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三部长篇,从描写天下第一家末代风云的《大孔府》,到为中国大运河作传的《大运河》,再到这部描写中国抗战救护史的《抗战救护队》,我用长篇小说和传记文学这种“大部头”,向中国历史和民族英雄们致敬!
抗战是我们民族最苦难的历史,也是最血脉偾张的英雄史诗。当我想写一部真实的抗战大戏的时候,我披沙炼金,找了好久,终于发现了林可胜、荣独山、周美玉、张先林这些红十字会抗日救护英雄们的故事。他们本应该在教科书里被孩子们反复背诵,本应该在影视剧中一次次引爆人们的泪腺,可是,多少年来,卫国英雄们却躲在贵阳档案馆发黄的故纸堆中,和灰尘、囊虫相伴。
我不是红十字会的人,除了曾经在街头上献过血之外,和这个机构没有任何关系。我的写作,只是补录一段不该被人遗忘的历史。作为一个远方的写作者能够跋山涉水来和他们相见,并记录下这一段英雄们的故事,真是上苍垂爱,三生有幸!
有人说,长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林可胜和红十字会的英雄们,为了民族的危亡,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一起,他们经历了淞沪抗战、台儿庄大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宜昌会战、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最后又两次随着中国远征军到缅甸、印度作战。沿着他们的足迹,竟然找到了一部中国抗战救护的历史,也是一部从战争救护的角度反映的中国抗战史!
这些红十字会救护英雄们走得真远啊,两年来,为了走进他们的生活,我拿着放大镜,转动着地球仪,反复寻找。我紧紧尾随着他们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远征!
陪着林可胜和红会英雄们一路艰难跋涉的时候,让我老是联想到《水浒传》和那些呼啸山林的梁山好汉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学,特别是四大名著,是我创作的营养源泉。远离莫言,远离那些意识流、后现代、寻根派、魔幻现实主义等等西方流派,我的小说,是中国史诗文学的回归。我只是希望,能够真实地再现他们的音容笑貌,展示他们的曲折命运,体验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就已经足够了。
依然感谢少年时代在乡村屋檐下的那个作家梦,让我在彷徨失意的时候,重新拿起笔来,每天晚上不停地敲敲打打,为先贤先烈们建造一座又一座恢宏的纪念堂。纠结的是,手头无序的工作太多,往往很难集中精力,每天等我沉下心来开始写作的时候,往往已经是深夜才能与他们相会。所幸的是,我还算是一个有毅力的人,在找到目标之后,没有在半路上停下来,一天一天,竟也从寒冬走到了酷暑。思念着这些笔下的人物,拄着他们递给我的拐杖,感到每天都在向希望前进。享受艰苦写作的过程,沉醉在有英雄相伴的日子里,苦,并幸福和快乐着啊!
感谢何建明、郭长江、罗治雄等先生对后学的提携,感谢作家出版社、贵州省红十字会的帮助和支持,也感谢徐乐编辑在出版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宋冉冉等同志对书稿的校对和润色。
作者
二○一五年七月于孔孟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