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顺境,看襟度;可快可慢,看点悟;是成是败,看坚持;得否失否,看气宇;做大做小,看格局。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时候,几乎完全被毛泽东的威严所震慑。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得到的压倒一切的魅力。"毛泽东能够从容不迫、随意自如地领导上百万共产党,指挥上百万解放军,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正是因为他具有睿智、坚毅、儒雅的东方王者的风采和气度,这种无与伦比、足以震慑群雄的大气是值得每一个领导者去追求、去修炼的。
什么是大气?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简单点说,就是海纳百川的大量、开阔博大的胸怀、高瞻远瞩的视野、举重若轻的气度。
历史上那些很牛势的帝王将相,他们的能力并非天下第一,无论是机智谋略、文才武功,还是经营之道,在同一时期总有比他们还能干的人,而这些最能干的人就是他们的手下。为什么他们能聚集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效力并且本人也干出了名垂青史的业绩呢?正是因为他们具有那种被称为"王者之气"的大气。不正是毛泽东"笼四海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大气,让蒋介石几百万军队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的吗大气的领导必然能宽厚待人、从谏如流,能得到同僚的支持与下属的亲近,能聚集起干大事所必需的人才,最终必成大器。反之,患得患失、鼠目寸光、妒贤嫉能、唯唯诺诺的小气领导,不仅成不了大器,还会招来一连串的失败,蒋介石就是这样败退台湾的。
淮海战役胜利后,粟裕在全委扩大会议上总结了这样一段话:
"敌人的失败,证明蒋介石很小气。黄伯韬被围,他舍不得丢下黄伯韬,不但派邱清泉、李弥,还派黄维来救,结果黄伯韬未获救,反而黄维又被包围了;后来他又救黄维,结果黄维被救了,又丢了杜聿明的三个兵团……"这番话一出,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与会心的笑声。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曾国藩共有13套学问,留传下来的只有两套,一套是家书,另一套是《冰鉴》,就是鉴别人才的学问,它囊括了中国道家、阴阳家及医家的思想精华,虽然直接承自中国古代的骨相术、面相术、身相术等,但曾国藩摒弃了相术中唯心主义的糟粕,而从精气神方面来看,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曾国藩在《冰鉴》中说过"功名看气宇"这句话。所谓功名,就是一个人能当多大官、能干多大事。功名怎么样看呢?就是看一个人的气宇。这"气宇"不是说这个人长得很英俊,而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素质结合起来的整体感觉,也即大气。
大气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是知识、智慧、人格、品德、情操相结合的产物。大气者大度,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大气者果断,有壮士断腕的胆识;大气者勇敢,狭路相逢时敢于亮剑;大气者镇定,有泰山压顶不眨眼、响雷入耳不动眉的承受力;大气者意志力强,不达目的不罢休;大气者睿智,看问题看得深、看得远、看得细;大气者重义轻财,下属甘心为之卖命;大气者有一身正气,能使下属不令而从……这些素质不正是干大事者成大气者所必须具备的吗康熙把自己的管理心得写在了《庭训》里,作为儿子们必读的课本,以此来培养接班人。在《庭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藩之乱的时候,清军主力和吴三桂的部队决战,半个月了还没有前方的消息。北京城里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一向勤政的康熙居然一反常态,把公务扔在一边带着身边的人跑到景山上去玩了。有人提建议说,如今形势危急,军国大事那么多,皇帝您怎么能这么荒疏政事呢康熙借这件事情告诫自己的儿子们:做大事要有举重若轻的大气。当时的局势确实很危险。朝廷上下,忠诚的人都没了主心骨,心怀叵测的人跃跃欲试,这个时候大家都在看皇帝。结果皇帝根本就不着急,还有心情娱乐呢!于是忠诚拥护的人就心里有底了,想作乱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相反,这个时候如果康熙也和大家一样惊慌失措,那后果就真的不堪设想了。
领导者应该从这个故事中悟出这样一个道理,领导首先是一种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又来自领导者自身的气质。麻烦再大,也不能皱眉头;困难再多,也不能慌张心虚。不仅表面上要镇定自若、谈笑风生,而且内心也要真正做到心如止水、百毒不侵。只有这样,下属才会有信心,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想成为牛势领导,首先得培养大格局,修炼大气宇,这样为人处世才沉雄稳重,不张扬却让人信任,有王者之气却无霸厉之气,能够团结各种人才为己所用,其丰富的人格魅力会让部属乐于为他们效力,从而成就一番大业。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会舍会得,看智慧;可快可慢,看点悟;是成是败,看坚持;得否失否,看气宇;做大做小,看格局。大气的领导者,不管前进的路上面临多少艰难险阻,最终都必成大器。
牛势领导应该做什么领导者是一个团队的首领,是一个组织的灵魂。他们所干的不应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关乎团队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做好了这些大事,他就是一个牛势的领导者。就能统筹全局议大事,集中精力抓关键,积聚力量攻重点,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