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总共二十八天,其中包括春节假日和星期天。他除了去廊坊、坝县、大成、保定调查教育问题,亲自起草!《关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出席日常会议、处理公文之外,处理群众来信四十五件。
他在这些来信上所做的批示,有许多本身就是一篇感人下泪的好文章。一九八三年二月九日,高扬看到记者写来的一份材料,说那里的领导人从派性出发,不但不支持某项有重大价值并已做出出色成绩的研究,反而百般打击、刁难,眼看春节临近,竟然不给烤火费,使坚持研究的同志几乎个个手生冻疮。高扬立刻批给一位负责同志:“请你负责下决心解决一下,碰一碰仗势欺人的人。其办法是派比较负责、敢办事的人于春节后把信中申诉各点查清楚,如果属实,可同XX地委、专署商量,从严处置阻挠科研工作的野人,以警效尤。……他们颠倒黑白,违法乱纪,什么伤天害理的事现在都敢亳无忌惮地做。(信中)所述如果属实,我意应在《河北日报》报道,并处分几个破坏科研工作、不法横行的当权者,以肃那里的恶劣风气。可以立即给XXXX所打个招呼,使他们安心过春节。”
这里绝没有那种模棱两可、不痛不痒、哼哼哈哈故做城府的官僚气,而是爱憎鲜明,一针见血。正如他在一个批示里写的那样:“他们受欺负连告状都忘了……我这急性人,看了简直想跳起来。”
四川仁寿县一位十九岁的姑娘,被人贩子拐骗到河北,卖给一个农民。姑娘如陷牢笼,不堪虐待,几次逃跑末成。这时仁寿县公安局来调查人贩子的罪证,同姑娘的哥哥一起找到了河北,当地的一个公安人员竟然同参与贩卖妇女的人串通一气,从中阻挠,不许姑娘跟哥哥回家。哥哥提出临走时见妹妹一面,也只许他隔窗看一眼妹妹的泪脸,听一听妹妹的哭喊。有人并声称:“她要想回家,就先把她打残……”
仁寿县公安局写来的这份材料送到高扬的桌子上,已经是十二月三十一日。机关内外充满除夕气氛,割肉、买酒、分戏票、约亲友!…虽末放假,习惯上已不正经办公了。高扬心急如焚,立即批给主管政法的负责同志:“XX同志:此件请今天就动手处理。如此行径真是无法无天,还成什么社会主义世界。救人要紧,不要强调什么过年过节了。高扬。”
搁下笔,想想还不放心,立即又补上两句:,要用电话通知,立即把张XX抢救出来!”
秘书传给秘书,领导批给领导……高扬的批件火速传到了省公安厅。当日上午,公安厅即用电话通知到下属公安局,下午又派一位处长带人奔赴该地……
晚上,高扬回到了家里,仍然放心不下。六点三十六分,公安厅的电话要到他的家里,报告说:下午五点五十五分接到当地公安局报告。女青年张XX已从某县某村解救出来,保护在军分区内。
院子里、大街上传来爆竹的闷响,焰花在窗外闪亮。是吃年饭的时候了,人们在祝福骨肉团聚,老幼平安……高扬打量着小女儿在厨房忙碌的背影,满怀慈爱地唤道:“丽达,吃饭吧。”
“急躁情绪”辩
昨夜一场风雨,出了些许小事,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第二天早晨,吴所长召开碰头会,“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这新围墙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踊跃发言。”于是建筑设计所的专家们立刻引起了三派分歧:“现代派”与“守旧派”各执一端,引经据典,各自发表一堆永远正确的原则;最后由“取消派”一笔勾销:“依我看,如果围墙不倒的话,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围墙到底怎么修?矛盾留给了行政科的办事员、生了一张娃娃脸的马而立。
马而立骑车直奔房屋修建站,同那里的工人和技术员一起,蹲在地下比比划划,不到半个小时,几个难题都解决了。接着他带领工人们只花了一个星期天的工夫便把围墙修起来了。因为修得太快,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于是招来了“批判力永远大于创造力”的三大派一片非议,一致认为这个马而立“办事不稳”。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的马而立,睡在会议室的沙发上,朦朦胧胧地挨了!顿批……
这是江苏作家陆文夫的一篇小说。它现在正捧在髙扬的手上。放下这本杂志,他难以抑止地在房间来回走动着,他看见了千万个河北的“马而立”,千万个河北的“吴所长”……他重又坐下来,挥笔写道:
建议把陆文夫的小说《围墙》印发省直机关各单位,包括事业单位,供所有工作人员闳读。
小说中所描绘、刻划的人物群像,我看大家都“似曾相识”,这些人好象就在我们身边走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领导干部、专家们和其他工作人员们,在用人行政、看人看事等方面应该从这篇故事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很值得每个人深思;象马而立那样的干部,大概哪里都会有,他们的处境如何,也值得各级领导者负责检查一番,不要让诗人再发出:“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译”的叹息。
高场
一九八三年五月十五日
马而立三生有幸,经第一书记批准,加入了河北籍,成了老少皆知的著名人物。陆文夫面然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著名作家,但笔者敢说,在河北的党政干部和工作人员中间,知道马而立的比知道他的多。
省委第一书记用小说指导工作,颇为新鲜。《瞭望》杂志称赞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领导方法”。高扬倒并未想到这一层。他只是觉得小说里的那些人物“似曾相识”,“好象就在我们身边走动”。有些同志吃惯了“大锅饭”,端惯了“铁饭碗”,办事拖拉,文牍主义,互相扯皮,矛盾上交……“文不象誊录生,武不象救火兵”,甚至没有升官发财的希望就不干了,就没动力了,典型的旧政府小职员形象——做官吃饭。他对此蹙额疾首,他在寻找整饬的办法,寻找生活中的“马而
立”。
八二年夏天,河北的局面还相当混乱的时候,有一张名叫《农家乐》的农村科技小报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张小报登的都是农民立刻用得上的科技知识、生产的经验、门路和信息,它顺应了实行责任制后农民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为我们帮助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途径。十二月的一天,他打电话给河北日报社,说他想见见《农家乐》编辑室的同志。他与他们整整座谈了一下午。这张小报最初是河北日报社农村部的同志在一不增编制,二不增设备,三不增资金的情况下办起来的,后来与省供销总社合办,由各地的供销社、代销店和副业组织员,把报纸送到订户手上。每次报纸一印出,农村部从主任到编辑一齐出动,自己动手分报、包装、发送邮局。为了方便农民订阅,池们打破常现,农民看到报纸再交钱也行。“甜叶菊种子在哪里买?”
