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方面讲,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方式比学习内容还要重要。当你对自己学习的学科苦思冥想时更是如此;因为学习的方式能使你走得更远。
懂得这一点之前,你要学习许多东西,来突破最初学习计划假定的界限。
优秀科学家卡尔.皮尔森在他《科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说:我在校学到的知识,至少有90%现在都记不得了,但老师在希腊语法(里面的内容我早就忘了)中传授给我的学习方法,却始终留在我的记忆里,那是我在校教育中真正让我终生受益的最有价值的部分。
许多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感受。方法是构成习惯的一种规律。即便产生习惯的源动力和原料已经褪色,习惯却始终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学习习惯在向其他学科转移。方法越得当,它今后适用的范围就越广。
好方法的三个组成部分
多数方法都有三种状态。实际上,除了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最初时段外,这三种状态都是同时发生的。
1.开始着手新学科的学习,或者说,开始获得接近的技巧。
2.在所学学科中选择某个方案并推行。
3.获得并运用必要的设备,如工具、器械、图表和书本。
有时,只有在发现一门新学科中有某个让自己激动的方案之后,人们才会着手学习这门新学科。他也许缺乏成功从事这项冒险行动所需的知识和培训背景,但在投入强烈的激情之后,他会发现学得很轻松,从而执著地坚持下来。然而更常见的情况是:学习者学到相当的深度之后,才能真正领会某个方案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这里首先考虑掌握“接近技巧”的原因。
你值得为此费时费力吗
在参加某个正规培训班之前,先开诚布公地自问是否值得为此费力。许多事都不值得你费劲完成。这就像我过去老想做的某件事一样:我希望能用苍蝇拍打死飞行中的苍蝇。作为一种罕见的运动方式和练习射击术的途径,这件事总在诱惑我;而我也经常试图掌握这门技术却不尽如人意。不过,我还是在犹豫中放弃了这种练习。因为我发现,苍蝇在从这个点飞到那个点去时,方向迂回曲折、动作突如其来,使我的眼、臂和手备感疲惫,远远超出了我的耐心,可能也超出了我的水平。
学习亚述语、邮票史、苏格拉底之后的逻辑理论进化史、督伊德建筑、古代中国政治以及数千种文化崇拜者钟爱的知识,甚至比拍死飞行中的苍蝇还要糟糕。拍死哪怕一只苍蝇之后,世界便会因你的胜利而变得美好一点。但是,就算你攻克了楔形文字这个“碉堡”,又能怎么样呢?
亲爱的女士,在你们慵懒的下午,是否打电话找个家教,向你们传授法语交谈技能?请告诉我:这种努力与拍死变幻莫测的苍蝇有何区别?就算你学会以动听的法语腔调高谈阔论,用纯正的法语喋喋不休地谈拿破仑和莫里哀,又能如何?就算你到巴黎时能和某个车站搬运工自由地商量如何搬运行李,又能如何?如果你打算住在法国,那当然很好。你的时间和金钱投资得很值。我在此恭喜你。但是,如果你丈夫在基奥卡克成功经营一家蘑菇罐头厂,而我又听说你准备留在那里,那么你打算在基奥卡克运用流利顺畅的法语吗?
“可以参加法语俱乐部啊。”你说。
“骗人!”我说(而我是不会用法语说这两个字的)。
20个妇女坐在密西西比河河岸上咿咿呀呀地相互纠正法语发音,还有比这更傻的事儿吗?这不过是在为构建一个相互崇拜的社会放烟幕弹,这你也知道!
让学习能为生活所用。只有这样,学习才有益于健康,才会快乐有趣。同样,只有这样,你付出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值得。
纯娱乐目的也值得你费时费力
这句话是否与我此前说的话自相矛盾?我不是说纯粹为娱乐目的学习某些知识、纯粹为艺术享受学习另一些知识都不错吗?那么,为什么不以这种态度提倡法语交谈?或提倡学习督伊德建筑?或提倡学习古代中国政治?
