了!”那人微微一愣,继而又以半真半假的口吻问:“你得了一大笔奖金,该‘发财’了吧?”,周扬就实避虛地回答:“你也想吗?咱们一块来干。”
周扬用这种不卑不亢的应酬方法,一下就使得对方语塞。相反,如果他过于计较,说出一大堆道理,倒显得太认真;如果就此与对方针锋相对,不依不饶,说不定会引起不必要的争端,结果适得其反,于人于己都不利。
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棘手犯难的问题,对此,若以幽默谐趣的方式回答,往往会“化险为夷”,改变窘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尴尬局面消失在谈笑之中。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练就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能,如同学会“少林拳”一样,只可用它筑防卫之堤,切不可主动进攻、出口伤人。而且防卫要注意有礼貌,不管是用“软”办法,含蓄反驳,还是用“硬”办法,原话顶回,都要有理、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