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出生入死”,尘缘始终总有时。然而,两千多年来对墨子的刻意遮蔽,使得墨子连生卒年代也成为云遮雾罩的谜团。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含糊其辞说墨子“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连与孔子是同时还是在其之后也没搞清楚。《汉书.艺文志》也只大概地说“墨子在孔子后”。《后汉书.张衡传注》稍微确切一点:“公输般、墨翟并当子思时,出仲尼后。”
我们向有“时势造英雄”之说,对墨子生卒年的考证,成为界定一位思想家人生活动的大舞台,及与当年风云人物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的依据。
为了推知墨子的生卒年代,后世的学者多利用《墨子》一书中言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作参照。司马迁所用参照是孔子,因为孔子在汉武帝时期已成“独尊”的显赫名人。
任继愈认为:“墨子的生卒年虽难以确切断定,但是可以考其大略。止楚攻宋应是可信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四四五至公元前四四〇年之间,此时的墨子当在壮年(太老不能长途跋涉,太年轻不能有弟子三百人),再结合其他资料推断,墨子约生于公元前四八〇年,约死于公元前四二〇年,他孩童之年当是孔子老死之时。”任继愈支持了司马迁“或曰并孔子时”的说法。
汪中不同意上述推断,他在《墨子》序中写道:
墨子实与楚惠王同时,其仕宋当景公昭公之世,其年于孔子差后,或犹及见孔子矣。《艺文志》以为在孔子后者,是也。《非攻下》篇言“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又言“唐叔吕尚邦齐晋,今与楚越四分天下”,《节葬下》篇言“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北有齐晋之君”,明在勾践称伯之后,秦献公未得志之前,全晋之时,三家未分,齐未为陈氏也。
汪中为墨子的生平年表勾勒出一条大致的历史线:即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称霸之后,而在赵、韩、魏三家分晋之前。
陈雪良在《墨子答客问》一书“墨子年表”中记载:墨子诞生于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周贞定王十五年(前454)墨子十五岁,“墨子由郑西行至晋,恰逢晋内乱大兴。晋六将军中较为强大的智伯以‘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攻打中行氏、范氏,并三家为一家。周贞定王十六年,墨子十六岁,在晋。智伯决水灌晋阳,赵臣张孟游说韩、魏与赵联合,决水灌智伯军,擒杀智伯,三分其地。韩、赵、魏分晋之势成。日后,墨子在《墨子.非攻》中详述其事,并要人们‘鉴之于智伯之事’。”陈雪良明确指出,墨子还是在少年时期,经历了韩、赵、魏三家分晋之事,这一事件给其人生留下火烙刀镌般的印痕。
陈雪良的说法,可能是依据了清人孙诒让在《墨子间诂》中的考证:
窃以今五十三篇推校之:墨子前及与公输般鲁阳文子相问答,而后及见齐太公和,与齐康公兴乐,楚吴起之死;上距孔子之卒,几及百年,则墨子之后孔子盖信。审其前后,约略计之,墨子当与子思并时(子思生于鲁哀公二年,周敬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92年),而生年尚在其后。当生于周定王之初年,而卒于安王之季(按公历计,孙诒让认为墨子的生卒年代约是公元前468—前387年),盖八九十岁,亦寿考矣。
孙诒让认为墨子与孔门弟子子思同期。孙诒让和汪中二人的说法虽不尽相同,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把司马迁所言“或曰并孔子之时”基本上给否定了。在《墨子》一书中,大量记叙了楚惠王在世时的事,楚惠王在位时间是从周敬王三十二年(前488)到周考王九年(前432),孔子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所以墨子活动的年代应该是在孔子之后。孙诒让推算墨子诞生于孔子后百年,梁启超则认为要靠前一些。
梁启超根据墨子所曾结交之人来推定墨子的生卒年代,认为,“墨子之生,最晚不能幼于公输般三十岁(公输般之生,最晚亦当在孔子卒前十年)。墨子之卒,最早不能早于郑公被弑之后三年(前390),最晚不能晚于吴起遇难之年(前318)。卒年既大略考定,持以上推其生年,使墨子老寿能如子夏者,则亦可上逮孔子也。”所以,墨子生于周贞定王初年(元年至十年之间,前468—前459),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孔子卒于前479年)。墨子卒于周安王中叶(十二年到二十年之间,前390—382),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孟子生于前372年)。”按公历计,梁启超认为墨子的生卒年代约为公元前四六三年至前三八五年。
梁启超考证认为,在孟子生前十余年,墨子已经去世。孟子是对墨家进行了最激烈攻击之人,而《墨子》一书中,竟然没有反驳孟子的只言片语。以墨子性格而言,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梁启超的考证证实了这一点。
众说纷纭的考证,尽管有百年出入,但还是确定了墨子的人生经历是活跃于春秋战国之交。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王孙满对楚庄王说,周天下的历数是“卜世三十,卜年七百”。西周历时二百五十余年,东周历时约四百五十年,周朝历数是传三十世约七百年天下。周朝有东西周之分,以周平王迁都为界。周朝初建都在镐京,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十二公里处的沣河东岸。周幽王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侯之后国势衰败,为避强敌西戎,周平王迁都成周,即今河南省洛阳市。成周地理位置在镐京的东边,故后人有“西周”“东周”之分。“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代,是由《春秋》和《战国策》这两本书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的起始年代,是从周平王元年(前770)迁都成周时开始,止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灭亡东方六国,统一全国。共历时五百五十年。春秋战国与东周相交。
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发展迅猛。马克思对各个经济时期的划分,有一句名言: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里所说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而言。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先进的生铁冶铸技术,即出现了铸铁,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并由此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吴问》和《汉书.食货志》所载,李悝变法“尽地力”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井田制破坏,农民个体经济广泛出现。从《墨子》《孟子》《商君书》《荀子》等著作中也可看出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是个体农民。这时中国的个体农民对土地已有使用权和某种程度的占有权,并有相当独立的经营权。这种个体农民不像奴隶完全用主人提供的生产条件为主人生产,也不像农奴那样在井田制的份地进行劳动并在“公田”为农奴主服徭役。这种生产关系的改变增强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个体农民之间存在的竞争,也促使他们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而拼搏。《墨子.非命下》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墨子点明了农夫们积极性提高的原因。
鲁国的生产力发生变化的情形虽然书阙有间,但在宣公十五年(前594)却留下了一项在中国经济史上极其重要的纪录,便是“初税亩”。这三个字成为兆示新旧两个时代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