其实,这二者之间并无冲突。如果你认为我在谴责娱乐动机或审美动机,那就曲解了我的意思。我现在问的是:你是否愿意省下时间和精力学习那些与你的生活完全无关、与你的地位完全无益同时又很难学的学科。有些人愿意:富人、老人、头脑清醒的残疾人,或者其他一些人。然而,从更广义的意义上讲,很少能看到某个人有功夫钻研晦涩难懂、。不可及、根本用不上的学科。
普遍盲从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最近跑到非洲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他所做的某些最奇怪的观测报告,研究的是某种颜色略白的两足动物。这些动物聚在一起群居(与白蚁的行为模式有些相像),而且在一种异常单调的仪式中度过一生,与小型蚂蚁相似。谈到这些动物时,赫胥黎这样说:
非洲有那么多人不将博物学的某些分支学科当成爱好来从事,这可真令人奇怪。如果你有收藏家的直觉,那么,还有数千个新物种等待被你发现。这是树立不朽威名的千载良机……随便给某种新动物命名便可做到,叫它“斯密西”或随便什么名字……
然而,非洲的白人男女几乎90%都对这一切视而不见。而当不渴望再次离家出走时,他们又宁可将过剩的精力用在高尔夫、网球和桥牌上,使生活尽可能和伦敦郊区那些穷人的生活一模一样……而不是充分利用非洲土地展现在面前的大好时机。
学习的艺术从来不会吸引此类人云亦云的“贫民”注意。愚蠢的标签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睁不开的眼睛和毫无嗅觉的鼻子上。愚蠢的人永远不会学习,也不会忘却。英国的领土和殖民地上到处挤满了与他们同宗的人,他们的行为一点点淹没在曾经辉煌的大英帝国中。你也许听说过那个古老的故事:英国人在印度仍然古板地披上盛装准备参加宴会,散步时戴着圆筒形大礼帽,穿着双排扣长礼服,就像在心爱的古伦敦一样。是的,这种人的社会态度使他们感觉不到新观点,也感受不到新见解。他们什么也不想学,别费心了。他们与蚁丘中的蚂蚁、泥潭里的肥猪一般无二。
但美国人却不敢妄自菲薄。因为每年都有数百万美国人接受这种社会态度,除了顺从之外,他们没有别的渴望,除了想周围人所想,他们什么都不想。他们只玩其他人玩的游戏,只读其他浅薄者阅读的浅薄的书。
你对此还有何疑问?如果有,不妨读读他出版的一本著作《米德尔顿》。这本书对受过社会毒害的人进行了生动刻画。
对书中那些殷切渴望未来的人来说,爱好似乎就像异端邪说,是一种应该让世人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有个家庭(这种家庭往往个人财力富足)
最近在城外稍远处建了新家,把房子建到远离马路的空地上,几乎隐藏在树林中。这种搬迁行为太让人无法理解,以至于四散传播的谣言说,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迁移行动如此迅速,还不知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有人对校外以及上班时的年轻人的兴趣进行调查,结果也显示了同一普遍盲从心理的影响。很少有人(一小部分人)拥有自己喜爱并且独立追求的学科。相反,“标准的追求成了惯例。他们的环境中没什么东西能刺激创造性,而竞争性的社会生活又阻止这种现象,从而使年轻人当中的‘标新立异’现象非常罕见。”
想实干的人想学习
正如桑代克所说,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机,是在希望运用这种知识之前。不过,这一法则被很多人误用,有些例子甚至让人吃惊。比如说,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早熟的学习者养成的习惯。为此,有些渴望成就一番非凡事业的孩子会自愿去学习。名人传记中到处可以找到这种证据。G.斯坦利.霍尔在著作《一个心理学家的生活与自白》中,就讲到自己还是小男孩时,花许多时间刻苦学习新单词及其准确含义,目的只为在学校出人头地,凭借自己在散文和演讲术方面的学问让同班同学大吃一惊。亨德里克.房龙坦承,他11岁时便构思一本《历史知识综合百科全书》。为了这本书,他花去所有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他实施的第一步行动,是存钱买20本蓝皮写字本,以创作这部恢弘巨著。可悲的是,家庭作业限制了这位年轻历史学家的创作风格,于是,这一任务被搁浅,但创作百科全书的想法仍在,而且详细地以那本畅销书《人类的故事》出现。谁敢预言他多年的学习竟然成就了这一事业?而谁又知道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孩子的梦想?
怎样运用自己的时间
无论研究的领域是什么,雄心勃勃的学习者必须首先学习一门伟大的课程,即巧妙运用自己的时间。我们必须在这里三思这一古老的劝诫吗?
是啊!因为每分钟都会使毫无经验的学习者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有人已经告诉你:只要合理安排,零碎的时间可以学习许多知识。每天利用几分钟,足以使你在一两年之内熟练掌握一门语言或分支学科。
到哪里找那几分钟呢?激发活跃的思维过程需要多长时间?这些问题都难以回答。你的机敏足以瞒过时钟吗?没有专门做某事时,你的反应速度架得住对智慧的狠狠一击(哪怕是一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吗?