“蚯蚓到哪里去卖?”
“小鸡互相啄羽毛怎么治?”为了答复读者提出的问题,他们四处寻访,还常常代农民买种子、书籍等寄去。因此,它创办一年,订户已达三十万份(八四年达七十万份),被《文摘报》列为全国“个人订户之最”,农民称它是劳动致富的“及时雨”,“活财神”……
“好!”高扬兴奋地称赞道,“你们虽然也是官办的,但是办到了农民的心坎上。我们就是要把那些官办习气打倒,打不倒也要挤垮它!”他嘱咐编辑室把办报的情况写份材料给他。八三年一月六日,他把这份材料首先推荐给地市********会议的代表们。
“……一个每月四期八开纸四版的小报,在全省,甚至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展现了它突出的生命力,原因何在,材料中写得明明白白,读了令人感奋。说它为一九八二年河北工作增添了小小的光彩,我看也不算过誉……因此我主张,把这份材料广为印发。发到全省各文艺文化团体及新闻出版部门……同时发给各地、市、县党政领导机关,,要求他们据以检查、纠正农工商学各业有些官办,单位安于落后的懒汉思想,促使他们振作起来……”
他在这里推荐的实际就是“马而立”精神。几天之后,他在会议的讲话中又郑重指出:“进一步提髙党政机关工作效率的问题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今年必须力求振刷。”七月,他代表省委向全省人民提出了“振作精神,振兴河北”的响亮口号,并采纳了记者牛一见的建议,要求首先从各级党政机关大院“振”起……
谐然成趣的是,《河北日报》五月二十五日发表了高扬推荐《围墙》的意见,全文转载了这篇小说,正在这件新鲜事被人们争相传告,一时“洛阳纸贵”的当口,二十六日,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通讯,介绍一个名叫顾二熊的县属小化肥厂厂长。人们读过之后,不由叫道:“嘿!这顾二熊就是个马而立,呀!”
所幸,这个“马而立”没有遇上“吴所长”。该报四月二日已经报道过这个小化肥厂,那时候,高扬刚离开这个厂两三天。报道的标题、副标题引用的就是高扬在那儿说的话。
“用人的得失,是古今中外治乱兴衰之所系。”高扬一到河北,就反复强调这一点。上任第三十五天,他就在地********座谈会上提出要清除干部工作中“乱点鸳鸯谱”、“学非所用”、“优材劣用”、充数”等积弊。他还提出“发现和选拔人才要开创新的途径”,主张动员群众推荐人才,以弥补单靠组织部门专业考察制度的缺陷,避免遗漏人才和选拔失误。作为“七十老翁”,他深感时间的紧迫,因此不遗余力地为那些“遗之在草泽”的马而立式的人物打抱不平,鸣锣开道。每次下去调查,一听说哪儿有个不错的人才,他立刻就去考察。
八三年三月二十七日,他到了衡水地区,听说冀县化肥厂的年轻厂长顾二熊很有道道,于是他就去了。他让顾二熊领着,沿着生产流程察看了各个车间、化验室和销售处,以他当过四年化工部长,主持编写过“化工知识丛书”的眼力,直接考核了顾二熊和他的工厂。那时候,我国大多数氮肥厂都赔钱,一九八一年顾二熊刚当厂长时,他们的主要产品“碳酸氢铵”也卖不出去,农民说那是“气儿肥”,不管事。顾二熊在河北农大攻读了四年“土化”专业,毕业后又当了多年农业技术员,深知农村的状况和农民的心理,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他写了篇论文,提出化肥生产要和普及化肥知识结合起来,受到化工部的重视。他们下乡宣传科学知识,进行化肥效果实验,让农民亲眼看到化肥的效果。他们号召农民买化肥时带土样来,工厂免费提供化验分析,然后教以应施化肥的品种、数量和方法,并对带土样来的农民爭以优惠价格待遇。他们免费为青年农民举办化肥技术训练&;;他们根据本地区土壤、气候特点改革施肥方法,为全区农业增产开了一条新路……
他哪里只是一个小小厂长!他简直把他的化肥厂变成了一个推动巨大杠杆的神奇的“支点”,变成了一个足以震颤全身肌肉的“穴位”。高扬兴奋地称赞他们的“农化服务中心”是个方向,既兴工,又利农,为振兴小化肥工业开拓了一条新路。