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大人讲,要做就做最好的,于是似懂非懂的把“做最好的”作为自己的目标。后来,学了一篇课文,叫《骆驼与山羊》,说的是山羊矮小,因此吃不到栅栏上边的嫩树叶,于是很羡慕骆驼的高大,可是栅栏里有很多肥美鲜嫩的青草,山羊因为矮小可以钻过栅栏的小洞,而骆驼却只能望草兴叹了。于是疑惑起来,到底是长得高好呢,还是长得矮好?后来老师告诉我们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原来,完美也有不同的标准。
后来长大了一些,中学时代,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完了。后来一位老师开导他说:“世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的缘故。”盲人听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原来,我的失明是上帝对我特别钟爱的缘故呀,从此他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盲人按摩师。
于是,他开始翻开书本继续找寻还有谁是被上帝狠狠咬过的。很快发现,世界文化史上著名的三大怪杰,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智慧与美貌并举,堪称完美。但鲜为人知的是,她的可爱的小儿子是哑巴,小儿子的姐姐是个疯子,整天被关在屋子里不能出门……无数的成功人士,都有着不完美的过去,甚至是现在。这时再听那句俗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已经开始能理解了。
一转眼,大学毕业了,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一次听一位著名企业家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这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所有的听众,不禁为这位企业家的人格与智慧所折服。是啁,留个缺口给他人,并不说明自己的能力不强。凡是过分追求完美的人,不但无法让自己获得成功,还会影响到别人能力的发挥。
从此,便在工作中开始接受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并不再对自己过分苛责。因为已经开始明白,有时候太完美就是误区。
某名店的大堂经理杰茜对于完美的追求是:“只有自己拥有了最好的,才会真正快乐。”于是她每天化着很精致的妆,从服装到饰物都丝不苟:
“我必须得穿最好的衣服,住最好的公寓,否则自己就觉得不舒服。”对事业,对感情,她也是坚持同样的理论。于是,如果不能做到最好,那就干脆不要做。她把自己的时间分成几大块,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因为对自己原本不错的外形不满意,她在一年内曾先后做双眼皮、隆鼻、脸部整形、腹部吸脂、臀部吸脂、丰胸等多项手术。结果是她不得不承受着整形带来的巨大的不良反应。因为对情感的完美追求,她与体贴有加,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丈夫分手了。理由是,有一次她生病了,丈夫没有来照顾她。用她自己的话说,爱情,就应该是无条件的以对方是第一位的,否则,怎么能算是最好的爱情,于是她不顾丈夫的解释与挽留,毅然的决定了分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是年近不惑的杰茜却说:“我开始害怕完美,正是这种对完美的追求毁了我的健康、爱情,很多原本属于我的很美好的东西统统不见了,我过分追求完美,结果却被完美所害……”
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看多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我们开始明白一个道理,完美只能作为一种情结,它根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因为我们都是凡人。从此我开始习惯“平平淡淡才是真”,习惯“顺其自然”,更知晓了“知足常乐”才是生活的真理。
我开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开始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我把上帝比喻成一个吝啬鬼,它永远不会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给了你美貌,就不肯给你智慧;给了你金钱,就不肯给你健康;给了你成功,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
于是乎,就“既来之,则安之”了,从容应对一切坎坷和不如意。当然,乐于接受现实不等于沉沦,它只是一种心态,我们不苛求完美,不等于不向完美积极的靠拢,杜牧有诗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能接受自己有弱点,有缺点的态度是现实的。同时,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抑制或者克服它们,这是积极的。每个人都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放弃完美自己人生的权利。
睿智的庄子给我们留下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做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做赌注,则大失水准。庄子对此的定义是“外重者内拙”。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糟了。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太想缝好针的手在颤抖,太想踢进球的脚在颤抖,太想做好的事反倒事与愿违。
华伦达原本有着一双在钢索上如履平地的脚,但是,过分求胜之心硬是使他双脚失去了平衡——著名的“华伦达心态”以华伦达的失足殒命,而被赋予了一种沉重的内涵。
人生要求完美,但完美的本意是引领着你前行的,如果将它做成沙袋捆缚在身上,让生命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负担前行,那巨大的牵累与莫名的恐惧就一定会羁绊住你的手脚,让生命不堪重负。
学会接受不完美,把目光放得远一些,把心态放平和一些,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自然,多少的不完美都无法妨碍生命的美丽。甚至正是这种不完美,才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慧眼看世界
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如此,万物如此,你又何必太过计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