家庭主妇的零碎时间
有上千万美国妇女饱受家务的折磨,不假思索地声称找不出半点时间认真学习知识,因为又要扫地、拖地板、涮脏盘子、指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更别提周一还有许多脏衣服要洗,周五又要做饭了。你是这些妇女中的一位吗?夫人,你在自欺欺人。夫人,你还没有学会合理做家务。什么,夫人?你刚才承认,你对家庭最大的责任就是立即学习现代家政学。加入到玛撒.范.伦萨拉尔的旗帜下来吧!学习怎样将每天从水池到卧室、从碗柜到餐桌、从垃圾桶到客厅地毯的总行程减少一半!安装从天花板到阁楼的省力设备,哪怕这样做要掏空你的钱包!不出几个月,你就会发现自己悠闲自得,足以学习6门科学知识,还可以去跳花式舞蹈。这一点肯定能保证。有数百名妇女就是这样做的。
与此同时,要学会掌握抓住稍纵即逝的时间的艺术,不要眼睁睁看着它从面前轻盈地闪过。抓住很多这样的时间,你就很快有很多小块时间,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任何人的零碎时间都没有美国家庭主妇的多。许多人认为,积累这样的小块时间并不能结出硕果。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关键是要系统利用时间。
疲惫的商人,歇歇吧
疲惫的商人都有办公室。不妨在办公室放上书本以及所有适合自身需要的学习用品。让他学会在空余时间自由阅读、在日常工作中学习不受外界干扰的精妙艺术,让许多此类与工作“无关”的事来提高他的效率。
多数企业家工作起来都是时而忙碌,时而轻闲。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经常能找到10—20分钟甚至半个小时闲暇。为什么在这段时间只用一根雪茄或一本不健康的书打发呢?为什么不学习几分钟?或者,如果系统学习难以实现,为什么不在手头放几本优秀杂志和图书,利用短暂时间认真读一读?如果你打算利用那些稍纵即逝的小块时间,可以观察一下一年内能取得多大成就。
铁路:我们尚未开发的非自然资源
当听到有些人哀叹没时间认真学习时,我不禁想起从州际商务委员会那里得来的一些数字。数字显示,美国人每年坐列车出行的总里程高达370亿英里左右,每次出行的平均距离大约为40英里。坐火车出行这一距离大约需要苑缘分钟,也可能更长一些,因为多数列车都是本地车,走的是支线,所以速度比较慢。由此,对这些整数进行最近似的计算,表示我们美国人每12个月要坐约9亿趟列车外出旅行,每趟旅行平均75分钟左右。我不禁想:在所有那些短途旅行中,如果旅行者把月台上兜售劣质杂志和图书的那些车站小贩撵走,将空余时间用于学习,又会怎么样呢?
这是一个多少让人欢欣鼓舞的梦想啊!让我们来看看!在75分钟之内,一个学习兴趣较浓的学习者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完难懂的读物中的1万个单词,比如一本经济学教材中的内容。悟性较差的学习者也能看完4000个单词。如果是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科图书,能看完1.5万甚至2万个单词也不难。所以,可以保守地估计,在列车上学习的人在每次40英里的旅程中,每7次旅行便能看完一本严肃作品。而他每年要外出7次!实际上,出去的次数比这还要多一半。所以,你看,美国人也许完全把时间浪费在城市间的辗转上,每年浪费的时间甚至可以详尽地读懂1.2亿本书!我不想在这里对所有统计数字进行必要修正。因为我只得出一个结论:每年大约有11.25亿个小时我们没有利用。就算没有把这么多时间浪费在列车上,那也浪费在电车、出租车和公共汽车上。而这足以创造出一种新文明!
为抓住片刻时间做好准备
许多人之所以浪费了时间,仅仅是由于无法预料将要发生什么事。我们在上火车时手边根本不带任何学习材料。带铅笔了吗?没有。带了便笺吗?没有。笔记本呢?当然没有!有没有打算阅读的书,或将要完成的其他任务?我们根本没想到那上面去!多么粗心的生活方式啊!马上改变吧!在每套衣服里塞一个笔记本,再装上铅笔和自来水笔(自来水笔最好灌上墨水)。长途旅行时,别忘了在小提箱放几本优秀图书或教程,如果你是定期乘车往返者,不妨在手提包和公文包里也放几本。
学习计划
从今天开始,按某个有规律的计划来安排所有学习,但是,小心不要将计划定得太死板。最好制定一个轻松点的计划,而不要雄心过高,前者能让你成功,而后者肯定让你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